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大量廉价的中国进口产品冲击当地产业,造成大面积破坏和失业。多国政府相继采取保护措施,令东南亚跨境卖家陷入两难境地。
据东南亚海外仓喜运达了解在泰国北部的南邦府,一半的陶瓷厂已经关门歇业;同样,印度尼西亚也有数千名纺织工人失业。据《南华早报》报道,马来西亚的制造商声称,政府对电子商务征收的 10% 的适度税并没有起到保护他们免遭受进口商品涌入的影响的作用。
对于成立长达 35 年之久的陶瓷厂 Meelarp Tangsuwana 来说,经营情况非常糟糕。他的公司和南邦的许多企业一样,制作精良手绘陶瓷碗,每个售价 18 泰铢,销往泰国及其他国家。相比之下,中国竞争对手则以低廉且类似的陶瓷碗充斥市场,售价仅为 8 泰铢,价格不到一半,导致其价格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他也对如何降低成本感到困惑。
他也反映了该地区不少厂商的不满,纺织品、化妆品、电子产品和厨具生产商都难以与中国制造商抗衡。说明中国国内卖家以先进的自动化和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正在改变海外竞争环境。
#01 阻击低价进口狂潮 采取措施以维稳市场
东南亚制造商缩影的Meelarp Tangsuwana对泰国陶瓷和众多其他中小型企业的未来深感担忧。如果泰国政府不采取果断干预措施(例如实施关税、限制未售出的中国产品的流入以及打击非法经营),这些制造厂商可能会面临不确定的未来。
东南亚国家陆续采取了严措施,保护本土产业。
以马来为首,今年 1 月,马来西亚对网上购买的500马来西亚林吉特(108 美元)以下进口商品征收 10% 的销售税;
泰国增值税从7%扩大到价值低于1500泰铢的进口商品,并对网上购买的价格低于108美元的商品征收10%的销售税;
印尼考虑对进口纺织品征收高达200%的关税,并考虑对陶瓷、服装、鞋子、化妆品和电子产品征收新税......种种迹象表明,东南亚卖家利润无限压低,今年无疑是玻璃渣里找糖吃。
面对企业倒闭潮,东南亚海外仓喜运达了解到泰国新政府多年来一直通过市场准入、物流投资和免签证协议来加强贸易伙伴的关系,并正在采取更为严格的政策
疫情以来,中国企业为泰国经济低迷的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专家称泰国现在面临着在保护本土企业与遵守自愿签署的贸易协定之间取得平衡的挑战。
#02 抵制低价商品流入 守护本土产业根基
最近,泰国商务部长皮查伊承诺解决非法进口问题,并支持在低价竞争中苦苦挣扎的本土企业。Temu等电子商务巨头因向市场流入廉价商品而受到严格审查,可能很快面临在当地注册和提高税率的要求。
前不久,前总理他信·西那瓦提倡采取“适度的保护主义措施”来应对廉价中国产品的涌入。对于许多陷入财务困境的泰国企业来说,这些措施似乎早该实施了。
#03 跨境卖家巧寻出路 不料遭遇政策拦腰
据彭博社报道,随着越来越多家中国太阳能企业在东南亚设厂,试图规避美国进口关税,华盛顿似乎准备对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征收高额关税。
“我们还应该担心泰国公司从中国进口中间产品,然后将这些(成品)再出口到美国或欧盟等其他国家,这可能最终违反欧盟和美国正在收紧的法规”帕维达说。
商务部国际贸易委员会 (ITC) 已点名四国 ,17 家公司被列入名单,包括中国巨头晶科能源、韩国太阳能公司韩华Qcells在马来西亚的工厂,以及晶澳太阳能在越南的工厂。
今年早些时候东南亚海外仓喜运达发现,美国商务部对从四个东南亚国家进口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模块)发起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AD/CVD) 调查,最终关税水平可能在 10-25% 之间。
#04 跨境卖家经营遭困境 进退维谷的抉择
一边面临着东南亚多国政策的“狙击”,一边被同行“吞噬”,卖家如何做好东南亚出海布局,可以从以下多方面入手:
- 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国制造商品以其性价比高、品种多样而受到东南亚消费者的欢迎。随着更多中国商品的涌入,东南亚市场上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卖家需要提升产品质量以保持竞争力。
- 应对价格压力:卖家可能面临价格战的压力。为了吸引消费者,可能需要调整价格策略,这可能会压缩利润空间。
- 品牌和差异化需求: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卖家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产品差异化,以满足东南亚消费者对高质量、个性化产品的需求。
- 本地化策略:了解和适应东南亚各国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法规政策,对于卖家来说至关重要。本地化策略可以帮助卖家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 优化供应链管理:面对本土产业的保护政策和市场挑战,卖家需要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 贸易壁垒和合规风险:东南亚国家可能会为了保护本土产业而设置一些贸易壁垒,卖家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确保合规经营,减少贸易风险。
- 市场多元化:面对单一市场的竞争压力,卖家可以考虑多元化市场战略,拓展到其他地区或国家,以分散风险。
喜运达东南亚海外仓总结:虽然东南亚跨境卖家面临许多挑战,但低价竞争并非长久之计,合规经营才是关键。唯有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供应链、实施本地化策略,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仍然可以在东南亚市场中寻找新增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