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提到中华文明,人们常常讲上下五千年文明,这是指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五千年前,位于东方的中华大地,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孕育着早期的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在长江下游出现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多处文化遗存,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就此拉开序幕。
▲燧人氏钻木取火
“五谷”与“六畜”:农业文明的兴起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旧石器文化已然出现区域化的情况,所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化一开始就呈现了多地起源的态势。中国的农业起源按照地理区分大致上有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的起源。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农业的发展进步,作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传统农作物的黍和粟的地位开始动摇,中原地区开始普遍种植稻谷,从而提高了粮食作物的总体产量。随后,小麦的传入导致了北方地区灌溉体系的发展,使得中华文明建立起包括粟、黍、稻、小麦、大豆在内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加速了文明的进程。
▲中华五谷:稻、黍、稷(粟)、麦、菽(大豆)
观象授时:天文学的起源
在诸多的科学中,天文学应该是起源最早的学科之一。农业文明的兴起,离不开天文学知识,因为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等生产环节,都必须按照季节来进行。而季节就是通过天象观测确定的,中国古代称之为“观象授时”。中国先民究竟从何时开始观测天文,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单从天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而言,就可以推测,先民从进入文明的初始阶段就开始注重天文知识。明末大儒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意思是夏商周之前,人们就普遍具有必要的天文知识了。
▲《书经图说》命官授时图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迹也证明了中国先民对天文学的认识。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一个距今约7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的墓葬。该墓主人头居南、足向北,其两侧有以蚌壳堆成的龙和虎的图案,龙在东,虎在西。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因为龙虎图案与后世星象里所说的“四象”中的“左苍龙”“右白虎”是一致的。汉代张衡在其《灵宪》中说:“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天文“四象”的观念,大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但是在这之前肯定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濮阳仰韶时代墓葬中的龙虎图案当属于四象的早期形态。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第45号墓中用蚌壳摆放的龙虎图案
引自:《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
除了观测日出以定季节的方法之外,中国古代常用的另一重要天文观测方法是圭表测影,即竖立一根杆子(表),每天中午测量其投在水平放置的尺子(圭)上的影子长度以定季节,夏至表影最短,冬至表影最长。根据表影长度就可以确定季节。这在中国古代发展为非常成熟的天文观测方法。令人惊喜的是,在陶寺遗址的王级大墓里,发现了一根漆杆,用红、绿、黑漆漆成刻度线。据分析这个漆杆的用途就是圭表测影的圭尺。上面的刻度都与时节对应,于是这根漆杆成为中国最早发现的圭表测影工具。在陶寺遗址发现的圭表,加强了陶寺史前天文台的证据。
▲陶寺史前天文台及圭表(复原)(何驽 供图)
制陶与文明
当代考古学普遍认为,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件大事,和其时的农业革命、先民生活需求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原始农业的出现,意味着人们成为农民并开始定居一处,而不再为寻找野生植物以及狩猎不断搬家。长期定居的结果,便形成了村落,进而发展成城市和集镇,因此定居和农业革命是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
▲仰韶文化的彩陶盆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可能已由氏族的共同事业逐渐变为由少数富有制陶经验的家族所掌握的生产部门。一些精美的陶器被专门用于贸易、制造活动或仪式,而制陶的材料也被用于制作其他物品,如雕像、模型和建筑装饰物。在出土的远古时期的陶器上,有许多有关天文景象的描绘。在河南大河村、江苏连云港,以及山东莒县和诸城出土的距今4000—6000年前的陶器上,都画有日、月、星辰、云彩等纹饰,有的图形很像是银河星云,这些图画不仅体现了当时制作工艺的水平,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天体天文的认识水平。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太阳图像
纺织与丝绸
古代儒家先贤认为,文明就是人类结束茹毛饮血的生活,居住在宫室内,用火烤熟食物,使用麻和丝来制作可以遮蔽身体的衣服,其中衣服的制作、房屋建造和使用火种一起被看作文明的标志之一。《礼记·礼运篇》中说的“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便是指纺织技术。
▲唐代张萱作《捣练图》(宋徽宗摹本)
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发展出来了正式的织造技术。最初仍是简单的编织,就像编席一样完全用手工编结。考古发现,约7000年前的仰韶时期,人们已经掌握纺织技术。仰韶时期氏族成员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已知用纺轮捻线,用简单织机织麻布,用骨针缝制衣服,用竹、苇编织席子。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片上,有好像是用绞缠法制作的布痕,这一类都属于手工编织。
▲新石器时期的纺织工具
青铜时代
人类古代历史上,生产工具的发展一般分三个阶段: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早在9000年以前就开始使用自然形成的铜块和金块,将其切割打磨制作成原始的首饰。大约在7000年前,人们从陶器制作中逐渐掌握矿物识别、高温加工、耐火材料、造型材料以及造型等技术知识,知道可以通过加热铜矿砂提取铜,再将其灌入模具中进行塑形。
▲后母戊鼎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基本上是与夏商周三代相始终的,到商、周时期,已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了。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夏代出土的青铜器中,主要是用作生产工具,但是数量不多。进入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之后,农业生产更加发达,出现了井田制,使用奴隶从事农业劳动。这一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使得青铜器数量与时俱增,商代时期的中国已确切地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土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器。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09-27热文
09-23热文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大美科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