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撑不起野心?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19999元起步的华为三折叠屏手机发售“秒光”,但目前黄牛价已“血崩”。
从加价近10万回落到仅4000,而开售前该手机的预约人数超过600万人,可以说行情骤冷。
在为三折叠手机站台时,余承东有个动作值得玩味。
他从怀里掏出了为三折叠标配的键盘,将这套组合概括为“把电脑放进口袋里”。
这是准备通过手机抢联想的饭碗?
用三折叠屏手机的价格,其实可以买到联想最新推出的AIPC。例如,YOGA Book 9i 17999元起步,内置AI创作工具,数据无须上传到云端。
但和热闹的华为三折叠手机,联想AIPC冷清得多,即使相关产品更多。今年1月起,联想就开始密集发布AIPC,至今已发布超过60款。
按道理,电脑的存在感并不弱,和AI手机一样牢牢占据了人们的办公、娱乐生活。联想不是输在营销,而是输在没有产品亮点。
01 | AI终端之争
对于华为三折叠手机,人们基本都在关注它的屏幕。其实,三折叠手机也有AI。
据余承东介绍,Mate XT内嵌了AI大模型,手机应用包含AI摘要、AI翻译、AI编辑等功能,AI扩图、AI消除、AI云增长等功能也涵盖在其影像应用中。
听起来并不算惊喜,这些功能在APP应用商店也能找到。但没关系,人家华为主要是卖屏幕,AI只是锦上添花。
联想就不一样了,既然举起了AIPC的大旗,就得把AI功能做到位。
今年1月CES期间,联想一口气发布了10余款AIPC雏形产品,包括提供AI创作工具Yoga Creator Zone的Yoga Pro 9i,能无缝切换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模式的ThinkBook Plus Gen 5 Hybrid、商务AI PC ThinkPad X1 Carbon AI、新一代超小型ThinkCentre neo Ultra等。
当时联想表示,这些产品处于“AI ready”阶段。相比AI手机,AIPC的发展慢了一步,联想此举无非是以引领者的姿态,为AIPC产业预热闹。
到了4月,联想才发布多款真正的 AI PC 新品,在5月正式对外发售。
联想将其新发布的 AI PC 产品系列命名为“AI 元启”,包括 ThinkPad T14p、ThinkBook 16p、 YOGA Book 9i、YOGA Pro 16s、YOGA Air 14 以及小新 Pro 等6款产品,性能、配置和价格区间分布广泛,借此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具体来看,价格最低的小新 Pro定价5999元起步,主打性价比。价格最高的YOGA Book 9i为17999元起步,支持双屏办公。
内置个人智能体联想小天是AI PC关键,由嵌入本地的天禧大模型驱动,是端和云混合的个人智能体,离线状态下仍可依靠本地大模型和个人知识库处理用户的任务,这是公共大模型做不到的,并可实现绘画、文件生成、购买商品、同步翻译和记录会议纪要等功能。
联想表示,第一代AI PC已较为高端。但从用户反馈来看,产品仍然有些噱头大于实际,甚至和AI手机同质化。
所谓的AI技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摄像头采用AI美颜功能,二是麦克风采用AI降噪算法,方便远程开会。而这些应用场景,AI手机早已能做到。
尽管如此,AIPC仍具有手机难以匹敌的优势,很可能吃到更肥的肉。
首先,电脑是更重要的生产工具,更偏向面对B端。众所周知,大模型厂商赚钱太难,纷纷由C端转向B端求落地。而AIPC产业化应用的空间,无疑比AI手机更大。
重要的是,PC端的算力更大,能支撑起参数规模更大的AI模型。这意味着,AIPC的性能将比AI手机要好。
在AI行业,有个专门的指标来衡量AI的加速性能,即TOPS,具体包括CPU、GPU和NPU等综合起来的AI算力。TOPS越大,性能越好。
目前,手机端的算力约为10至30TOPS,电脑算力大约为30-200TOPS,联想AIPC办公本在45-50TOPS之间,游戏本联想拯救者Y9000P至高可达321 TOPS。
在奉行算力、性能为王的大模型时代,联想在赛道上就先赢了一把。
问题是,联想能接得住这筹码吗?
0 2 | 能力够不上野心
企业基因决定战略,进而决定创新能力。
在联想发展史上,有过著名的贸工技、技工贸的路线之争,彻底改变了基因。
成立之初,联想的人员主要来自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以技术和产品见长,逐渐打开知名度。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联想面临商业化的两难:是走倪南光院士为主导的技工贸路线,强调用刀自研技术推动贸易发展,还是选择柳传志坚持的贸工技路线,先做大生意,再谈开发技术。
1995年,柳传志大获全胜,倪南光被扫地出门。至此,联想的成长轨迹突然变得陡峭,1996年就成为国内个人电脑业务第一。
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Thinkpad电脑业务,被列为“蛇吞象”的经典案例,迅速在全球扩张。通过不断收购国外企业,联想维持着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
这也导致了,联想失去定义产品的能力,似乎躺平在产业链末端的“组装模式”中。
一部联想电脑,集结了众多外部供应商,芯片来自英特尔、AMD或英伟达,操作系统来自微软,硬盘内存来自三星,零部件来自富士康,显示面板来自友达,自己则主要生产键盘、触摸板、电源适配器等较低端的硬件。
也就是说,过去三十年,联想电脑的创新主要受益于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外部厂商的迭代,而非自身的努力。
这种技术性惯性,使得联想至今无论在底层算力芯片,还是上层软件应用,都没有任何竞争力。
联想是最早提出AIPC概念的国内电脑厂商,但在实际生产中,其与芯片厂商亦步亦趋。
2023年9月,英特尔提出AIPC的概念,紧接着10月,联想也提出了AIPC。
等英特尔2023年12月推出首个AIPC处理器,即代号Meteor Lake的新型酷睿Ultra处理器,隔年1月联想就推出了AIPC的雏形。
如果没有芯片厂商的进展,联想可能都没有上桌的机会。毕竟,联想早在2017年就喊出“All in AI”的战略口号,但一直没有拿出成果。
决定用户体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还得看生态,这是积累优势数据的前提。当前,在AIPC跑得较前的玩家中,多数在生态上相对成熟。
例如华为的Harmony OS生态,囊括手机、手表、智驾等设备,且都有自家的产品。联想虽然加快发力生态,但主要是找微软、英伟达、英特尔等外部厂商合作,缺乏自主掌控力。
从研发支出来看,联想决战AIPC的“弹药”并不算多。凡是沾上“AI”的,几乎都需要烧钱。
2023年,华为的研发费用为1647亿元,占营收比例达到23.4%。相比之下,联想的研发费用为153亿元,仅占营收比例的3.4%。
令人疑惑的是,联想在2023年8月还宣布未来3年将追加70亿元加码AI研发,但Q4研发支出反而在减少。
截至2023年12月31日,9个月累计研发投入为14.95亿美元,较上一财年16.46亿美元减少了1.51亿美元。
03 | 2万预算的纠结
当万物加上AI,其身份基本会上涨,AIPC并不例外。
国元证券指出,与未集成NPU的传统PC相比,AI PC将溢价10%-15%。随着采用率的激增,到2025年底,价格在800美元及以上的PC将有一半以上是AI PC,到2028年,这一比例将增至80%以上。
联想密集推出AIPC产品,涨价是阳谋,试图赚部分技术溢价。
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联想毫无避讳地表示,2024年开始,随着需求的增长和 AI 性能的提升,产品价格稳步上涨,以提高消费级PC平均单价。
然而,AIPC的创新性不足,可替代性又强,普通消费者不会轻易买单。
联想AIPC的文档翻译功能,用户把资料粘贴到翻译网站,也能搞定。联想摄像头的美颜功能,下载个腾讯会议就行,系统自带美颜。
有免费的产品可选,消费者怎么会愿意额外掏10000多元。
联想集团2024-25财年第一财季业绩显示,截至6月30日,其营收154.5 亿美元,环比增长11.7%,净利润2.43亿美元,环比下降2%。这期间,联想发布了6款AIPC,Canalys数据显示,同期联想AI PC出货量环比增长高达228%,但整体拉动力仍然有限。
民生证券研报提出,对PC来说,硬件是基础,更优质的处理器和更大的内存硬盘能够驱动AI,而最终决定用户体验的,是模型本身的能力。
和AI手机的原理类似,AIPC也是将大模型“塞进”电脑端。联想没有自研大模型,其天禧大模型是基于阿里巴巴70亿参数的模型开发来的,经过了大幅度压缩,规模减至7亿。
阿里通义千问7B模型的原始大小是14.4GB,在联想的Lenovo AI now中运行的模型被压缩至4GB。这样一来,大概只要5-6G内存,内置大模型就能跑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现在联想主流集成显卡的内存在16G以上,独立显卡的高性能本在8G以上。在大模型运行的过程中,可能操作系统层会产生“垃圾”,挤占显卡内存,影响大模型的流畅。
举个简单的例子,微信APP本身大小只有260M左右,随着使用时长的增加,就会膨胀得越来越大,占据手机内存,甚至让手机变“卡”。
这是为了配合联想的16G以上,独立显卡的游戏本、高性能本显存都在8G以上,可以轻松运行压缩后的通义千问7B模型。
而且,与AI手机普遍装进数十亿规模的大模型相比,联想的大模型显得有点“苗条”。
消费者对AI产品的期待太高了,而不是不需要AI PC。得足够震撼,就像Sora那样,用户发出指令,AI工具自动生成视频,解放人的时间和体力。
这似乎也不能完全怪电脑厂商,电脑性能主要由芯片决定,芯片也是AIPC成本的大头。处理器越贵,AI性能越好,AIPC起售价相对就越高。
华为三折叠屏手机被吐槽太贵,但华为的客户主要定位于商务人士、科技爱好者等追求高端手机体验、对价格不太敏感的人,特别量身定制,出货量的目标也只在几十万。
联想在做AIPC时,也应该提前想清楚,他们的产品是为谁而做。不上不下,可能是两头尽失。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赞」「在看」与 「分享」,你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