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早在明朝时期,科学家宋应星就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农民怎样培育水稻等作物的新品种,以及研究土壤、气候等对农作物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刻苦钻研数十年,才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一举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现如今,又出现了新型的杂交水稻,那么它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呢?

竹稻的优势

竹稻是青皮竹和水稻杂交成的,因为竹子本身具有抗氧抑菌的能力,所以竹稻有着抗病抗虫害的优良特性,而它的抗旱性、抗倒伏性也比普通的水稻好得多,使得这种新型水稻脱颖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新型水稻的稻杆也可以回收利用,作为牲畜的饲料,综合来看,它的价值远高于普通水稻,而且在收割作业完成之后,农民还能把种子留下,这样也能为他们省下一笔种子费。

据相关研究报道,这种竹稻米的植物蛋白含量高,并且带有富足的微量元素,而竹稻的培育者,有着“世界竹稻之父”之称的钟章美,最开始从事这项研究,也是源于无意间的发现

偶然的发现

1969年,钟章美在农科院周围发现了竹子开花,于是他持续观察了竹子从开花到结下竹米的全部过程,他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水稻,因为竹子和水稻同属于禾本科植物,他不禁发出疑问,竹子和水稻能不能结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杂交难题

自此,钟章美开始研究培育竹稻,但这并非易事,因为竹稻就是利用竹子和水稻开花授粉的新品种,而两者花期并不相同,况且竹子和水稻种类繁多,要找到合适的配对需要大量的试验来筛选。

竹子和水稻在生物学上是属于不同的亚科,想杂交必须通过一种叫做“远缘杂交”的技术,这种案例在中国并没有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熟知的骡子,就是马和驴杂交的结果,这么做的弊端就是骡子无法生育下一代这就是“远缘杂交”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历经无数次失败后,钟章美最终选择了青皮竹,这种竹子和水稻很相似,同样都有十二对染色体,又有着“亲缘关系”,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从理论上来看是可行的,但真到了实验的时候却变得困难重重。

万事开头难,仅仅是最简单的父本母本的杂交,钟章美就进行了数百次,后来他改进了方法,先将籼型和粳型的水稻进行杂交,得到的杂交种和青皮竹杂交,这一实验给他带来了很多可供选择的组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决了杂交组合后,还有一个更大问题在等着他,竹子和水稻的花期不同,这给钟章美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这一问题上钟章美开始自己数年的观察和测试,他观察到,青皮竹在清晨五点到七点之间开花,水稻一般在上午十点之后开花,他敏锐的意识到,影响二者花期的条件就是温度和湿度

为了让青皮竹和水稻能在同一时间段开花,钟章美白天扎根在农田里观察研究,夜晚就跑到山里测量相关变量,就这样没日没夜的实验,他终于测量到了准确的温度和湿度,并用热水提前处理的办法,成功的把水稻开花的时间提前了三到五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在1971年,钟章美得到了三粒种子,但并不能确定是不是竹稻的种子,他又将这三粒种子种下,经过悉心的养育,艰难存活下了一株

这一株小苗长到了2.5米高,禾苗根系发达,茎秆硬挺,并且茎叶的形状类似竹子,这一消息传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金善宝那里,他对这件事情很感兴趣并且开始指导钟章美进行更深一步的培育。

经过不懈努力,钟章美得到了136粒种子,这让他大受鼓舞,决定提前退休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钟章美在家乡租下了40余亩的地,自己搭建了温室大棚,开始了种植选种培育等一些试验。

没过多久,钟章美就研究出了一种能大幅提高杂交成功率的方法——“穗插法”

该方法原理就是赶在水稻抽穗之前,把青皮竹花穗扦插到水稻上,就可以实现两种不同的作物在同一个植株上完成授粉使得种子数和质量得到了飞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章美的儿子钟献铭得知父亲的实验进入攻关阶段后,主动放弃了自己在深圳的工作,回到家乡帮助父亲进行研究,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几年后,钟章美的孙子大学毕业,同样回到家乡加入了竹稻的研究

经过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很多困难都迎刃而解,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培育出了“竹稻966”和“竹稻989”,这一研究成果既有水稻的高产性,也有竹子的优良特性,甚至每亩产量可达980-1100斤,比普通水稻产量高出三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样推广

虽然竹稻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如何推广也是一个难题

目前竹稻并没有过多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这种新兴作物,大多数人知道的少之又少,不知道其健康问题如何,还有因为竹稻的培育本身就存在不可避免的生殖隔离,这让竹稻单株产量很低,所需成本较高,导致价格并不亲民,因此放在市场上也难以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就是种植问题,新兴作物和普通的水稻在种植上千差万别,需要掌握专业的技术和教导才能去个体种植,但是现在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普及。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竹稻背后的潜力是不可忽视的,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仍有相对光明的前景,再者,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关注这种新兴作物并且给予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大研究院也会培育出更为优异的作物,竹稻会逐渐解决推广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