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宁

值此举国同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喜庆日子,本号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基本陈列“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的同名图录《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中选取的7个精彩主题组成,以此与您共度佳节,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本文为系列第六篇。

中国大宁 | 交流互鉴

◎ 中国大宁 | 从丝路向太空

早期秦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秦建国之初,地处西陲,与戎狄接壤,这为其与西域及草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考古资料表明,秦很早便经由西戎与西域地区有了文化接触,并从中获得了各类新的文化样式。

早期秦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欧亚草原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甘肃东部、新疆北部与阿尔泰—南西伯利亚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对汉代丝绸之路的孕育与产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鍑(fù)

◎春秋

◎口径36.8厘米◎通高38.2厘米

◎陕西宝鸡岐山王家咀村出土

◎ 铜鍑,是早期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活用具,一般为双直立耳,筒形腹或球形腹,底部有圈足。我国出土的早期铜鍑,沿中原地区的北方和西北方呈弧线分布,年代区间约为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公元前9—前3世纪),中国以外尚未发现早于公元前9世纪的双耳圈足铜鍑。因此有学者认为,青铜鍑起源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后来当这一地区游牧文明形成后,这种适合游牧生活的炊具便在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民族中广为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早期铜鍑演变比较图

秦文化中的域外文化因素

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流,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战国晚期,秦地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运用宝石镶嵌、珠化、掐丝等细金工艺的黄金制品,这些工艺大多源自西亚,体现出战国晚期秦国与欧亚草原之间文化的密切联系,也是早期中西方物质文明交流与传播的集中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兽金饰

◎战国

◎长11厘米◎高11.5厘米◎重160克

◎1957年陕西榆林神木纳林高兔村出土

◎ 造型为一神兽(有学者称其为“格里芬”)站立在一四瓣花形的托座上。托座的花瓣上有固定穿孔。神兽圆雕,勾喙,双耳竖立,环眼,蹄足,头上装饰带耳的勾喙鸟首,与神兽头部类似,尾端也装饰有一个带耳的勾喙鸟首。神兽身躯及四肢上部饰云纹。这种勾喙蹄足神兽是战国晚期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装饰纹样,圆雕的勾喙蹄足神兽目前只发现这一例,其他的均作为装饰纹样浅浮雕于相关器物表面,而且常常后肢朝上反转。

▋丝绸之路开通前我国境内出土的与草原文化相关的文物

秦人早期的活动地域位于西汉水上游、陇山东西、渭河及其支流汧河、牛头河流域,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接触的边缘地带。在早期秦文化中包含的诸如和田玉、短剑、铜鍑、金器等物质文化因素,表现出其与北方草原及域外文化的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腰带组件(17 件)

◎战国晚期

◎甘肃马家塬墓地M14 出土

◎甘肃张家川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豕咬斗纹金腰牌饰

◎战国晚期至秦

◎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墓地M2 出土

◎鄂尔多斯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卧鹿

◎战国

◎长10.05厘米◎重70克

◎1957年陕西榆林神木纳林高兔村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中国北方早期铁器时代圆雕动物形象

动物纹装饰是著名的“斯基泰艺术”三要素之一,是北方民族和草原文化最为显著的标志。圆雕动物形饰件,广泛分布于战国中期和晚期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甘宁地区,以鹿形、羊形、牛形等为主。这些饰件大多数为整铸,也有分铸后组装而成的。同一动物表现不同的姿态,一般呈现俯卧或蹲踞状,比例适宜,肌肉丰满,形象非常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带钩(2 件)

◎战国晚期

◎甘肃马家塬墓地M14 出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铸造成型,为墓主手握之物。出土时短带钩握于墓主左手,长带钩握于墓主右手。短带钩为长颈龙首,凸目、隆鼻、牛吻、卷须、弯角,钩身方形,正面高浮雕兽面,兽面有球形凸眼,眉、鼻、嘴呈卷云纹状,额、耳及面部轮廓边缘饰联珠纹,四角勾起的尾部饰羽纹,背面残存锡块,钩、身连接处开裂,身面局部微残。

◎长带钩为长颈兽首,造型似熊首,钩身椭圆形,正面高浮雕雌雄双龙缠绕图案,上端龙首圆大,双耳高竖,环眼圆凸,两眉对称斜弯呈“八”字形,方鼻,吻高凸,两侧卷须上翘,口部咬噬龙身,双爪扣锁龙身;下端龙首较小,呈三角形,圆耳,高凸目,额心圆珠纹,短鼻,椭圆形吻部,卷须,口噬龙身,双爪扣锁龙身。双龙身躯缠绕,饰云雷纹、联珠纹、凹窝纹、卷云纹等,背面残存大量锡块,颈部包裹条形弯钩铁胎,锈蚀膨胀后致使钩首金面开裂。

◎带钩是中原文化特有的腰带组件,马家塬墓地出土的带钩体现了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文化与以秦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兽纹腰牌饰陶模具

◎战国晚期至秦

◎陕西西安北郊乐百氏工地M34 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秦国一位叫“苍”的铸铜工匠墓中出土,同出的还有其他类型的陶模具。这件长方形腰饰牌的模具上有3 个长方形小凹槽,背面附有草拌泥。模具中心是一后肢翻转朝上的神兽,神兽头生大角,角上装饰有带耳的勾喙鸟首,肩部和臀部装饰有螺旋纹。这种后蹄翻转180°的动物图样是早期铁器时代欧亚草原民族流行的一种装饰题材,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秦与欧亚草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鞍布上的凤鸟纹织锦

◎公元前4 世纪

◎马鞍布长226、宽62 厘米

◎1947 年俄罗斯戈诺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地5 号冢墓出土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字纹铜镜

◎公元前4 世纪

◎直径11.5 厘米

◎1947 年俄罗斯戈诺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地6 号冢墓出土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5 号冢墓出土的马鞍布上有来自中国的凤鸟纹织锦,6 号冢墓出土有中国中原地区生产的“山”字纹铜镜,这些物品成为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标志。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两汉时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开拓时代。古代中国与西方的陆路和海路交通格局,大致形成于这个时期。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史称“凿空”。汉武帝平定南越,灭卫氏朝鲜,建立汉四郡,开辟了通过南海、印度洋航路与西方交往的海上通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汉王朝开始联通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鎏金铜蚕

◎汉

◎高5.6厘米◎腹围1.9厘米

◎陕西安康石泉前池河出土

◎ 这是中国国内的首次发现。它的发现说明石泉地区在汉代的养蚕活动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是汉代整个丝绸生产业态的重要见证,也反映了丝绸在中国古代中西方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 “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2017年5月14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素面丝绸残片

◎汉

◎残长30~125厘米◎宽30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釉孔雀灯

◎东汉

◎通高89厘米

◎1956年河南陕县刘家渠1037号墓出土

◎ 这件河南陕县汉墓出土的绿釉陶孔雀灯,形体高大,结构复杂,通身施翠绿色釉,胎质红色。灯自下而上共分三层。第一层下端底座呈喇叭形,上托一折唇平沿大灯碗,碗沿上有对称的四个小孔,各插一支小灯盏,小灯盏外侧附柿蒂形花。第二层底座上大下小,犹如罐形,其上灯碗口径略小于第一层,其余与第一层无异。第三层底座似钟形,上塑出一昂首开屏的孔雀,孔雀背驮一灯盏。因通身有九个灯碗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蓝孔雀原产自印度,由南亚经中亚,或翻越丛林过新疆,至河西走廊进入中原。这件孔雀灯将孔雀元素与我国传统豆型灯相结合,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与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摘编自《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上下册)》(陕西历史博物馆编著 ; 侯宁彬主编.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4. 7)一书。

ISBN 978-7-03-079153-5

审图号:GS(2024)2975 号

(本文编辑:刘四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