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柔枝,万树染春色。

暮春四月,草长莺飞,杨柳依依。走在通往雁鸣庄的路上,一棵棵枫树刚刚吐露新芽,和煦的春风里,那火红的枫叶娇嫩欲滴,隔着车窗向外望去,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在明媚的阳光下跳动。

“这道红枫长廊涉及附近六七个村,长达15公里,栽植优质红枫3万余株,这是3年前长松为改善家乡人居环境、发展特色沟域经济出资打造的。”车子在村中的游园边停下,此时,园中的樱花开得一片灿烂,花团锦簇,蜂飞蝶舞,路边的红枫整齐列队,亭亭玉立。熊背乡雁鸣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民迎上前来,一边走,一边向我们介绍。

“这些年,长松可没少给俺们村办实事办好事,人居环境打造、发展村集体经济、‘五星支部’创建,这些都离不开长松的支持。就说这个游园,以前是个大沙坑,是长松拉土填坑、规划设计建造的,你看,和城里的公园没什么两样,村里男女老少有事没事都爱往这里跑,我们村党支部也是乡里唯一的‘五星支部’!”说起这些年陈长松给村里办的实事好事,王国民如数家珍,一脸的敬重,也一脸的自豪。

1970年,陈长松出生在熊背乡寺前村,是个土生土长的熊背人。

在陈长松的记忆里,虽然家庭清贫,生活拮据,但淳朴善良的母亲是个热心肠,一生乐善好施,热心助人,左邻右舍谁家有个大小事都跑前忙后。让他至今难忘的是,母亲擀得一手好面,特别是红薯面条,那些年,村里谁家想吃红薯面条,都会端着面盆往他家里跑,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过母亲的擀面条。不仅如此,母亲还一再教育子女要心怀感恩之心,积德行善,多做好事,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耳濡目染,陈长松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善良的种子。

那是13年前的一个冬天。凛冽的北风裹着阴霾扑打着小村,也扑打着一个摇摇欲坠的家。

那天,在村头一所破败的院落里,一个只有12岁的少年一边用自己从山上杀的荆条编煤窑用的“荆笆”积攒学费,一边看着摊放在一边的课本背诵英语单词。他是小智,父亲早年外出打工时受伤,高位截瘫,从此卧床不起。一夜之间,这个原本就生活困难的家庭仿佛天塌一般。不久,心灰意冷、生活无望的母亲撇下病床上的丈夫和年幼的儿子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是爷爷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地将他拉扯长大。几年前,爷爷奶奶相继离开人世,刚刚12岁的小智不仅要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还要利用放学和星期天、节假日想方设法挣点儿上学的学费。看着这个可怜又懂事的孩子,陈长松眼睛一热,泪水差点流了出来。

“孩子,安心读书,你的学费叔叔包了,每月叔叔再给你200元生活费,希望你能争口气,早日成才!”

陈长松没有食言,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陈长松每月按时资助的生活费使小智没了后顾之忧,得以安心苦读,高中毕业后,顺利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面对每年5000元的高额学费,陈长松又一次站了出来:“还是那句话,学费我包了,每月200元的生活费一分不少!”

多年来,像小智这样被资助过的孩子,陈长松记不清有多少个,他说:“记不清,也不用记,就是记住了,也从不对外说,一来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是应该的;二来也是为了孩子们的尊严!”

这些学子们在爱的阳光的照耀下,汲取知识的琼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有的目前还在求学,有的早已走上工作岗位,或入职大型国企,或成为国家公务员,或从警从军,或创业有成……每当听到这些消息,每当收到这些信息,陈长松就感到莫大的欣慰,总会从内心深处发出由衷的微笑。

窗外阳光明媚,室内茶香氤氲。

走进陈长松简朴而不失雅致的办公室,迎面墙上“不忘初心”四个字,瞬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责任,一种力量。

“做人不能忘本,一个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要常想想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该往哪里去!我从小也是一个穷孩子,我深知家乡那些贫困家庭的不易,凭自己的能力,只要是能做到的,能帮他们多少是多少,我都会尽力去做!”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秋日。天空明净高远,白云浅淡悠扬,阳光明亮,有些刺眼。刺眼的阳光匍匐在发黄的草尖上,铺展在收获后的玉米地里,一种泥土的味道,混合着柴草的味道和红薯、玉米的香甜萦绕着小村,久久不肯离去。

那天,陈长松回老家实地考察,为新项目选址。在茶庵村,看到几位在村头黄楝树下闲坐的老人,陈长松上前打过招呼,对一位老人说:“您老有70岁了吧?身子骨看着挺硬朗,平时做过体检没有?”

“啥是体检?”老人问。

陈长松心头一震。随后,他又先后问了其他几位老人,结果,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体检,更没有人做过。

那天晚上,陈长松的心像针扎一样的疼,彻夜未眠。第二天一上班,就直接去了县医院。

时隔一天,两辆救护车载着各种检查设备和医务人员来到了茶庵村,一下子就吸引了全村人的目光。当乡亲们得知这是陈长松出资4万元专门聘请县医院的医生来为他们做免费体检,一个个奔走相告,既兴奋,又感动。第二天,原班人马又来到雁鸣庄村。整整两天,医务人员中午忙得只能吃碗从县城送来的盒饭,晚上一直到暮色深沉,两个村所有在家的男女老少全部体检一遍。

“乡亲们都是淳朴善良的,你对他们的一点好,他们永远都会记得。能为家乡做点儿好事,我也感到心安!”

2012年,鲁山一高搬迁新校址后,远离县城,生活设施不健全,数千名师生洗澡成了一大难题,往县城去洗次澡,来回得跑十几里。陈长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过实地查看,当即决定出资300万元建设一座可同时容纳600人以上洗浴的太阳能浴池,彻底解决鲁山一高师生洗澡难问题。同时,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他又捐资80万元,为学校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塑胶网球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鲁山全面脱贫后,陈长松心里仍然时时刻刻记挂着那些家庭困难的学子。

早在2015年的时候,经过多年打拼,也经过对市场和鲁山优势资源的的深入调查分析,陈长松注册成立了舜和公司,主要从事农业特色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科技开发及技术转让等。2020年,鲁山宣布全面退出贫困县后,陈长松毅然决定以公司名义每年对那些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实行奖励,并将此写入公司章程。

“从过去的资助贫困生,到现在的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是一次变革,其本质没有改变,但却给了困难学生以尊严。”陈长松说,“以前在资助贫困学生的过程中,遇到过这种情况,一方面家庭的确困难,但又不愿落下被救助的名,感觉面子上过不去。现在变成了奖励,受资助的学生有种自豪感、荣誉感!从2021年到现在,3年间我们已累计奖励鲁山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85名,颁发奖金60余万元!”

20岁离家外出,经营过建材,卖过地板砖,搞过装修,开过宾馆,一路打拼,终于事业有成。那些年,虽身处异乡,但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生他养他的故乡。2007年,怀着回报家乡、造福乡里的赤子情怀,陈长松毅然回乡创业,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020年,鲁山宣布全面退出贫困县行列,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脱贫后干什么?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靠什么?发展经济。山沟里该怎么发展?怎样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那些天,陈长松满脑子都是这个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和对家乡资源优势的了解,他大胆地提出了发展“沟域经济”的设想,并在熊背乡付诸实施,进行大胆探索。

首先,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依附,也是对外的窗口,是一个地方的形象。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莺歌燕舞,人人心向往之。熊背乡地理条件优越,不缺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重要的是突出特色。经过认真规划,2021年,陈长松捐资5万元,沿熊背河、红河谷、雁鸣庄沟,在雁鸣庄、茶庵等7个村打造了一条长达15千米的“红枫长廊”,栽植红枫树3万余株。每当金风送爽,白露初临,道路两旁的枫树红叶似火,把一条条道路和村庄装扮得五彩斑斓、流光溢彩,成为一道美丽诱人的风景。

与此同时,陈长松投资1000万元在雁鸣庄村创建了集养殖、孵化、餐饮、系列保健品加工及观赏、文旅文创、民宿于一体的鸵鸟养殖基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方面,聚焦建设鸵鸟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充分利用鸵鸟养殖周期短、出肉率高、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和不容易生病、不用防疫、便于农户分散饲养等特点,引进建设了现代化孵化车间,可同时孵化幼鸵1000只,一家农户每年可轻松养殖10~20只,年收入能达1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注重在科研研发延链强链上狠下功夫,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建立了“中国农大教授工作站”“河南农大鸵鸟研究基地”等校企合作项目,打造品牌化、标准化独具特色的系列饮食产品,以科技创新实现了产品延链升值。目前,公司鸵鸟存栏量达1000多只,成为河南省最大的鸵鸟种鸟养殖基地,产品供不应求,打造出一条特色产业链发展新模式。目前,已有当地和宝丰、汝州等地数十家农户分散饲养,带动效果明显。

鲁山是墨子的故乡,在中华文明的发达史上,正是墨子最早提出“兼爱”思想。千百年来,乐善好施的基因早已融入鲁山人的血脉,慈善的火种在鲁山大地薪火相传。从2007年到现在,陈长松在创业路上步履铿锵,事业蒸蒸日上,也用一颗仁爱之心和无私坚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助推乡村振兴,在慈善公益的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他资助贫困学生资金累计近百万元;“99慈善公益日”捐款50万余元;连续6年坚持春节看望慰问村里120名70岁以上老人及公司所在地困难群众;为抗击新冠疫情捐款80万元、防疫物资30万余元;为辛集乡“旱改厕”捐款10万元;为熊背乡横梁河村、张店乡雷趴村安装路灯分别捐款6万元、10万元……先后两次荣获“感动鹰城十大人物”和“省返乡创业之星”荣誉称号,并光荣当选市劳模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这个世界,爱有多种,有一种叫伟大崇高;这个世界,情有多种,有一种叫纯洁无私。“长松”化雨润万家,他用他的淳朴和善良,把一件件看似平凡但却令人动容的故事汇聚成一股爱的暖流,温暖着一颗颗心灵,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和阳光的坦途,用泥土一样的品质,在鲁山这片丰厚的大地上书写着他的别样人生。

作者简介:

李人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见于各级报刊,曾获河南省报纸副刊奖、《人民文学》“美丽中国全国游记大赛优秀奖”、第五届“强军杯”全军网络文学大赛三等奖等奖项,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散文大观》《无障碍阅读学生版精短散文》等选本和中小学试卷,出版散文集《温暖心灵的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