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难找、生意难做、消费疲软,相信每个人都通过各自的渠道有着或多或少的感觉。通胀还是通缩?经济继续上行还是到了停滞或下行的拐点?100个人心中会有100个哈姆雷特。

前段时间对现在的经济形势已经有了正式的正面说法,所以没有必要讨论,主打一个听话!

通胀过头了会通缩,通缩过头了会通胀,发展是波浪式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永不停顿的发展。事不预则不立!我是说如果,如果我们将来遇到了比较艰难的情况,作为普通人是应该提前做好应对危机的思想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做好预案,这样才不至于成为时代的弃儿,才能坚持到下一轮大发展周期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一旦我们也遇到经济停滞,普通人该如何规划我们的人生?参考一下日本泡沫破裂后日本社会、日本民众遇到的状况,这就很有借鉴意义。

低利率下,普通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好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年轻人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进入“就业冰河时代”。从1991年开始,日本失业率不断攀升,25--34岁失业率在高峰时达到7.2%,毕业大学生失业率在高峰时达到22.5%。

前面的几篇文章对日本泡沫破灭的过程以及最萧条的那个十年发生的一些事有过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可以先看看了解一下,这样就能较好的思考本文的话题。

参考阅读:

1、摸着日本过河,从日本泡沫破裂失落的一代,解读我国大学生就业难

2、摸着日本过河,日本乡村振兴计划,那些回农村的大学生后来怎样了

3、 泡沫破裂后的十年,日本人是怎么过来的?我们该如何应对经济转折

当时,日本企业在职在岗人员的薪水长期滞涨甚至降薪,为了降本增效以应对利润率下滑,就业人员还不得不接受资本家们确定的工作时长的延长和工作强度的增加。在危机最初的十几年,日本企业招聘冻结,非正式社员(劳务派遣员工)数目急速上升,占总雇佣员工之比从十分之一升至33%。收入方面,虽然正式社员的工资面临降薪,但是时薪也比那些劳务派遣临时工高了近一倍。

在日本这失去的三十年,并不是所有产业都萧条,仍然有部分行业取得了较大较快的发展,在这些行业工作的人员因而得以较好的规避或减少了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冲击。

先来看看日本战后至泡沫破裂前经济的产业格局变化,大约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1945-1960:轻工业恢复至战前,“倾斜生产方式”助力重工业起步。

2、1960-1970:重工业发展进入全盛期,驱动经济高速增长。

3、1970-1980:石油危机推动日本产业“集约化”转型,做大做强。

4、1980-1990:“科技立国”战略将产业结构转向高新技术。

日本这45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驱动力来自于连续的产业升级,从纺织业——重化工业——集约化汽车、机械制造业——知识创新密集型电气机械制造业,在90年代之前,日本远超美国模式的依靠(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所创造的的劳动生产率增速。

8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向欧美和亚洲投资,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加速,制造业向海外转移造成了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问题。与制造业外逃不同,日本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产业出现较快增长,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扩大。

1980--1990日本主要产业就业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日本政府提出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以适应扩大内需和提高国民实质性生活福利的需求。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转变,提出要借信息技术发展之势,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产业、节能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日本通常采用立法的方式,将下一年度所需要施行的产业政策明确下来。这可以理解为日本式的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每年开春后我们要召开两会。

在七八十年代,日本进行了第一轮日本产业活性化,推出一系列法律措施,积极推动衰退产业退出市场,引导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第一轮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概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虽然日本提出了较好的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国内外问题,大量资本没有按照期望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反而为了逐利,转身投入了股市和房地产等金融资产领域,将日本的泡沫吹大直至泡沫破裂。

从90年代至今,日本政府相继推出《事业革新法》、《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产业竞争力强化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第二轮产业活性化政策,这些政策与日本的宏观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战略调整等问题息息相关。

第二轮产业活性化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2000年日本产业增长率的总体情况是:平均经济增速为1.2%。在这十年间,日本经济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和挑战。

泡沫经济破灭后,房地产崩溃导致去杠杆化阶段,许多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遭受重创‌如家具、采掘、木制品、建筑业、钢铁等行业出现负增长‌‌。透过下图1990-2000年日本产业增长率冰冷的数字,你就可以预测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也可以为未来的我们和孩子就业打下预防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致归纳一下:

  • 1、泡沫破灭前和后都好的行业:服务行业、零售行业。
  • 2、泡沫破灭后好的行业:信息与通信、电器、精密仪器、医药行业。

进入2000年代后,虽然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升,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2009年连续两年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低迷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9月,日本央行将目标利率降至零,但“零利率”效果不理想。

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2001年3月日本央行开始首次实行量化宽松政策(QE),即购买中长期国债以向银行体系大量注入流动性。然而,经济增速仍在1%-2%附近徘徊。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日本经济再度陷入衰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这个十年,日本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仍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果按各行业1990至2012年实际GDP占总值的比重来看各个行业:

  • 1、显著上升交通和通信、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服务行业、批发和零售。
  • 2、显著下降建筑、农林渔业、金融保险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鞋帽制造、木材、家具制造等。

从1990年经济泡沫破裂的20年,日本尽管推出“零利率”和QE,但收效甚微,因而有了“失去的20年”这一说法。这一时期日本先后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股市和房地产受重挫,GDP增长持续低迷。

2012年12月安倍晋三重任日本首相,2013年3月黑田东彦出任日本央行行长。安倍内阁推出了新老“三支箭”政策,黑田东彦配合推出QQE、负利率、YCC,力图结束“失落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开始日本经济确有复苏,地产止跌回暖,股市走高,失业率下降。但不尽如人意的是,居民消费和国内私人投资依旧低迷、通胀依旧长期在2%的目标以下。

“安倍经济学”仍然没有让日本经济走出低迷,实际GDP增速仍在2%以内,进而有了“失去的30年”这一说法。

这三十年间日本经济增长远远落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各国在1991-2020年实际GDP的复合年均增速,全球平均增速2.8%,日本仅0.7%远远落后,而德国、英国、美国、中国分别年均增长1.3%、1.5%、2.3%和9.3%。

上一篇文章讲了,随着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原先资产负债表上价值上百亿的资产大幅度缩水到原先的十分之一,但几十亿的负债却依然在那里,过多的负债倒逼着人们忙着还债,或者把钱存进银行。

当没有人消费、没有人借钱投资的时候,经济就会开始萎缩。

在泡沫破裂前20年,或者延伸到安倍上台前的2012年,日本是如何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归纳起来日本在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中主要有三方面失误:

1、货币政策在80年代末期过快转向,地产监管政策急剧收紧使得资产泡沫被戳破。

2、政府在危机初期对于企业援助力度较低,反而继续通过“护送船队”模式着重于对冲、分散、转移、掩盖金融风险,日本在1998年开始才积极处理不良债权问题,但此时日本银行业已经陷入崩溃。

3、财政政策进退失据,采取增加消费税的方式为社保融资,反而导致日本消费中枢下移,打断了从收入分配公平到消费传导链条。同时,老龄化日益严重,加重了养老金的负担,加之前期的大基建和大规模举债救助中小企业,导致日本政府债务高企,日本财政难以提升研发投资,使得日本产业升级陷入停滞。

在今天当人们痛骂腾讯游戏毒害青少年、抖音忽悠人去直播当网红,痛骂美团、饿了么压榨商家和骑手的时候,日本人竟然没什么可以吐槽的APP;当连片的太阳能电池板、高耸的风力发电成了网红拍照打卡地的时候,日本人只能来中国取景;当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风生水起的时候,日本人却找不到Made in Japan的手机;当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纷纷挂上绿牌牌的时候,日本的丰田、本田仍然坚守在汽油车这块阵地;当中美在智能辅助、无人驾驶领域你追我赶的时候,日本人只能在看台上当一位看客......而在川建国对中国的5G技术和芯片挥起制裁大棒的时候,作为小弟的日本竟然不能给老大帮忙。

日本当时的做法尽管有些许瑕疵,但总体来说应对的依然算较好。

从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再到接二连三的降息,甚至是最终零利率,包括对金融行业的干预和救治等等,日本把一个经济体能够做的救市措施,它几乎都做完了,但依然没能够抵挡住日本经济的衰退。

如果参照日本的经验,在经济衰退这个大周期,日本人最好从事的是信息与通信行业、电器行业、精密仪器行业、医药行业、服务行业、零售行业,当然还有日本的传统优势制造业里面的一些分支,比如去丰田、本田这些大公司打工。如果具象化到我们自己,我个人的观点大约就是上面所述的国家大力推动的行业,比如互联网、移动通信、芯片、新能源、机器人、AI等等高新技术行业,服务业和零售业依然看好,尤其是老年人服务和殡葬业,不过后者好像对民间没有开放许可。至于一些传统行业,能避开最好。而公务员和体制内的,只要能接受降薪和待遇降低,躺平也是可以的。

前几天有个发布会,从2025年起,国有企业也将实行末位淘汰和清退。在祈求单位领导公平实施的同时,体制内的朋友是否该有一些危机感呢?

未来将有更多的人成为劳务派遣员工,很多人将会不得不兼职打两份工,这都是正常的,请保持一颗平常心。

通缩的情况下,该如何守住我们的资产

日本的股市,从38915点的高位最低跌至7700多点,跌幅达80%。在下跌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多次反弹,甚至有的行情上涨30%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上证指数从5178点高位跌了8年,跌到了2450点左右,之后开启了延续到节前的上涨。论总跌幅,跌了50%,连黄金分割的0.618位置都没到。既然你要说这波就是反转大牛市,那么你说啥就是啥。祝你发财!赚钱了别忘记请客哈。

根据今年2月及以前的产检数据测算,今年我国新生人口是788万,这个测算也许不准,因为上半年实际出生了402万人。但是20年前呢?那可是近2000万的新生儿。

有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我们所盖的房子,基本上可以让全世界人民住下。这个说法太夸张了,据说实际上只够40亿人住。

那么,支撑房价不继续跌下去的底层逻辑,那些中介和喉舌们给科普一下呗

于是有人会说,要跌的都是那些二三四线城市,北上深杭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房价不会跌,尤其是好地段还会涨——因为人口净流入,年轻人涌入,结婚生子上学是刚需。这个说法似乎很有说服力,我差点儿就信了。既然这样,那么北漂、沪漂、深漂等等之类的漂们,就不该叫漂了,可是他们当中到底有多少人按照现今的房价买得起那几万十几万一平方的房子?就凭他们每个月5000--10000块钱的工资吗?

全国月收入一万以上的有10%,也就是1.4亿人,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已经买有房子,没买的那部分人真的会去买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子吗?他们是脑子进水了吗?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净流入不假,但是现在的那些漂们大多数的策略是:北上深打工赚钱,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消费还是选一个环境优秀、物价便宜的地方,比如鹤岗。如今,鹤岗的房价已经不是鹤立鸡群,像淮南市这样的地级市等十几座城市正在向鹤岗发起挑战,以后会越来越多。

可以说,东北领先了全国20年!有一句话叫——嘲笑东北,理解东北,成为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通缩的情况下,普通人一定要拒绝消费主义的洗脑,少听少信那些洗脑的话,如:

1、贵有贵的道理。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要以实用主义为主,我就是一位工薪阶层,成天背一个LV也不会成为大小姐。

2、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我们脑子不够聪明,胆子不够大,资源不够多,考不上清华北大,也不像马云那么敢干和运气好,我们就当一个给资本家打工挣工资的普通人就好,少进行超出我们这个阶层的消费,自然每年就能省下来几万块钱。

现在的工作多难找,我们现在的核心诉求是保住饭碗。万一哪天被开了,那些钱可是能保证自己在找到下一份工作前吃上饭。

3、钱是用来花的,喜欢就买,不就是一杯奶茶钱。

我们就是普通人,首先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理性的消费,我喜欢飞机,喜欢劳斯莱斯,你如果借给我钱,每月还款100,十万年还清,这个我同意。

至于有的东西确实也不贵,确实也就是一杯奶茶钱。但是只要不是刚需,能不买就不买。不要看不起积少成多,也许将来某项刚需出现的时候,积攒下来的价值几百杯奶茶钱就可以救急。

类似的消费主义洗脑有很多,要是列举出来能拉出来几十条几百条,就不一一列举和反驳了,如女人要对自己好点、人生总要拥有一个什么什么、爱她就要给她什么什么,比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忍不住反驳一下,清明节的第一柱香,小仙女你要不要。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一定要理性的消费,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准的前提下,非生活刚需的消费最好省一点。

前几天看到一条视频,博主说自己的某位大学同学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辞职回了老家。他的这位同学之前很费劲的找到了一份5000元/月的工作,请看看他的支出:

租房:1500元,吃饭+聚会+偶尔嘴馋了犒赏自己一杯星巴克:2000元,通勤:300元,添置衣物+娱乐活动如看演唱会等:1000元......

最后这位同学回老家的路费还是靠父母给的,他回家后待在家里当起了全职儿子,专心啃老——玩游戏,不叫不起床吃饭,偶尔会跟着父母去田里转转,好不惬意。

就拿这个例子来说,租房——可以去稍微偏一些租价格便宜的房子,1200元;吃饭:上班吃食堂的工作餐,放假了点便宜的外卖或者买食材自己做,减少去外面吃大餐,星巴克换成瑞幸,1000元;通勤——多乘公交、地铁,少叫车,200元;添置衣物和娱乐——不买贵的,一些品牌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凤凰传奇的演唱会改成看电影,真想看了网上很多人会去现场直播。400元。

这么简单的一算,每个月起码能省出来2000元,一年就能存下两万多。

现在我们普通人,除了努力工作外,应该极致存钱,坚决不进行超出能力范围的消费,坚决不欠债消费。这就是我的观点。

经济新政下,普通人如何规划我们的生活

今年的4、5两个月,多家银行的业务副行长和金融顾问辞职,这里面包括许多大银行,据说总数达上百位。

对于此,有的猜测是这些业内人士已经嗅到了什么,所以提桶跑路,免得将来追责,重者去踩缝纫机,轻者吐出前些年每年数百万的绩效奖金。还有的猜测是因为以六盘水为代表的爱咋地乍地,反正没钱还不上,于是对那些房贷给城投的银行高管进行的惩戒......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因为来自南方大学的顾老师当上了总顾问,总顾问换人了,决策层决定采纳总顾问新的政策,从而采取的剔除原有的一批政策执行骨干,以保证新政顺利实施的策略。

于是,9月份密集出台了一批政策,如首套房、二套房同为15%,降低贷款利率,如放开限购,如股市拉升,等等等等。其实,这些仅仅是开胃菜,据说10月8号这个时间点后会有更劲爆的新政出台。

就现有的一些信息看,税制改革和消费税改革可能是重头戏。

80年代的包干制和90年代至今的国地税的分税制,每次都是大刀阔斧。这一次听说有可能把征税从生产端向市场消费端转移。

消费税既不会像日本那样全面征收,也不会像美国那样联邦和各州政府分别对不同的类目征收,而是对现有的15种类目进行税率上调,并逐步稳妥的增加类目。

对于消费税,我们又不是富人,没什么可担心的。唯一就是买车买房的时候多交点,或者抽烟的时候抽贵一点,全当为建造航母、055出一份力。就算要增加类目,也不会对我们普通人产生多大的消费成本。

征税从生产端转移到消费端,无疑会增加消费端的收入。大城市的消费明显更高,那么大城市会更繁华,下面的四五六线和乡镇会越来越鹤岗化。

打个比方:

老王经过多年的努力,加上吃到了改开后房价上涨的福利,这个时候的老王属于有钱人,他该有的都有了。除了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像车子房子这些他已经不需要再投资了,甚至整日在为房贷和中年职业危机发愁,他的消费能力其实并不高。

农村青年小张恰巧从事的是高新技术的朝阳行业,为了结婚生子在大城市落户,他选择购买了老王手里的二套房。老王正在为房价会否继续下跌忧心忡忡,于是选择套现。两人在中介的三寸不烂之舌鼓动下一拍即合。

于是,老王总算还清了贷款,虽然赔了首付但不至于成为失信人员,甚至如果房买的早手里还能落点,愉快的过起了普通人的小日子,而小张则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新的有钱人。阶层的更迭就这样完成了。

似乎皆大欢喜,但似乎哪里不对。仔细一想,原来新的有钱人小张成为了韭菜,每日要为房贷奔波。最高兴的是谁?中介哈!中介是谁?你说呢。

让子弹飞一会吧!

最后讲一下关于奥斯维辛的事情。

1、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时,纳粹最先杀害的是老弱病残。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好的身体。

2、那些理发师、鞋匠、钢琴家等等,因为有一技之长,大多能活到被解放。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学习,强化我们的工作能力。

3、纳粹军官中有个别不是那么特别的残忍,多拉拉关系也许会从进入毒气室的人群中拉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能给以帮助的权力人物。

4、纳粹最后疯狂的时候,命令搞长时间的行军,体力不支者当即处死。一对姐妹虽然精疲力竭但仍相互鼓励没有摔倒,幸运的活到苏联红军的到来。所以,我们普通人要学会相互取暖,永远不要失去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上面两节的那几条,大概就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