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根据中央统一全军番号的指示,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标志着我军建设彻底走向正规化。
很多人认为,这一年全军统一番号,其实就是改一个称呼,其实不然,除了番号之外,各军在建制上越来越正规化,第二野战军当时改称番号的时候,还扩建了野战军后勤领导机构和部队,由段君毅任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当时,二野总兵力人数增至28万人,虽然仍然比不上三野、四野,可至少要比占先天劣势的一野兵力要多。
更值得一提的事,二野部队是唯一从抗战初到解放战争末期,部队成份没有发生过太大变化,都是来自于刘邓首长的129师部队或者说是原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另外还包括一部分起义的原国民党军38军一部分)。
另外,根据中央指示,二野也要组建正式的兵团建制,就兵团司令员的人选问题,刘邓首长一度陷入苦恼。
一
第二野战军成立以后,下辖9个军,依托于这9个军,二野成立了三个兵团,即第三、第四、第五兵团。
比较特殊的是第四兵团,兵团司令员是大名鼎鼎的陈赓。
陈赓的资历与威望自然是不用多说,堪称是我军优秀将领的代表,他当第四兵团司令员,其实颇有些取材,因为按照实际情况,他干个野战军副司令员一点问题也没有。
有人常把1947年7月挺进豫西的陈谢集团与后来的二野第四兵团划等号,这个理解是不正确的。
陈谢集团的成立,最初是为了保卫党中央而专门成立的,一开始是计划调到陕北去的,只是后来中央发现,陈赓在晋南闹的动静越大,对中央在陕北的战略更有利,毛主席考虑到这一因素,加上当时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才让陈谢集团进军豫西的。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陈谢集团都是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属于战略集团。我之前也提过,把陈谢集团叫一声“陈谢大军”完全不过分。
只是陈赓从来不许这样提。
横水伏击战后,陈赓请时任九纵26旅旅长的向守志吃饭,席间提到了这件事,他谦虚的表示:
“为了宣传的需要,都说我们陈谢是大军,其实呀我们是小军,是刘邓大军的一部分。刘邓才是实实在在的大军。”
当时,陈谢集团下辖的部队中,除了四纵外,还有新成立的九纵以及国民党军38军起义部队的一部分
之前文章中,我就曾提到一件事。
1948年1月,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粟裕率领华野一四六三个纵队渡江南下,成立东南野战军,并让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休整后转入陈谢集团所在的与豫陕鄂地区,与华野陈唐兵团联手,施行大踏步的机动作战。
为了能实现这一战略计划,毛主席还做了很多手的布置。并且在原定方案中,中央还计划成立豫陕鄂军区以及豫陕鄂野战军,陈赓兼任司令员。
只是后来这个计划并没有被贯彻下去。
到二野成立第四兵团时,该兵团下辖部队中,第13军就是原来四纵的10旅、13旅;第14军就是原来四纵的11旅、22旅加豫西一部分地方部队;第15军就是原来的九纵。
陈赓理所当然的应该是兵团司令员。
不仅如此,陈赓当时还有多重身份。
早在1945年7月召开的党的七大上,陈赓就当选为候补委员,1948年5月成立中原局,陈赓也是委员之一(一同担任委员的还有李先念、宋任穷、粟裕、谢富治、刘子久),不仅如此,陈赓还是中野前委委员,远远超过了中野其他各位纵队司令员。
所以才说,陈赓地位太特殊,当个野战军副司令员完全不过分。
另外陈赓出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同时还兼任政委,在后来二野三大兵团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二
对于另外两位兵团司令员的人选问题,刘伯承就有些为难了。
根据惯例来看,越是早成立的纵队,其纵队司令员越有可能被提拔为兵团司令员。
1945年9月初,为了即将进行的上党战役,晋冀鲁豫军区下辖的二级军区各自成立了一个纵队,分别是一纵、二纵、三纵、四纵。
四纵司令员就是陈赓,这个之前就谈的多了,这里略过。
比较值得一提的事一纵,当时一纵司令员是杨得志。
抗战胜利之初、中央决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一纵、四纵最初是要抽调到东北去的,也因为晋冀鲁豫根据地是当时我军最大的根据地之一,所以军区还成立了25个基干团,打算一起送到东北。
不过,这个计划后来有了变化,首先是四纵不去东北了,其次是一纵,当时他们已经出发,后来到了晋察冀根据地后,因为敌情变化就留在了那里。
聂帅主持的晋察冀军区对于这样一支主力纵队,可以说是视若珍宝,特别是像杨得志这样能征惯战的将领(晋察冀就缺这样的将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