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英与“堆字大陆板”唱腔

作者:彭林刚

“只见鸿雁腾了空,王宝钏十几年来才露出了笑容……”这段琅琅上口、抑扬顿挫、一气呵成、惊艳举座的唱段,是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派”创始人高秀英,在扬剧独脚戏《鸿雁传书》中演唱驰名中华南北的“堆字大陆板”经典唱腔。“堆字大陆板”响彻剧坛八十余载,至今仍深受广大戏迷朋友们的千般喜爱和万般推崇,也是扬剧演员舞台功力深厚与否的一块试金石。

1913年,高秀英生于扬州酒甸乡居姓人家。母亲习惯性流产,留不住孩子,听了乡人建议,收养一名闺女,果然怀孕并平安诞下了女婴,她就是高秀英,父母为她起名“树英”。算命先生说属牛人命硬,又为她起个乳名——“牛罐子”即穿过牛鼻子拴牛的绳子,希冀永久地拴住,可以长命百岁。她3岁的时候,父亲因病突然离世,母女三人苦撑数年,实在无法活命,只得投靠上海的舅舅。

千里迢迢、背井离乡,一家人满怀期望来到上海讨生活,然而舅舅家也不富裕,整日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为了生存,幼小的她就跟着大人去做一些穿牙刷等活。14岁那年,维扬班社“永乐社”招收女学员,这是扬剧招收的第二批女学生,她考入永乐社,从此开启戏曲人生。

那时女艺人以“筱”字替代原姓,这一届学员用“秀”字排行,她的艺名为“筱秀英”。日后,“永乐社”的筱(李)秀珍、筱(黄)秀花、筱(高)秀英、筱(王)秀兰红遍上海滩,被人称为“扬剧四秀”。按常理说14岁学戏稍稍嫌迟,但筱秀英天生是个唱戏的料,禀赋超群又聪慧好学,尤其她那金属般的嗓音只要一打开,其穿透力无人可敌,余音绕梁不绝,深得师父范春奎等人的喜爱和赏识,常为其开小灶,很快脱颖而出。三个月后“永乐社”因资金问题宣布解散,筱秀英被迫走上边学戏边演出边打零活的生活苦旅。

筱秀英每天起早贪黑,学戏、唱戏、做零活……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勤奋好学果有回报,最终成为挑大梁的演员。她高亢激越、宽厚明亮,极强穿透力的嗓音和吐字清晰、韵味甘醇的演唱风格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16岁筱秀英开始与扬剧名家高玉卿搭档,一生一旦,日久心生爱慕,经人撮合结为夫妻,改夫姓为高秀英。18岁与丈夫组织了“卿英社”,21岁大红大紫开始单挑头牌。夫妻俩在上海、江苏、安徽一带巡回演出,可以说是夫唱妇随,琴瑟和谐。与高玉卿的结合,使她在扬剧演艺事业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高玉卿是一位锐意改革的扬剧演员,他在生活中不断地影响着高秀英的艺术观,进而她也开始思考扬剧发展与变革之路,她意识到扬剧的改革首先从唱腔开始。

扬剧音乐主要来自香火戏、花鼓戏与扬州清曲并吸收扬州小调的养分。香火戏大锣大鼓,表面虽高亢激越夸张,但缺乏深刻的艺术表现力。花鼓戏丝弦声声,过于小家碧玉,同样张力不够。扬州清曲为曲牌体,更是悱恻缠绵、幽怨深长。总之,香火戏、花鼓戏与扬州清曲有一个共同弱点,就是剧中人物抒发情怀宣泄感情时,显得绵软苍白无力,无法把剧情推向高潮,如《龙凤帕》中的“骂殿”、《拷打寇承御》中的“拷打”等此类情感戏。

为了创造出有一泄千里直抵心窝艺术效果的声腔,高秀英在基本调性相同的板式上,不断尝试搭配。初时采用大开口、联弹,上下句不断重复,单调无层次。以后又尝试将“花鼓戏”中的“大陆板”和“香火戏”中的“联弹”结合起来,辅以垛字、串字,取得一定的效果,首次运用在《拷打寇承御》中,得到了观众认可。高秀英并不以此满足,仍嫌旋律单调。之后,她在《孟丽君》“病房认母”一折,将乾旦臧雪梅“堆字”技巧,拿来以清板演唱,终成今日之“堆字大陆板”之雏形。在演出《陆娘娘骂殿》一剧时,她将旧时的“大开口十字句”改用“大陆板”唱四句,然后直接清板堆字,越唱越快,越唱越高亢,最后在板鼓强劲的“撕边”和乐队烘托下,将人物的情感完全释放出来,使人物、剧情、观众三者同时达到高潮。

高秀英终于完成“堆字大陆板”的创造,并得到观众认可。以后凡是高秀英的戏,必有“堆字大陆板”,如果没有听到“堆字大陆板”,高秀英的戏就算白看了。高秀英凭借“堆字大陆板”唱腔,奠定她在扬剧界的重要地位。

高秀英饰演王宝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秀英饰演王宝钏

“堆字大陆板”第二次奠定高秀英在扬剧界重要地位,是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鸿雁传书》一举成名。

高秀英于1950年底参加了苏北实验扬剧团,1953年春成为省属的江苏省扬剧团。此时,高秀英年届四十,已过了女演员的事业巅峰期。剧团重点培养更为年轻的文武花旦华素琴,高秀英的艺术人生第一次有了失落感、挫败感。后来省人大需要推荐知名度高、有群众基础的代表,她因此被推举为省人大代表,这天她正在参加省人大会议,突然接到通知,数天后要去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是华东地区戏曲名家的一次大比拼。

拿什么剧目去上海参加会演,在艺术上渐失光环的高秀英有些踌躇不定。这时,高玉卿的拜把兄弟张月娥将自己的看家戏《鸿雁传书》送给了她。张月娥是扬剧早期乾旦,有“苏北梅兰芳”之美誉,后改生行兼老旦。张月娥的一次义举,成就了高秀英,正是凭着《鸿雁传书》,将高秀英的演艺事业又一次被推向高峰。

《鸿雁传书》只是《红鬃烈马》的一个过场戏。如,京剧对鸿雁传书的情节,只在《武家坡》一折的唱词中轻描淡写,扬剧由此发展成一出唱念做舞表俱全的折子戏,亦为扬剧独有剧目,全剧只有王宝钏一个角色和拟人化的鸿雁。故事说的是:薛平贵西凉投军,王宝钏甘守清贫,拒回相府。十八年来,在破瓦寒窑中以野菜充饥度日,终于感动准备飞向北方的鸿雁,愿为其传书于薛平贵。王宝钏咬破手指,写下血泪书信,寄托了十八年来对薛平贵的思念与坚贞。

这是一出青衣戏,又是一出唱工戏,角色的年龄、行当都与高秀英特色十分吻合。戏曲专家、导演何鹤看完提纲后立即喜欢上《鸿雁传书》,认定全剧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与拟人化鸿雁之间的交流“有戏”可做可挖,再借鉴昆曲意境,一定能成为绝世佳作。

由何鹤执笔很快拿出《鸿雁传书》剧本初稿,并与石增联合任导演,同时邀请昆曲名家宋衡之为高秀英设计身段。《鸿雁传书》从排练到演出只有短短几天。时间虽然短,毕竟高秀英艺术功力深厚,唱、做、念、舞、表丝毫不减当年,演来游刃有余。只是演出没有达到何鹤预期的效果,有观众表示看不懂。当时的扬剧观众普通劳动者俱多,文化水平不高,欣赏水平有限。而何鹤追求的古朴、典雅、唯美、写意艺术风格的定位就显得曲高和寡,加上唱词深邃拗口,多用典故,难以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

何鹤根据扬剧观众的特点,为该剧重新定位,化繁为简,力求平白直叙,如王宝钏一上场的唱词改成“边寨三千里,寒窑十数年,我心似明月,常照薛郎前”。观众听懂听明白了,与剧中人物有了交流、共鸣,剧本修改后非但没有降低艺术标准,反而达到一个新高度,通俗易懂又有一定的文学高度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艺术意境。而高秀英在《鸿雁传书》中“堆字大陆板”的运用,更是恰当地把全剧推向最高潮,也确保了这出折子戏可听可看。

高秀英凭借《鸿雁传书》在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一举夺魁,并迅速红遍全国,出尽了风头。该剧获剧本一等奖,高秀英获演员一等奖。之后,大人和孩子们口中的“高姨娘”也变成了“高奶奶”。“我乖乖呢……”高秀英那句浓郁扬州话的习惯语,此时再合适不过了。

《鸿雁传书》在经过不断的锤炼,成为一出雅俗共赏驰名全国的扬剧代表作品。1959年江苏省扬剧团奉调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了《百岁挂帅》《恩仇记》《鸿雁传书》等剧。戏曲大师梅兰芳带着女儿梅葆玥等看完《鸿雁传书》,主动上台向高秀英祝贺,并谦虚地说:“这样的戏京剧演员是拿不下来!”当时还有苏联戏剧专家叶·康·康普柯夫斯卡娅,她竖起大拇指,表示敬佩并热情地与高秀英长时间拥抱。中国戏曲研究院原院长、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张庚先生盛赞《鸿雁传书》是戏曲剧目中罕见的诗剧。他四外寻找《鸿雁传书》录音,每次讲学,必然要拿出《鸿雁传书》的录音带,作为范例讲解,磁带磨损后到处托人寻找新磁带。

1962年江苏省挖掘整理进统戏并举办江苏省扬剧老艺术家观摩演出大会(俗称:老艺人会演),高秀英以《断太后》中的“堆字大陆板”第三次巩固自己在扬剧界重要地位。

断太后》是《狸猫换太子》中的一折,由高秀英、林玉兰、王金洪、袁振奇(执笔)编剧。说的是李后被刘妃陷害逃出冷宫流落民间,幸遇好人范仲华收留并认作义母奉养。一日,李后听说老王骂崩,亲子继位,于是决定重翻冤案。适逢包拯陈州放粮,李后命范仲华前去鸣冤,并以枯目不便要包拯亲来寒窑断案。包拯心系黎明百姓,亲至寒窑断案,李后道出二十年冤情。包拯断明太后,恭迎太后回朝。

在《断太后》唱腔中,不仅较完整地体现了“高派”声腔艺术特色,特别在“堆字大陆板”运用上,高秀英为了更好地抒发出李后压抑在心头二十年冤情,又创造性地在“大陆板”的前面加入“导板”,这样从一开始便紧扣观众的心,而“堆字”伊始保持四四字格式,随着人物情绪越来越激动,后面更多采用串字的方法。1978年,已经65岁高龄的高秀英在上海演出《断太后》,演唱仍然满弓满调,一句一个好。到最后唱“堆字大陆板”时,现场观众情绪激动,喝彩声与掌声几乎掀翻房顶。

经过高秀英几十年的精心雕刻,“堆字大陆板”在抒情性和节奏性方面形成强烈对比,又做到完美统一。“大陆板”的前奏粗犷激昂,棱角分明,夸张造势,先声夺人,起到强烈的推波助澜作用。然后乐队全部停止,进入清板模式,形成欲进先退的格局。清板从抒情叙事的节奏开始,几十句唱词,字字成串,串串相连,随着剧中人物情感不断发生变化,节奏逐渐加快变强,也把观众的心情一步步推向高潮。到最后堆字的时候,乐队进入给予强烈烘托,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一曲终了,回味无穷。整个“堆字大陆板”是一个由强到弱再到强的过程,而清板堆字部分则是唱腔灵魂,也是个人演唱技巧的全面展示。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对演员的音准、节奏的把控能力要求极高,最后才能做到与乐队严丝合缝,这就是前面为什么要说“堆字大陆板”是演员舞台功力深厚与否的一块试金石。高秀英的“堆字大陆板”就是充分展示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间隙的情况下,依靠“勤换少吸”“偷腔换气”等呼吸技巧,圆满完成“堆字大陆板”唱腔。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堆字大陆板”是高秀英一生心血的写照,但也不是百腔一唱,千篇一律,而是从人物和剧情需要出发,不同人物性格的“堆字大陆板”予以不同的处理和表现形式,做到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有高有低,甚至突破唱词四字一句规律的约束,不断扩大了“堆字大陆板”艺术表现力。《鸿雁传书》“堆字大陆板”表现了王宝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恩仇记》的“堆字大陆板”则是施秀琴对丈夫邓炳如在外寻花问柳、害人性命的愤恨与责骂。《百岁挂帅》中柴郡主的“堆字大陆板”唱出杨家一门忠勇,一腔热血,却遭宋主冷落的哀怨之情。《三女审子》中“堆字大陆板”是作为长嫂的大夫人在妯娌间所进行的诚挚规劝。现代戏《夫妻双回门》中秦大妈最后唱的“堆字大陆板”是对党充满无限热爱的感情表现等等。此外,她还对“西皮堆字梳妆台”“哭小郎”等传统声腔进行革新,为推动扬剧声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高秀英创造的'堆字大陆板’成为扬剧唱腔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并在扬剧舞台艺术七十余年的生涯中,不断巩固扬剧第一人的地位”。剧作家、评论家,原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扬剧团团长袁振奇先生如是说。

祝愿“高派”艺术群英缤纷,根深叶茂,散枝开叶,花香满庭。

《新华日报》 在此文的基础上压缩为“扬剧第一人:高秀英”, 于2020年8月20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