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鸿雁传书》的艺术特色

作者:彭林刚

扬剧鸿雁传书》是全部《王宝钏》中的一折。薛平贵西凉投军十余年,王宝钏苦守寒窑,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在武家坡前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遂拜求鸿雁代为传书于薛平贵

“边关三千里,寒窑十数年,我心似明月,常照薛郎前”。王宝钏自从与父亲决裂后,甘守清贫、独居寒窑十余年,每天夜伴孤灯、日挑野菜。一开场宝钏的四句【双蝴蝶】唱段表明了她的心志,也表白了对薛平贵爱情的坚定。

宝钏闷闷恹恹来到武家坡前挑野菜。忽见一白袍红马小将直奔寒窑而来,她疑为平贵夫郎转回,一阵欣喜,谁知盼夫心切错把路人当夫君,她伤心失落,暗自感叹。这段唱段采用的是扬剧常用曲调【大陆板】,很好地表达了王宝钏的念远伤离的情绪,最为绝妙的是将马蹄声掺揉在了[大陆板]的过门中,自然贴切,与剧情浑为一体,随着节奏由快到慢,从强到弱,传递出宝钏从远到近、由喜悦转失望的心理过程。

高秀英饰王宝钏(摄于195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秀英饰王宝钏(摄于1956年)

正当宝钏感到无限惆怅,突然空中传来鸿雁叫唤,她猛然想到“八月初八雁门开,孤雁足下带书来”的传说,于是期望能感动鸿雁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果然鸿雁飞落在她眼前,“鸿雁果然识人言,他一翅飞落在面前”,这段【剪剪花】曲调,节奏平稳、抒情优美,恰好地表现王宝钏表面矜持,内心起伏不宁的心情。武家坡哪来的笔墨纸砚?她欲回转寒窑,又怕鸿雁飞走,再无人传书于平贵夫郎。当宝钏唱到“待我来急忙赶 回寒窑前”时,所有音乐戛然而止,略一停顿后反复道“又怕他飞不见、又怕他飞不见”,揭示了王宝钏害怕失去传书的机会,夫妻永远相隔,天各一方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于是,王宝钏决定咬破指尖写下血书一封。“咬指尖流下了鲜血点点”这段唱段由【导板】【数板】【滚板】组成。宝钏沉浸在对美好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憧憬中,唱段以极其简洁的手法,传递着宝钏柔肠百转,对平贵的情真意切。

血书写罢,可是系在鸿雁身上何处合适。这一封血书是宝钏夫妻团圆的精神支柱,她不能让这个支柱在鸿雁饮水时被弄湿、或歇息树梢而被撕破。[补缸]迂回委婉,恰好表现出宝钏的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王宝钏终于系好血书,又不免要叮嘱万分:“鸿雁哥哥一路你要多留神,上防鹰雕下防人,飞高谨防罡风紧,飞低谨防弹弓伤你身,不高不低隐入云,但愿你早到西凉城”,这段【滚板】即有宝钏对鸿雁的关爱,也有宝钏对未来的期望之心。

看着鸿雁腾空,飞往西凉平贵处,宝钏如释重负,重展笑容,终于把“一口闷气,化为轻烟”。这段[堆字大陆板]几十句唱词,字字相连、层层相扣,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扬剧《鸿雁传书》全剧约三十分钟,是一出唱做念表繁重的独脚戏,为扬剧独有剧目,也是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派”艺术创史人高秀英的代表作,其中一段【堆字大陆板】成为扬剧绝唱。该剧原为幕表戏,1954年由剧作家何鹤与扬剧名家张月娥共同整理,在传统幕表戏的基础上,加强了剧本的规范性与文学性,使之成为扬剧优秀剧目。同年在华东戏曲会演中大获成功,1959年进京演出,周恩来总理以及梅兰芳大师等观看演出,给予高度评价。

扬剧《鸿雁传书》主题鲜明、立意独特,是王宝钏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真实体现。唱词典雅绚丽、唱腔朴实大方,艺术表现手法别具一格,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是真实与虚幻的完美结合,是精神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呈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该剧以王宝钏为主线,以虚拟化具有人性的鸿雁为副线,它是王宝钏的精神寄托;另一线副线就是远在天边的薛平贵,他是真实存在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他却是王宝钏的精神归宿。围绕着三条线构成的戏剧矛盾与焦点,展开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扬剧《鸿雁传书》虽然是一出独脚戏,但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特点,同时要求演员具有较强的演唱功力,在继承传统戏曲表演手法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好表演功力,尤其是对人内心世界的活动过程最细腻的刻画,才能在半个多小时的演出中,紧紧扣住观众的心神。

日前观看高秀英的亲传弟子,江苏省扬剧团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梅花奖”等大奖得主徐秀芳演出的《鸿雁传书》,感慨甚多,虽然我辈未能领略到高老当年演出该剧的风采,但通过徐秀芳细腻的表演足让我感受到当年高老的《鸿雁传书》之精湛绝妙处,实可弥补遗憾和不足。

2007年发表于《剧影月报》》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