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国庆长假,远嫁的好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说好的待足5天,谁知道,才第二天,她就闹着要走。
我很不理解:那么远的路,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为什么急着走呢?朋友擦擦眼角,沉默许久才说:我连房间都没有了,这里还不是我的家吗?
原来,属于朋友的那个房间,在朋友远嫁后,已经慢慢被家人挪做他用,一开始只是堆放一点杂物,之后是客人来时的住所,再然后就直接变成了家里侄子侄女的衣服、玩具收纳间。
想象一下,当远嫁的女儿终于回到心心念念的家里,回到儿时生长的地方,满眼希冀地抬头,一眼看到的却是原本属于自己的房间再没了和自己相关的事物,反而堆满了家人的杂物。
那一刻的失落和打击,让人多么的难过。
无独有偶,我身边还有另一个朋友,也有相同的经历。
02
回到娘家才发现,我的房间没了,家也没了
小学二年级那年,英子的妈妈因病过世,从此,她就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尽管之后的好多年,同胞的哥哥总爱打她,继妹也耍着心眼欺负她,英子却一直深爱着这个重组家庭里的每一位家人。
原因很简单:家里一直有一间独属于她的房间,这个房间告诉她,她有家人、有退路。
可惜,英子的这个信念,在远嫁后的第二年就被打破了。
那一年的春节,英子兴冲冲带着丈夫和小宝宝回到娘家,一进门就发现,她最引以为傲的房间变了样:衣柜里挂着的是侄子们的衣服、尿布,她留下的那些衣服则被胡乱地团成一团,塞在角落;沙发上堆着的玩偶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侄子们的各种玩具;床上原本叠放整齐的行李被挤到了角落,反而是继妹母子俩的旧衣服、行李占据了大半张床。
许是英子的脸色实在不好看,继母有些讪讪的,倒是英子的爸爸满不在乎:反正你又住不了几天,让妹妹放放杂物怎么了?再说了,不是还有空房间吗,你想住哪里,收拾收拾不就行了,真是穷讲究。
英子的话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来:我只是嫁了,又不是死了,况且还有空房间,为什么不挤占别人的,偏偏就选定她的?
从此以后,英子再也不挂牵家里了,也不会在有好东西时第一时间就想着往家里寄了,她说:房间就像一个支持着我不断前进的信念,房间没了,家也没了,信念更没有了。
只是出去一趟,怎么房间就没有了
一说起娟子,大家都会露出羡慕的表情。可不是嘛,哥哥嫂子宝贝,爸爸妈妈疼爱,公公婆婆喜欢,老公更是把他疼到了骨子里,更重要的是:婆家娘家很近,走路也就2-3分钟的时间。
不过,哪怕是这样,娟子也有烦恼:因为娟子不太习惯婆家的生活,婚后,她一直都在娘家住,哪怕老公过来看她,基本也是看看就走。
这下,父母不淡定了,明里暗里让娟子过去婆家住,一说二说没有用之后,父母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趁着小两口出去散步的空挡,父母打包了瑶瑶的行李衣物等一应用品送到了婆家,然后把其他物品往床铺上一放,摆明了让娟子去婆家住。
娟子很是郁梅:我只是出去散个步,怎么房间就没有了呢?难道嫁人就意味着我是被父母打包送人了吗?
父母一再强调:不是这样的,我们不是赶你走,也不是不要你,我们这是为了你好。可是无论父母怎么说,娟子就是觉得难受。
哪怕后来父母重新把房间恢复到了原本的样子,娟子也觉得膈应。
03
为什么房间如此重要,到底要不要给出嫁的女儿留一间房间呢?
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很多人,根据年龄和性别的不同,他们的答案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不留。
说不留的人,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
至于为什么不留?他们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与其空着可惜,不如挪做他用:尤其是家里房间本来就不够或是紧紧巴巴的,空出一间房,刚好留给其他人,不但解决了房间紧张的问题,还能给其他家人提供方便。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人都走了,占个房间干嘛:这样的家长,思想很是守旧,认为留房间就意味着女儿会回来争家产,与其增添麻烦,不如早早断了念想。
第二种:留,必须留。
持这个意见的人,有对女儿关怀备至的家长,也有嫁人不久的小年轻,又以新嫁娘们最多。
无论是小年轻们还是他们的父母,大家的想法比较一致:房间就意味着家庭,意味着女儿和父母深深的牵绊,这份牵绊不会因为女儿出嫁就终止。
恰恰相反,女儿出嫁前,房间意味着归属,象征着父母对她的祝福和期盼;女儿出嫁后,留给她的房间又变成了娘家人给予的支持,是出嫁女最大的底气,是父母在无声地说:如果觉得累了、倦了、委屈了,就回来歇一歇,我们是你最坚强的后盾,这里是你永远的港湾。
难怪有人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从小到大,我们能真正留在父母身边,陪伴他们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抛开上学、访友,剩下的时间只会更少。
如果不是真的没有办法,如果不是缺了外嫁女的那间房间就没有地方住。那么,能留给她的房间就留一下吧,让女儿外出有念想,回家有保障,家人和乐融融,多好。
你说是不是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