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米→10909米

用国之重器解锁“中国深度”

10月7日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

推出国庆系列科技报道《非凡的跨越》

以近13分钟的镜头

聚焦滨湖院所科研成就

报道了诞生于中船七〇二所的大国重器——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正持续推进我国海洋科研的技术突破

解锁着载人深潜的“中国深度”

“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载人深潜,就是实现第一步“深海进入”的重要手段。进入深海的难度有多大呢?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大约700人进入太空,登月的有12人,而潜到万米海底的人,只有约40人。

演播室里摆放的是我国三代载人潜水器1∶72的模型。从诞生的顺序上来看:

第一台是“蛟龙”号,2012年,它的下潜深度成功突破7062米,这个深度覆盖了全球99.8%的海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台是“深海勇士”号,2017年成功下潜4534米,虽然它没有“蛟龙”号下潜得深,但是它主打的是中国技术的自主度,国产化率超过了9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台“奋斗者”号,2020年下潜到10909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台载人潜水器的成功下潜海试时间,分别为2012年、2017年、2020年,从间隔5年到间隔3年,光看这个年份就已经能感受到我国深海探索的脚步在不断加快。那么,我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是怎么攻克万米深海这个巨大难关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海交通大学,记者看到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深潜救生艇的试验模型。该救生艇能在600米水深的海洋中对失事潜艇的艇员实施集体脱险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其中超过2000米深度的深海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84%。1987年,7103深潜救生艇终于研制成功,让中国载人深潜的深度到达600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蛟龙”号下潜突破7000米,“深海勇士”号国产化率超过了95%,“奋斗者”号潜入万米深海,三代载人深潜装备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向世界海洋最深处不断突破的光辉历程,载人深潜的接力棒也交到了位于无锡滨湖的中国船舶七〇二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十年论证,2002年,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终于立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目标海深7000米,七〇二所作为总设计师单位,对深海发起极限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聪

当时国际上的潜水器作业深度最大的是6500米,所以我们立项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志向,就是能够打破纪录,所以把目标定在了7000米,瞄准了世界第一。在“蛟龙”号之前,我们国家的载人深潜纪录是不超过600米的,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不到600米到7000米,要潜到全新的深度,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度,全部要从零开始。大学毕业刚工作两年的叶聪,担任“蛟龙”号11个子系统之一的主任设计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聪

最关键的部件是前面的这个球舱,它能为三个人提供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它的密封、它的材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到了7000米的深度,相当于每个平方米要承受7000吨的重量。简单来讲,就一个舷窗这么大的面积,同时要承受1000头大象的踩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向大深度,既要抗压又要耐腐蚀,使用寿命还要达到30年。采用全新的钛合金材料,攻克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以及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等重大技术难题后,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进行海上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2012年,“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聪

“蛟龙”号的时候我们花了4年从水面做到了7000米,到了“深海勇士”号的时候,我们用40多天的时间从水面下潜到了4500米,到了“奋斗者”号的时候,我们在地球海洋最深处连续下潜8次超过万米,这种频率和节奏也代表了我们载人深潜技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蛟龙”号中国载人深潜用10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同行们用了近60年才走完的路。中船七〇二所培养了一支年轻的队伍,也积累了核心技术。2017年,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海试成功,作业能力达水下4500米,更重要的是,国产化率超过9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立项,研发团队依旧由“蛟龙”号团队构成。叶聪也随着密集的大项目,成长为“奋斗者”号总设计师,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3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60多家企业,近千名科研人员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聪

“奋斗者”号的个头基本上是“蛟龙”号的1.5倍,这个尺度的万米级的载人舱,它已经不是同一个类型了,为了造这个潜水器,专门发明了一种新的材料,采用了全世界第一种焊接工艺。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能造”到世界领先,我国载人深潜创新突破的脚步从未停歇。眼下,科研团队正在对载人潜水器进行新的技术升级,研制全通透外壳的新型载人潜水器,未来用于水下考古、探测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聪

现在中国载人深潜每年下潜的次数任务量,能够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大深度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大国、海洋强国的标志性成果。我们相信我们的一代一代人的努力,能够实现强国的建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奋斗者”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高端机载多功能气象雷达等

一大批“大国重器”

都诞生于滨湖区山水东路科创谷

院所+高企

山水东路辐射片区

是无锡创新浓度最高

人才集聚最密的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水东路全长11.8公里,起点蠡湖,终点太湖,东侧是长广溪湿地,西侧是军嶂山脉。沿线不仅有美丽山水风光,更集中了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航空工业雷华电子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航天新气象等全区80%以上的科教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山水东路为中轴,滨湖启动山水东路科创谷建设。据统计,科创谷所在区域拥有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海空天核心装备、数字影视文化三大核心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企业3000余家,当前,这些企业正借力区域创新资源优势,加速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山水东路科创谷各类大院大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0个,累计交易额近亿元,呈现具有辨识度的“现象级”院所经济。2023年,滨湖区院所经济税收贡献5.5亿元,同比增长37%。“十四五”前三年,区域高新技术产值比重一直稳居无锡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滨湖将以“院所经济、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为产业主导方向,精准实施产业项目、科研机构和优质人才导入,全力把科创谷打造成具备“高创新度、高集聚度、高标识度”的“太湖之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的刻度已经指向了2024年的第四个季度。重任在肩,一往无前。7日召开的全区奋战四季度工作部署会,滨湖将对照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拔高标准要求,铆足干劲、加快推进,确保举措再细化、重点再聚焦、责任再压实,继续努力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