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哀牢山的热度颇高。前阵子,有个人在某博主的评论区透露自己是哀牢山的苦聪人,这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好奇,他们纷纷发私信请求这个人讲讲苦聪人的故事。这位博主说:
以前他们苦聪人的生活极为原始,就如同野人一般。他们长期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哀牢山原始密林中。当时,许多族人没有衣物,只能用兽皮、树叶或者布条来遮挡身体。他们的居住之处是简易的木棚,棚顶用竹叶或者芭蕉叶遮盖。山中寒冷,又没有衣被,所以终年都靠烤火来抵御寒冷,过着采集与狩猎的生活。
在他们苦聪人的生活里,没有衣服时婴儿就用芭蕉叶包裹,家中没有碗就以芭蕉叶代替。夜晚狩猎时,弓弩是主要工具,多是用来打松鼠和猴子,偶尔打到大型野兽,整个部落会将其平均分配共享。
他们部落有着这样的传统:有食物就大家平分着吃,没食物就一起挨饿,谁要是没吃的,可以向他人讨要,必然能分得一份。
苦聪人就是依靠这种团结互助的方式在哀牢山的密林中生存着。他们的窝棚里有个终年不熄的火塘,没有被子就以山草树叶垫着。有时下大雨,棚内漏雨,全家人就围着火塘,防止火种熄灭。
解放之后,解放军进山寻找苦聪人,为他们送来了火柴、火枪、盐巴和铁器等。从这开始,苦聪人渐渐与外界有了联系,开始有了物物交换的活动。
然而,因为缺乏遮羞的衣物,他们在交换时,只能把松鼠干、兽皮、药材等物品放在外村寨子边的路旁,然后自己躲进附近草丛里监视。哈尼族寨子的人看到就知道是苦聪人来交易了,便会拿旧衣服、盐巴等放在旁边,拿走苦聪人的东西。
苦聪人得等别人走远后才出来拿走换来的物品。这种交易方式有时会出现他人多拿少给或者白拿的情况。苦聪人就用射箭或者掷石块来表意,如果他人强行拿走,苦聪人会抬着弓弩去追。如果苦聪人不放箭,就表示同意。这种特殊的交易方式大概到 1965 年苦聪人彻底下山后才结束。
听老人讲,那时解放军进山寻找苦聪人,苦聪人一看到生人就跑得飞快,根本追不上。于是解放军找来当地的瑶族人和哈尼族人帮忙,他们多次穿梭于森林之间,送来粮食、火柴、衣物等物品,这让苦聪人非常感动。苦聪人慢慢放下了防备之心,终于在1956 年左右,找到了被外界称为白大、白二、杨大的三个较大的苦聪部落,动员了数百名苦聪人到邻村居住。
哈尼族帮忙盖房子,傣族、瑶族让出一些田地给苦聪人,政府给予耕牛、家具,还派人教导他们开垦土地、种植庄稼,并且为他们建立学校,实行免费上学和免费医疗。一开始,苦聪人不习惯定居生活,出来后又返回大森林,经过政府多次动员,直到1965 年,苦聪人才全部走出密林,定居下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