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通常会出现2大经典项目:一个是吃剩菜,另一个就是喝酒。
在热闹气氛的烘托下,把酒文化刻在DNA里的成年人们,就会开启“一口闷”的拼酒模式,喝得越多说明感情越深厚,喝得度数越高说明越给面子。
但追求喝酒痛快的酒友们,身体却并不痛快。抛开宿醉后的头疼头晕不说,有研究显示,喝快酒和醉酒或会对肝造成不可逆转的重大损伤。
大家都知道喝酒伤肝,喝进去的酒精90%以上都得经过肝脏才能完成新陈代谢,过多的酒精摄入会增加肝脏的工作负担,继而容易引起酒精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最后转变为肝癌。
Nature子刊一项研究显示,和每天喝点小酒的人相比,喜欢快速大量喝酒或醉酒的人,肝硬化风险高4倍,而重度酗酒和较高遗传易感性的人肝硬化风险高6倍。
该研究针对英国生物样本数据库中的312599名参与者,进行了平均12.6年的随访,主要分析其饮酒模式、遗传倾向及糖尿病对酒精相关肝病的影响,最终结果发现:
过量喝酒、酗酒、重度酗酒的人,患酒精性肝硬化的风险分别高1.33、2.37、3.85倍,患酒精性肝炎的风险分别高2.39、5.16、9.38倍。
而不健康的喝酒模式也是诱发肝病的危险因素。此前芬兰一项6000人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每周大量、快速饮酒或醉酒与较高的肝脏相关事件(肝脏相关住院、肝癌或肝脏相关死亡)风险比在3.0-4.5之间。
而本次研究数据可说是芬兰研究的扩展,在一个更大的队列中发现了更多的肝脏相关事件,也证明了酗酒(重度酗酒女性>72克/天,男性>96克/天),导致肝硬化的风险更高(约4倍)。
既然喝大酒伤身,那么“小酌”是不是就相对“健康”呢?
喝酒不存在适量一说。
去年11月,北大研究人员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文,指出了所谓适量喝酒的危害性。
研究纳入了自2004-2008年期间在中国十个不同城乡地区约51万人的数据,年龄横跨30-79岁,其中男性约21万人,女性约30万人。
研究结果显示,酒精摄入量和死亡、相关疾病风险呈正相关,少量喝酒也是如此。
而早在2018年,《柳叶刀》也表明了“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不喝才是最安全的。
道理谁都懂,那如果万不得已,一定要喝酒应酬怎么办呢?
开个玩笑!
从减少酒精对人体危害的角度出发,我国膳食指南给出的建议是“每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5克”,而且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均不建议喝酒。
喝酒也比较伤胃,吃东西能减少酒精对胃壁的刺激,也能降低它的浓度、延缓吸收。
酒混着喝更容易醉,增加肝脏代谢的工作量。此外,可乐等碳酸饮料也不能和酒混着喝,因为二氧化碳会加速酒精的吸收,以及咖啡不能与酒同饮,咖啡因会提高人的兴奋度,越喝越嗨,非常容易越喝越多。
很多人喝酒醉时就寄希望于解酒药,但这类药都很鸡肋,成分要么含有葛根、葛花等中药药材,要么含有蛋白质、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这些都不能真正提高乙醛脱氢酶的数量和活性,所以解酒效果非常有限,如果经常吃反而可能增加肝肾负担引起损伤。
而生活中常用的蜂蜜水解酒,作用也一般。蜂蜜中的果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酒精代谢,但量够才行,至于吃多大量能起效,目前也没有准确的定论。
事实上,决定酒量上限的酒精代谢酶是由基因遗传决定的,想靠食物和药物“作弊”,基本行不通。
所以还不如在喝酒时或喝酒后多喝水,水分或许能够加速酒精稀释排空,起到安全解酒的效果。
总而言之,以上研究都表明,喝酒无论喝多喝少,都会伤害身体健康。
饮食不注意节制,生活无规律有关系,这些会让体内寒气逐渐增多,从而让胆囊收缩功能下降,排泄胆汁减少,甚至逆行 返流经幽门入胃与胃酸作用对胃黏膜凭障产生破坏,更有甚者逆行至咽喉口腔对它们的黏膜凭障产生破坏,胆汁减少让 食物无法完全消化吸收,脂肪代谢主要依靠胆汁,脂肪也因此代谢无规律,则完全在胆不好
脂肪与胆固醇代谢主要依靠胆汁来完成,胆不好则导致胆固醇及脂肪代谢异常,就会容易出现胆固醇和血脂等指标异常,从而会导致血管壁钙化,血液中的脂肪浓度增加,导致血压异常等情况产生,所以说高血压的根源在胆,
罪魁祸首揪出来了,也就把问题迎刃而解了,胆不好往往是被忽视的,在右腹肋骨边缘处隐隐不舒服,很多问题正是如此所致。抽空到乡下农村刨些带根的灌南苦菜,取适量,加水煮之,入些许红糖,产于灌南,平时吃东西清淡些少油少吃生冷油腻辛辣之物,晚上不要熬夜,多休息,晚上早点休息哈。
相遇不易,'zihuakucai'期望成为交流的缘分符号,日常想要联络感情,促进合作,把酒局换成品茶局也未尝不可。至于想通过喝酒解千愁,获得快乐的朋友,九叔只有一句话送给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