周王朝最北的疆界,是燕国治下的领土。燕国的领土大约包括现今的河北承德南部、北京的北部及天津一带,挨着燕国南部授封的诸侯国是蓟国,疆域大约是现今的北京南部一带。当然这一带还不是周王朝最北的地盘,更北方的还有臣服于周王室的令支国和孤竹国等古老的方国。

令支国的地盘大约分布于现今河北唐山的迁安市、滦州市一带;孤竹国的地盘延伸至位于辽西一带,即位于辽宁辽河以西与内蒙古河北接壤的辽宁西部地区,包含了辽宁西部地区的五市,即锦州、朝阳、阜新、葫芦岛、和盘锦(辽河以西部分),孤竹国核心区域及国都大约位于河北秦皇岛卢龙县一带,孤竹国是周王朝最北的势力范围了。

令支国和孤竹国,都是受封于商王朝时期,是商王朝治下的方国,周武王代商的时候,令支国和孤竹国就降服了周王室,做了周王室的附庸国。

周王朝北境的这些诸侯国并存了整个西周时期。进入东周春秋开始,中原地区诸侯国之间的领土兼并潮历经一波高峰,就在这个背景下,周王朝北境蓟国的地盘也被燕国乘势兼并了。也许燕国还有兼并令支国、孤竹国的雄心壮志,也许燕国的实力不允许,所以燕国和令支国、孤竹国又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燕国西部的邻居晋国完成了曲沃代翼的兼并战争后。

当时华夏版图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大量分布着少数民族的部落族群,河北北部以山戎为主,也被称作北戎;山西北部则以白狄为主,陕西北部则以赤狄为主。晋国完成曲沃代翼的统一战争后,晋武公很快就交棒给了晋献公,晋献公旋即对晋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部落族群展开以扫荡和驱逐为目标设定的军事行动。晋国境内的白狄大量往东迁徙,占据或者蚕食民原来北戎人的地盘。就北方部落族群的战斗力而言,陕西的赤狄部族强于山西的白狄部族,山西的白狄部族又强于河北的山戎部族,所以如果有鄙视链的话,山戎人暂时位居北狄三大族群的末位。

但是,比山戎更弱鸡的当然还有,比如令支国和孤竹国,被赶出家园的山戎人也一路向东迁徙,直接吞并了令支国和孤竹国的地盘,这大约是发生在公元前665年前后的事情了。

当然提到河北的山戎部落,是比较笼统的,落实到具体的分布,又可以分出两大区位。一是位于河北北部张家口、承德一带的山戎,这一带还有鬼方、猃狁、东胡等少数民族族群;一是分布于河北中部石家庄新乐为聚居中心地带的山戎部族。被白狄人驱赶而背井离乡的应该就是石家庄新乐一带的山戎人了。为了区分一下,我们将张家口、承德一带的山戎人称作北戎,石家庄新乐一带的戎人称作山戎,所以山戎人在北方异族的鄙视链中还排在北戎人之后,是垫底的存在。

现在山戎人要进入令支国和孤竹国的地盘,要么取道北戎人的地盘,从北向南扑击;要么借道燕国的地盘,自西向东击杀令支和孤竹。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向燕国借道了,而且燕国也答应了。还估摸着,山戎人借道燕国国境过境的时候,也就考察出来燕国军队的松驰和散漫。于是山戎人占据了令支和孤竹完事了后,就打起了燕国的主意了。如果从兵法原理进行总结的话,这也属于典型的“假道伐虢”的案例了。燕国军队与山戎部族的游骑兵发生了剧烈的冲突,燕国吃了很多败仗。

公元前664年夏,燕国国君燕庄公就向中原盟主齐桓公紧急求助。

齐桓公收到求助的国书,召开了多轮政务内阁会议,确定了是否出兵援救、是否联合中原诸侯参与救援、是否亲自率军征伐北戎、综合各方情报讨论作战方案、推演出兵伐戎并各种应急预备方案等等会议决议。由于内阁所有成员一致议定要出兵救援燕国,所以接下来的各项议题的决议都是快速形成,马上就进入军事物资筹备环节了。

公子完所在的工正署马上跟进紧张筹备各项军用物资;齐国世子姜昭领命监国并统筹军资粮草补给供应;齐国大军征伐北地山戎期间,国氏、高氏各领一军分兵镇守齐国各处要隘,遇到来犯敌情只防守不出击,务必坚守到出征山戎的北地之师归来。

齐国内阁班子中,副国相鲍叔牙、大司田甯戚、大司马王子城父、大谏官东郭牙留守国内,齐桓公与管仲带领大司行公孙隰朋、大司理宾胥无以及相关人等,当年初冬,率领齐国大军从齐都临淄浩浩荡荡地开拔了。

当时,齐国和燕国的交界地带位于河北沧州、衡水一带。大军沿着济水南岸、泰山西北山麓一带向西前进,到达荷泽定陶一带北渡济水,然后向北陆路行军至德州乐陵一带,就开始要进入与燕国交界的缓冲地带路段,往西北方向经河北沧州进入保定高阳地带,再渡过河北徐水,折向现今北京方向,就进入燕国国都蓟邑地带了。

抵达燕国国都,已经是深冬时节,大军开始简单休整,而齐桓公、管仲等大佬马上就要与燕君燕庄公、燕国参与过山戎防卫战役的将领召开军情分析会议,并听取他们一线的作战建议。

而后管仲、公孙隰朋、宾胥无等齐军主要军事将领紧急召开作战方案会议。

根据作战情报分析,燕国东部被山戎部族占领的方国,用大周王朝中土的语言叫孤竹国,孤竹国的国都(河北秦皇岛卢龙县一带)是现在山戎部落群居聚集的据点,打下孤竹国都,等于就是直接端掉他们补给、休养、后勤的据点,就打掉了他们持续作战的能量洼地,此其一;其二,占领孤竹国都城后,将当地居民全部迁入齐国,当然迁入齐国之前,要将孤竹城的城池加高加固;其三,在燕国当地募兵士,专事守卫城防,守住孤竹城,以作为燕都的第一道屏障。

大司行公孙隰朋补充一条,派出精锐游骑兵,在我方大兵团作业的加持下,专门掠夺山戎部落的粮草和马匹,以切断山戎武装力量的有效补给,夺取到的山戎人补给全部归置到我方现有的后勤补给基地徐水河畔的高阳城。

(这明白的,齐国出工出兵,要拿回合理的回报,那就是山戎部落的人、山戎部落的马、山戎部落的财货......)

马上,齐军工兵就地取材,伐木、削木、锯木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操作下来,拒马、攻城战车、攻城擂木等等一应俱全,齐、燕联军向着孤竹城就出发了。

孤竹国的疆域,包含了现今河北唐山、秦皇岛以及辽西一带,幅员辽阔得很,国都孤竹城在秦皇岛卢龙县一带。

齐国军团的大军稳扎稳打,一路采用火攻,将进入孤竹国地带后的周边所有戎族聚落的戎人强势向东追赶,统统将他们赶往孤竹城,戎族部落的散兵游勇哪里经历过这种战争态势,一股脑地往东边的大据点孤竹城逃逸去了。

大军推进的地带,齐军的随军后勤组成成编制的军阵,一路打扫战场,留下攻城可以用到的军资,然后将所有战利品运往后方战略物资的据点高阳邑,保证进攻的联军后方补给和补给线必须是安全的不会被抄后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十数日,大兵推进速度超出预期,很快就抵达孤竹城外围。

这一次,管仲反向操作,将孤竹的北门、东门、南门围成铁桶一般,留下面对齐、燕联军的西门,在这个方位布下口袋,准备收容城内的难民。

由于孤竹城内一下子收容了西部区域太多的军民,城内的粮草根本撑不了几天了,没办法,孤竹城内的国主就放走普通的平民以及他们的家人,齐军将老人、妇女、儿童编成一个队伍送往后方的高阳邑,以安全安置的名义;余下的青壮劳力派往偏远的方位去伐木,明确告知是为了攻下孤竹城后进行加固作业。

等城内的平民差不多都出城了,双方正式开始开战,齐、燕联军准备攻城,这一回,管仲让东门的军士转到西门来,留出东门的缺口,网开一面留给对方跑路用。

其实齐、燕联军基本上只围城不强攻,双方僵持再十多日,消灭了不少前来增援的戎人部落,捕获的俘虏只要愿意就全部放入城中,就是要消耗城内的粮草,城内开始吃战马了。

而城外,在已经探得城内战马马厩方位的位置,垒起了快高过孤竹城墙的一条土山,强弓弩手每天对着城内突突,密集的火箭将城内的戎人射得连死的心都有了。

于是在齐、燕联军稍稍放松的当口,孤竹城内的残兵败将趁着风雪夜深,弃城奔逃了。

齐、燕联军轻松接管了孤竹城,马上招回前一轮在深山伐木的孤竹国平民,顺势进行城池加固作业。

从中选拔出对戎人高层不满的底层奴隶仆役,将他们纳为燕国的自由民,然后编成向导队,绘制出孤竹城周边戎人部落的群居点,适时踩点探查,一份完备的兵推沙盘不多久就呈现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要不要继续打,打出什么成果出来,管仲、公孙隰朋、宾胥无等一众齐军高级将领碰头之后,决定开春时节,有保留地继续打到孤竹国的发祥地,端掉山戎人他们的上层,扶持新的孤竹贵族,取得他们不再侵扰燕国的血盟承诺。

开春时节,被打到蒙圈懵逼的山戎部族,他们内部已经操作好,换届竞选,选出新的部族统领,愿意作为燕国的附庸国,由燕君代表向东周天子讨得王命和册封,岁岁朝贡燕国和大周天子。

于是,大军完整休整一个月,初夏时节,大军带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战马、也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戎人臣民,以及无数的粮草物资,整整三个月后,夏六月,得胜的齐军才全部回到了齐都临淄!

当然,战事打得这么顺利,还是得找出一些紧张的战斗战役,告诉给齐都的国人,通过他们还要传播给中原的士子,传颂齐国“尊王攘夷、匡扶天下”的社会责任和抱负!

于是后续陆续就有小作文,比如“老马识途”、比如“束马悬车”、比如“视死如归”,源源不断地流出,不断地被口口传播和传颂,要烘托出让天下士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状态,毕竟,遥远的北方对于大部分的中原人来说那都是遥不可及的认知边界,要让天下的国人一起都能感受到宝宝的苦、宝宝的不易和宝宝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