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战略,始终在“接触”与“遏制”之间摇摆。

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

美国曾经希望,通过经济联系,推动中国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然而,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美国焦虑与日俱增。

2024年7月29日,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厚重的对华战略研究报告。

这份文件长达114页。

细读这份报告,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并非客观分析。

而用冗长的篇幅,通过选择性的数据呈现和主观臆测,试图论证威胁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冷战时期,美国同样以意识形态划线,将苏联塑造成头号威胁。

如今,这种模式,在对华政策中故态复萌。

对中国的“偏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

从昔日的积贫积弱,到如今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长足进步。

然而,这种进步在某些国家眼中,却变成了难以接受的“威胁”。

细细思索,这种反应并非历史的孤例。

纵观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史。

任何新兴大国的崛起,几乎都会引发既有大国的警惕与防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统一与崛起。

20世纪中期日本的经济腾飞,无不如此。

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发布的这份长达114页的报告。

与其说是,对中国军事的“客观”分析。

不如说是美国国内某些势力,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偏见”。

与其说是基于事实,不如说是出于维护其全球霸权的需要。

一些美国决策者,似乎总是难以摆脱“冷战思维”的桎梏。

他们习惯性地,寻找“假想敌”。

以维持,高额军费开支的合理性。

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增进互信,反而可能加剧误判,制造对抗。

“一月战争论”

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提出“一月战争论”。

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从来都不是一场简单的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原本同样认为能在短期内征服苏联,史称“闪电战”。

然而历史证明:

这种轻率的判断,最终以惨痛的失败告终。

越南战争中,美国同样低估了中国的韧性和决心,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最终不得不以撤军收场。

当今世界,中美两国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深度结合。

任何军事冲突的代价,都将是灾难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一些战略家提出“一月战争论”。

既不符合历史经验,也与现实情况相悖。

从经济角度看,中美两国的贸易往来密切,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旦爆发军事冲突,全球经济体系将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金融市场动荡、供应链中断、贸易停滞。

这些,都将给两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一个月的时间,足以让世界经济体系陷入严重衰退。

从军事角度看,当今战争早已超越了传统模式。

网络空间、太空领域、海洋深处,都可能成为新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复杂的战争环境下。

任何一方,都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胜利。

况且,在核威慑的背景下,任何军事冲突的升级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两种假设

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提出的“一月战争论”。

本质上,反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可能性,而这两种可能性都与现实相去甚远。

首先,让我们审视第一种假设:

美国在一个月内战胜中国。

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种论断近乎天方夜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现代战争史,即便是实力悬殊的对手之间,战争也往往旷日持久。

更何况,今日中国的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

中国有广阔的国土面积,这种战略纵深,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

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已建立起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包括先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其次,我们来分析第二种可能:

美国,无法支撑超过一个月的战争。

这种判断,虽然看似更接近现实,但依然过于简单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它确实揭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盘根错节,两国经济早已深度融合。

一旦爆发军事冲突,全球供应链将立即断裂,美元霸权地位可能动摇。

现代美国社会,对战争的容忍度远低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经济衰退、物价飞涨、失业潮等问题将迅速显现。

任何对战争的轻率判断,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在这种复杂背景下,任何关于战争时长的简单化判断,都难逃幼稚之嫌。

报告中,一个令人深思的判断是:

在可能发生事冲突中,美国的弹药储备,仅能支撑三到四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中国,则凭借强大的工业体系,能够持续不断地生产军需物资。

这一评估,虽然来自对手之口,却不得不说切中了要害。

中国的“后勤”

后勤补给,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美国此前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军事行动。

由于后方补给稳定,军需物资源源不断。

但在面对中国这样的工业大国时,情况则完全不同。

就中国的军工生产能力而言,确实具备以下突出优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之一。

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快速转入战时生产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钢铁、有色金属到精密加工,产业链完整。

庞大的人口基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储备。

这不仅包括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还包括研发人员、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为军工生产提供了全方位的人才保障。

近年来,中国在多个尖端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而美国,虽然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

但其军工生产的弹性和可持续性,确实存在明显短板。

报告中提到的“三到四周”弹药储备。

虽然数字是否准确有待商榷,但反映出的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

美国军工产业高度市场化,战时快速扩产能力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化背景下,其军工产业链的脆弱性日益显现。

世界工业版图,在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的指针,从“世界工厂”的英国,到“工业巨人”的美国。

最终,指向了当今的中国。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

1978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仅为3178万吨,而同期美国已达到1.24亿吨。

然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工业实力已今非昔比:

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的35%,美国为16%,欧盟为15%。

中国一国的工业产能,超过美欧之和。

钢铁产能,中国年产能12亿吨,美国年产能8000万吨,欧盟年产能1.2亿吨。

美欧合计仅为中国的六分之一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工业实力的对比,在军工生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155毫米口径炮弹为例:

美国全力生产下的月产能:3万枚。

对比俄乌冲突:单日消耗即超3万枚。

正视差距,继续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从“两弹一星”到航母入列。

中国的国防建设,取得巨大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理性地看,当前中国与美国在军事领域仍存在明显差距,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海军,美国拥有11艘超级航母,均为核动力。

中国仅有3艘,且排水量和作战能力与美军有差距。

水下力量,美国拥有成熟的潜艇体系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中国在这一领域仍处于追赶阶段。

空军,美军F-35数量已超900架。

中国虽有重大突破,但在数量和体系上仍有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约作为坚实军事同盟,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盟国。

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的报告,刻意渲染所谓的“威胁”。

本质上反映了美国一些人的焦虑:

对中国崛起的误判;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抵触;

还有就是,为扩大军费预算制造借口。

我们既要正视差距,继续努力。

又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被别有用心的渲染所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