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补缺:扬剧《八姐打店》

作者:谈曲

扬剧《八姐打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剧《八姐打店》

上海作为南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城市,海派艺术的发源地,曾经养育了越剧、甬剧等许多剧种,这其中也包括江苏的地方剧种扬剧

扬剧曾经青布包头,裹着泥土芬芳来到大上海。沪上十里繁华,滋养着青涩、稚嫩的扬剧,她在这片润厚的土地上贪婪吮吸,广泛吸收其他剧种之长,避已之短,逐步发展成熟并得到升华。上海作为扬剧的发祥地,为扬剧的繁盛与壮大提供沃土,而多年来扬剧以反哺之心报答,曾经创作出《黄浦江激流》《不平凡的72小时》《上金山》《偷诗》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剧目,为上海的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在众多剧目中,要着重聊聊 《八姐打店》这出武打折子戏。

《八姐打店》又名《挡马》,清代乾隆时期《缀白裘》十一集卷三的“乱弹腔”收录。清末该剧已经失传,从《杨家将演义》为题材宫庭戏《昭代萧韵》可以看出,当时已无此剧,而扬剧传统幕表戏《杨家将》中,还有一些“八姐打店”的情节。五十年代初,上海市华联扬剧团率先挖掘整理了《八姐打店》。整理:孔春楼、唐继师、王征夫,导演:金凤、汪传钤,作曲:董源,舞美:张坚安。主要演员:华美红饰杨八姐、小奎童饰焦光普。

该剧说的是:杨延昭被辽邦围困,杨八姐改扮成番邦小将前往救援,路经柳叶镇,遇焦光普“盛情”拉入店中。焦光普是焦赞之弟,金沙滩一役流落番邦,但他人在辽邦心在南朝,却苦于没有腰牌无法归国。这天见番邦小将独自一人,欲将其灌醉再盗取腰牌,又见番邦小将貌似杨八姐,便进行各种试探,不想引起八姐误会。一番打斗之后,误会解除,他们将腰牌一分为二,去搭救六郎。

1954年,扬剧《八姐打店》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失传多年的该剧,重现舞台得到戏曲界的广泛关注,荣获演出奖和剧本二等奖,小奎童获演员二等奖。会演结束后,《八姐打店》作为会演期间涌现出来的优秀剧目,被文化部向全国各剧种、剧团进行推广。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单行本。

扬剧《八姐打店》在整理改编的过程,突出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国哪有家”。从焦光普的台词“身在番邦心在南,谁人甘心做番汉……”可以看出他拳拳爱国之心。小奎童在角色体会文章中这样说道:“他是失落番邦的宋朝士兵,但他绝不甘心做奴隶,在柳叶镇开一爿酒店,目的是想盗取腰牌,乘机返归中原,以图报仇雪恨……”。此外,扬剧《八姐打店》融合唱、念、做、打、翻等最尖端的技巧,特别是全剧武打热烈、惊心动魄,这对于一个不擅武戏的剧种来说,需要呈现大量的武打技巧,无疑是一种极大地挑战。

1958年,江苏省扬剧团也曾演出了上海版《八姐打店》,由翟美娟、张瑞泉分别饰演杨八姐。江苏省戏剧学校扬剧班(73届)学员即将毕业,特邀湖南湘剧老师来南京传授了《挡马》,并移植为同名扬剧,同时作为毕业演出剧目,徐秀芳饰杨八姐、许沅饰焦光普。1978年毕业生进入了江苏省扬剧团工作,曾经在上海等演出该 剧,当然此《挡马》已非彼《八姐打店》,但还是赢得扬剧观众的热情的掌声。

扬剧《挡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剧《挡马》

昆曲名家方传芸、汪传钤受扬剧《八姐打店》的启发,邀曲友戴夏为昆剧《挡马》重填了【北黄钟醉花阴】套曲,在武打方面吸收河北梆子,婺剧的一些技巧,由方传芸、汪传钤进行首演,以后由王芝泉、张荣铭等人继承。京剧照搬昆剧《挡马》并迅速传遍全国,汉剧、徽剧、潮剧等均有演出,只是各剧种的名称不尽相同,有的名为《挡马》或《拦马》,或名《焦光普挡马》《杨八姐闹酒店》,也有的叫《拦马过关》等。其中,张美娟主演的京剧《挡马》和河北梆子演出的此剧曾被拍成戏曲电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所有的扬剧团被撤销解散,绝大部分的扬剧演员被迫转行,许多的扬剧人或事正逐渐被人们淡忘,但这并不表示可以忽略《八姐打店》曾经取得的辉煌。当年因为有了扬剧率先恢复《八姐打店》一剧,才会在全国各剧种中掀起“八姐打店”热,才有舞台上不同版本的演义。

鉴于扬剧《八姐打店》产生的过程,应该将该剧列入到扬剧代表作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