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并称东亚双雄,然而,二人的成就和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伊藤博文推动明治维新,得到日本朝野支持,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成为民族英雄;李鸿章推动洋务改革,遭顽固派破坏阻挠,成效甚微。庚子事变后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遭万人唾骂,至今褒贬不一。
政治家如此,企业家亦然。晚清商人胡雪岩,论经营才能和冒险精神,未必输给同一时代的卡耐基。然而,胡雪岩唯有依附权贵才能把生意做大,最后却又被权力吞噬,不仅所有财富瞬间清零,本人也成了反面教材;卡耐基则不仅成了世界钢铁大王,还成了万人敬仰的美国慈善之父。
可见,相比国运的走向,个人的才华和努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时势可以造英雄,也可以批量地消灭英雄。
▲1980年代的上海
因此,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读懂国家兴衰的本质原因,都极其重要,它关乎每个人的幸福。尤其在经济下行、社会纷乱、世界动荡不安时,甚至还关乎我们的身家性命。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有的国家长期繁荣,有的却长期贫困?为什么有的国家繁荣了几十年后,又重回贫困?有没有一本书,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的贫困与繁荣》,正是这样一本好书,它用制度及制度背后的观念作为分析框架,以20世纪至今,世界上几十个典型国家的兴衰历史为素材,讲透了国家兴衰的底层逻辑,并将深奥的政治学、经济学原理,转换成一个个理解和考量世界的常识。
常识一
私有产权是个体自由与国家繁荣的基石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要举措是私有产权的回归。然而今天,很多人对此并不清楚,甚至有人宣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米塞斯说:“一个不保护私有产权的国家,发展不出高级文明。”本书中的智利故事,是这句话的极佳注脚。1970年左翼上台,将重要企业及全部农村收归国有化,实行计算机控制下的计划经济,导致物价飞涨,饥饿蔓延,经济彻底崩溃。1973年,新政府实行以私有化转型为核心的休克疗法,最终成为南美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计划经济时期的智利居民生活
再强大的计算机,也破解不了社会的复杂。唯有保护私有产权,才能激发民众的创造力,从而真正提高全民福祉。正如阿根廷总统米莱所言:“哪来的拉美陷阱?只有不尊重私有产权。”
常识二
没有比自由市场,更能消灭贫困的制度
19世纪末,罗卡总统实施自由经济政策,此前一贫如洗的阿根廷开始繁荣,直至成为全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然而,1930年代,法西斯和民粹主义兴起,政府征收高关税,限制农产品出口,国企蜂拥而起,自由贸易被抛弃,迅速沦落到南美末流。米莱上台之际,经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全国57%人口陷入贫困的泥淖。
▲阿根廷总统米莱:只有企业家才能创造财富
2023年,米莱重新打开自由市场的大门,取消关税,放开汇率,取消国企,仅仅半年,负债累累的政府首次有了财政盈余,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没有比自由市场更能消灭贫困的制度。”米莱看似任性的一系列操作,实则全部踩在经济学的正确节奏上。
常识三
真正的变革,不是一种利益战胜另一种利益,
而是一种思想战胜另一种思想
1980年代的秘鲁,一半国民都被恐怖组织“光辉道路”所吸引,政府军都束手无策。最终改变这一切的,是经济学家德·索托《另一条途径》一书,既阐述了政府改革的设想,也揭示了国家兴衰的秘密,谁成想,这本书居然迅速传播,被新理念吸引的民众纷纷支持改革——要知道,这时候的他们并没有得到任何利益。
凯恩斯说过,“经济学家比想象中的影响要大得多。很多人自认为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他们经常是某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和思想的侵蚀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被过分夸大了。”
▲凯恩斯认为,经济学思想是心灵的器官、思维的技巧
这正是理念的力量。人类历史上很多变革,不是一种利益战胜另一种利益,而是一种思想战胜另一种思想。因此,无论个体自由,还是国家兴衰,都取决于自由的思想市场。
当改革陷入困境,对未来充满悲观时,表面看可能是利益壁垒,但实质上很可能是认知局限。破局最根本的办法,是让更多人认识到理念的力量,投入到创造、传播新理念的事业中,逐渐汇成洪流,推动建立起自由的思想市场。
国家的方向,远远大于个人的才华与努力。但国家的方向,又取决于每个人相信什么样的理念,以及为了捍卫这些理念做了多少努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