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阳闲说“高”

金新

得知龙年重阳节快到的信息,是因为爱人接到了所在医院为庆祝2024重阳节组织退休人员秋游的通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每过一个重阳节,就离“极乐世界”进一步,不过也罢。而能透过重阳节看大千世界的人往往是历经沧桑的人,是为“高人”。不知这与重阳节登高有没有渊源关系。

据说,重阳节最重要的两件事是“登高”与“赏菊”。重阳之际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之时,宜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这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代就形成此俗,到汉代逐渐盛行而定型。

其实,“登高望远”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孟子·尽心上》有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核心意思是,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之象的崇高心境来审视世间的变幻纷扰之状态。

遗憾的是,能像孔子这样“登高望远”的统治者并不多,一如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每年重阳节总会想起杜子美那被后世称作“七绝之冠”的《登高》诗:“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评之曰:“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为何,每年重阳节总会想起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登高”与“赏菊”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不第后赋菊》传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幸的是,在一个“不学《诗》,无以言”的国度,有经天纬地诗才的黄巢竟然落榜了。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黄巢起义在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黄巢之乱转战近半李姓王朝江山,直接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教育不公乃最大的不公”,有眼无珠的唐王朝教育官员在淘汰了一心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黄巢的同时,也开启了淘汰唐王朝自己的倒计时。

历史的河流就像一道峡谷:“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高”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本义为上下距离大,引申指上下的距离。“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之余,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若范仲淹者,古往今来几何哉?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