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摆脱了僵硬的心灵,不认为世界就是条条框框,背离它们就有灭顶之灾,而是深深地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道,莫问前程,各行各道,生如长河,渡船千艘,唯自渡方是真渡。
——忆湄,《读者》2021年第11期
你有经常被这些问题困扰吗?
三十岁还没结婚,别人会觉得我很异类吧?
不答应她的请求的话,她会觉得我对她有意见吧?
我长得不好看,性格也一般,他们一定很嫌弃我吧?
不参加这个聚会,他们在背后会说我坏话吧?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被动地过上了“二手生活”。
所谓的“二手生活”,就是轻易地听信别人的建议,被所谓的禁忌牵着鼻子走,将某个人、某个团体的见识当成了真理,最后过上了约定俗成的生活。
人生短暂,若总是拿别人的尺子丈量自己的人生,到最后辛苦的只能是自己。
做人的最高成就,就是充分地成为自己;人生的最大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来源:视觉中国
不把别人的观点,当作自己的思想
坊间有这样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年轻时爱因斯坦经常穿着一件破旧大衣出门,朋友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
“你穿得太不体面了,会让人笑话的。”
爱因斯坦无所谓地说:“那又怎样,反正别人都不认识我。”
后来,由于他的“相对论”震惊世界,一下子很多人都认识了他。
朋友又劝他说:“你现在是个大人物了,穿得那么不体面,会让人笑话的。”
没想到,他依然无所谓地说:
“那又怎样?反正别人都认识我了。”
是啊,面对外界的评价,你就反问一句“那又怎样?”
你觉得我善良、好看、优秀,那又怎样?我又不依赖你的认可而活;
你觉得我狭隘、无能、不讨喜,那又怎样?我爱的人依然爱我;
你说我强势、自私、任性,那又怎样?反正我压根没想过获得你的好感。
只要我认为自己活得真实且充实幸福就足够了。
就像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写道: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从前,我们因为在意别人的评价,磨掉了多少棱角,丢掉了多少独一无二的性格。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黏附性认同”,是说很多人没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很难独立地做决定,总认为别人说的、做的都是对的,习惯听从于别人的建议。
好像离开了别人,生活就无法正常运转了。
那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真的做到“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呢?
当你意识到“别人的看法,本质上取决于自身的实力”的时候;
当你发现“别人的好坏并不代表对错,仅仅代表他们的利益是否受损”的时候;
当你明白“绝大多数人的别人,这辈子只与你有数面之缘”的时候。
所以,悄悄地去努力吧,一旦你真的变厉害了,自然会看淡很多事情。
来源:视觉中国
不把别人的期待,当作自己的信条
罗永浩转行当带货主播之后,有个粉丝向他提问:
“老罗,你会对现在的自己失望吗?在我的心里,老罗不应该只是一个主播啊。”
老罗给出一个精彩的回答:
“失望?怎么会呢?我在想各种办法赚钱还债,做主播赚的又不是赃钱。”
“我对自己很佩服,不想还好,一想就肃然起敬,是想要签名的那种……”
之后,他又一本正经起来:
“对我失望,我也能理解。我这一路走来,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责任、需求来选择行业,从来不是在这些选择上考虑粉丝的感受,要不然怎么能一红红17年呢?”
“有些人认为网红博主没有手机公司老板厉害,手机公司老板没有愤青知识分子厉害,这些都是他们的主观感受,跟我没有关系,也无关是非。”
别人再肯定你,也不过像是买跑车的时候商家赠送的五块钱优惠券,没什么大用处。
别人再否定你,也不过是像讲价时卖家不肯便宜的那三毛钱,也不能怎么样。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里说:
“纵使说坏话、被讨厌,也没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有人问取悦自己的好处究竟是什么?
我想大抵就是,就算你最终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但你可以更好地成为你自己。
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被他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
否则,你一旦违背了自己的意愿,那么后来发生的事情就像是惩罚。
因为一个人越在乎别人的看法,越会忽略自己的感受;越忽略自己的感受,就越像木偶一样,只想拼命活给别人看。
《无声告白》里说: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要知道,一个人最大的勇气,是敢于对抗外界的否定,始终遵循自己的内心。
与其在别人的眼光中活得小心翼翼,不如在自己的空间里,活得风生水起,活出自己的快乐。
来源:视觉中国
不把别人的生活,当作自己的模板
发小涛哥是我们这一圈朋友中混得最好的那一个,是我们眼中事业有成的代表人物。
涛哥有着一份薪资颇高的工作,也在其领域内取得了很多成绩,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可是,涛哥却不止一次地表示过,自己并不快乐。
因为,他总是拿别人的生活做参照,以至于经常打乱自己的节奏。
别人的生活比他好了,他焦虑;别人有的东西他没有,他郁闷。
久而久之,他甚至开始埋怨起命运的不公:
“凭什么别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只有我过成这样?”
身边的人和事,都成了他评判自己的“唯一标准”。
作家伯恩哈德说过:
“每个人都有他的路,每条路都是正确的。人们的不幸在于不想走自己那条路,总要走别人的路。”
深以为然,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告知你的生活应该是怎样怎样的。
于是,便听着别人的声音给自己的人生画格子,左边的这条线是“学业有成”,右面的这条线是“要有一份安稳的工作”。
上面这条线是“三十岁之前要结婚”,下面这条线是“结了婚就要生孩子”。
所以,在我们的认知里好像只有在这个格子里才是安全的,才会被别人认为是幸福的。
一旦你想跳出这个格子,就会被说成是离经叛道。
于是,很多人就老老实实地蹲在格子里,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选择了那条无数人走过的道路,复制、粘贴着别人的人生,因为那看起来既稳妥又顺利。
最后的结果是,嘴上哭着喊着要做自己喜欢的自己,现实生活里却卖力演着别人喜欢的自己。
来源:视觉中国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其实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不用“格格都入”。
你不必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也不必忙着告诉别人你在干什么。
一旦你给自己预设了观众,就会瞬间失去自我。
余生愿你吃你想吃的饭,见你想见的人,看你喜欢的风景,做你喜欢的事情。
作者:浅墨岁余,愿所遇皆热爱,以欢喜之心,慢度不可知会的际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