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发物”这个中医词语,尤其是生病的时候,身上起疹子要忌吃“发物”,术后康复阶段要别吃“发物”,经常过敏也要少吃“发物”,否则,会导致伤病不易痊愈,甚至病情恶化。

那么,“发物”到底是什么?站在现代医学的角度,“发物”又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发物

什么是发物

“发物”是古人对于某些食物的统称,这些食物在他们眼中可能会加重病情、延缓康复,或者诱发新的症状。

中医认为,原本患有某种疾病的人,在病情还没有完全大好的情况下,体内存有“伏邪”;如果吃了“发物”,就可能诱使原有的慢性病死灰复燃,再次发作。而如果体内没有“伏邪”,身体健康,根据自己的体质适量吃些“发物”,则是无害的。

用现代思维去解析,发物有三个主要含义:诱发、引发或助长病情的恶化。是指食用某种食物后,可能会诱发新的疾病,或使有病初愈者旧病复发;抑或是在患病过程中可能会加重病情的食物,都可以称之为发物。

不同地区对发物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中国内陆,海鲜通常不被认为是发物,而羊肉和牛肉更常被提及。《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大热,热病及天行病(指流行性传染病,古时又称时疫)、疟疾后,食之必发热致危”。又说:“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鲋,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诸果、诸滑滞之物。”

另外,“发物”具有激荡人体气血的作用,容易导致人体气血失常,使疾病恶化或反复发作。通常泛指辛辣、燥热、生冷、肥甘厚味的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物”与现代医学

中医所指的“发物”,一般有以下几类:

1、生热发物:包括姜、葱、韭菜、胡椒、羊肉和狗肉。这些食物可能导致发热、口渴和便秘。现代医学认为,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导致反胃。如果病人吃完饭后立即躺下,过多的胃酸可能会反上来,造成不适。对于便秘,高蛋白食物如羊肉和狗肉也可能是原因,但少量摄入并不会有太大问题。另外,这些食物食完后会让人发热口渴,因此大便秘结的人不宜食用,高血压患者也应少吃。

2、冷激发物:多具有寒凉润利之性,能伤阳生寒,影响脏腑运化,主要是冬瓜、四季豆、莴笋、柿子等水果和冰淇淋,过食会造成胃虚冷痛、肠鸣腹泻,脾胃虚弱的人要慎食。古代人对细菌的概念了解有限,常常吃未经彻底清洗的水果,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健康人也可能出现腹泻,但病人症状会更加明显。

3、助湿发物:多具有黏滞、肥甘滋腻之性,例如糯米、肥肉,较难消化,可能导致脾胃不适,患湿热病、黄疸、痢疾等病者不宜食用。现代医学解释为消化不良,病人运动量减少,肠道蠕动减缓,因此不适感更强烈。

4、滞气发物:主要包括豆类和面类食物,如大豆、芡实、连米、芋头、薯类等。中医认为这些食物多具有滞涩阻气、坚硬难化之性,积食、诸痛者不宜食。而现代医学认为这些食物含高淀粉,在大肠中被细菌发酵后会产生较多气体,可能引起胃胀、腹胀,但通常不会加重病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动血发物:包括胡椒、辣椒、菠菜、羊肉、狗肉和白酒等,中医认为这些食物多有活血散血之性,能动血伤络,迫血外溢,即可能导致出血和发热,如果患者有出血倾向,月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这类食物需谨慎食用。而现代医学除了白酒因酒精对肝脏的影响而不宜过量外,其他食物与出血症无关。

6、动风发物:多为生发、散气、火热之性,能使人邪毒走窜,如茄子、木耳、猪头肉、鸡蛋、鱼虾、蟹等,可能导致荨麻疹等皮肤反应。现代医学指出,食物变质可能导致毒性反应,并非所有人对这些食物都有过敏反应。

可见,一种“发物”不可能导致所有人都产生过敏等不良反应。所以,发物”致病也是有条件的,其根本在于个人的体质和所患疾病的性质不同。

因此,理解“发物”的概念需要结合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视角,理性研究与理解传统知识,再结合现代科学的方法,才能判断哪些食物在特定情况下应避免,哪些无需过于担心。毕竟,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与古人有了很大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物不等于忌口

发物不等于忌口

早在东汉年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及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后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提出了“食复”的概念,即患病后如果不注意饮食,随便乱吃会导致疾病复发。如寒证患者应忌寒凉之物,如西瓜、梨、香蕉等;热证患者应忌发热之物,如烟、酒、生姜、辣椒、大蒜、韭菜、狗肉、羊肉等发热之物。

传统上“发物”是指能“助邪发病”的食物,具有加重疾病变化的特点,特别是指能诱发旧病宿疾的食物。而“发物”在患病期间并非绝对忌口,因为它们虽能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但另一方面又能借助其“升发”的特性来治疗某些疾病。

如麻疹初期,疹子透发不畅,食用蘑菇、竹笋等,可起到助其透发、缩短病程的作用。但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还是要多听听医生的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