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区花奔村有一位叫孙建勋的老人,他年老患痴呆症后整个人神志不清,但一说起抗战的话题,就立马容光焕发,宛如换了一个人。
“我的部队就在长沙!”一谈及抗战,老人的眼神刹那间明亮了不少。
村民孙秀庠知晓他过往的事迹,于是笑着纠正说:“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你所在的部队早就不存在了!”
孙建勋听了这话十分恼怒,他猛地用拐杖敲地,反驳说:“怎么可能没了呢?我们就在长沙杀鬼子啊!我的部队很快就要来接我去长沙前线了!”
彼时的孙建勋宛如孩童般执拗地不停念叨着,全然未意识到自己所说之事已然是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旧闻了……
【一、 痴呆老人的抗战往事】
孙建勋,原名孙秀清,出生于南京周边高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孙秀清的家庭极为贫困,不过其父母见他自幼聪慧,便倾尽全力送他到南京求学。
然而,他本期望凭借知识改变命运,却在16岁时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1937年南京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于短短数周内对南京城实施血腥大屠杀,残忍地屠戮了近30万中国军民。
孙秀清提前逃回高淳老家得以幸存,不过,幸存的他却饱受良心的折磨。
东洋鬼子残暴无比,在南京城肆意作恶。自己身为一名受过教育的学生,却像丧家之犬一样逃回了老家,未采取任何行动。
孙秀清因此满怀愧疚,觉得自己得为祖国做些事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理连街边屠夫都知晓,更不用说他这个饱读多年圣贤书的读书人了。
于是,他产生了参军报国的想法。由于当时年仅16岁,所以两年后才获父母准许参军。
孙秀清深知这条向死而生的路极其艰难,即便如此,他依旧决然地选择参军报国,为枉死的同胞报仇雪恨。
于是,他与村子里四名同样怀有报国之志的年轻小伙一同参军入伍了。
孙秀清参军后被编入国民党第37军60师,同时他更名为孙建勋,有在沙场上建功立业的含义。
他原名“秀清”,这个名字蕴含着父母美好的期望,他们希望他用心读书,日后成为清正廉洁的好官。但如今战火纷飞,已经没有能够安心为官之处了。此刻的他,显然无法再达成父母的心愿,只能保家卫国,在沙场上建立功勋。
只不过,真正战场的残酷程度远远超出孙建勋等这些新兵的想象。与孙建勋一同参军的四人里,有三人因无法忍受艰苦和恐惧而成为逃兵,仅有孙建勋和另外一人坚持了下来。
1938年末,日军自鄂入湘,侵占岳阳之后,便打算南下,其兵锋直逼省会长沙。
国军为保卫长沙,自北向南借助江河地利依次构筑了三条防线。新墙河乃是国军所设的第一道防线,此乃日军从湘北战场进军长沙的必由之路,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此外,它还与长江 - 洞庭湖一带密集的水网相连通。一旦日寇控制了这条河,便可进一步控制周边水路的补给运输,这会对鄂湘地区的抗战局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中日双方均对此心知肚明,于是,在数次长沙会战期间,双方围绕新墙河展开了激烈的攻防作战,还派遣了众多兵力对新墙河发起猛烈进攻。
彼时,孙建勋跟随37军于新墙河浴血奋战,以保卫长沙大后方,其在数次长沙会战中多次立下战功。
1945年,上级打算从军队里选拔部分人员到中央军校进一步深造,这所军校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
孙建勋因有一定战功且具备文化基础,顺利进入黄埔。正当他满怀壮志之时,没过多久便察觉到内战硝烟的气息。
孙建勋感到迷茫,他原本计划毕业后投身国防建设。然而,就当下状况而言,若无意外,自己毕业后恐怕就要直接奔赴战场与共产党的部队作战。
他深切感受到战争的苦难,不愿再参与内部纷争,于是主动提出退伍申请,打算回家务农。
孙建勋返乡之后,彻底隐瞒了自己的过往,因此,包括其家人在内的村民,除知晓他曾当过国民党兵外,对其余事情一概不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