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科技界的省政协委员,我建议通过加快制定一体化产业指导发展目录、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及合作分工办法等举措,着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或以产业链接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型产业集群,增强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科技协同创新关联度,将其先天‘地缘关联’优势转化为后天‘经济关联’优势,实现长株潭三市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我将立足本职岗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的美好蓝图,贡献委员力量……”这是唐银波在湖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发言,这天是2024年1月25日,他刚刚步入知天命之年。在这样的大场合,身着“兵工蓝”工装的唐银波格外显眼。

熟悉唐银波的人知道,他是江麓机电集团的一名技师,是从一个普通铣工成长起来的湖南省技能大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在江麓,唐银波用了整整30年,“铣”出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铣”出了一串串骄人的业绩,“铣”出了无数鲜花和掌声,“铣”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成名

铣工出身的唐银波,他的故事就是一部“铣”剧。

2002年10月,湖南省首届国防系统职工技能大赛在江南机器厂举行。国防系统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参赛者更是高手云集,群英荟萃。唐银波既紧张又兴奋,他及时调整心态,不急不躁,从容应对实操和理论比赛,闯过一关又一关,最终夺得全省铣工第一名的战绩。这一年,唐银波28岁,一战成名,破格晋升为技师,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高光时刻。

江麓机电集团正张罗为他庆功,唐银波却一声不吭地走进了车间。唐银波没想到自己能得第一。坐在铣床前,望着陪伴自己5年的老伙计,他自言自语:“厂里要为我庆功,可我高兴不起来。这次比赛,我实操成绩并不是最好的,还有一位师傅比我多了几分,我只是第二。我理论成绩比他多了30多分,综合成绩排第一。”铣床静静地听他诉说,“老伙计,你得帮帮我,我还得好好练,一定要实操和理论都拿第一。”

唐银波是“兵二代”。他的父亲唐申桂于1958年从湘潭县农村招进江麓机械厂的。江麓机械厂是湘潭六大厂矿之一,能从农村进厂的人都是根正苗红又能吃苦耐劳的人。唐申桂在一分厂翻砂车间当气割工,粉尘重,噪声大,环境艰苦。唐银波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二,跟着母亲在农村生活,属“半边户”。

唐银波家在湘潭县河口镇一个小山村,他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他无所事事,缠着父亲说:“爸,你让我进城吧,给我找个工作吧,干什么都行。”

父亲只是个翻砂工,找谁帮忙呢?

机会来了,厂里要招临时工。父亲告诉唐银波:“搬运工很苦的,你去不去?”

“只要能进厂,搬运工我也去。”唐银波斩钉截铁地说。就这样,唐银波成了江麓一分厂的一名临时工,成了父亲的同事。

唐银波干的是临时工,却从来没当“临时”干,他身板结实,做事踏实,不懂就问,别人不愿干的重活脏活他都抢着干。师傅们也没把他当“临时”的看,都夸赞“这小伙子不错”。

唐银波每天和父亲同出同进,骑着单车从河口到江麓上班,单程10公里,下了班又从江麓回河口,风雨无阻。父亲常对他说:“银波啊,要当个好工人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你一定要多读点儿书,学门技术,长点儿本事,有点出息。”

唐银波深深体会到父亲几十年两边跑的艰辛,更理解父亲对没文化的痛楚。父亲是个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老实人,更是他人生路上的领航人。

启航

“银波,江麓技校招生了,你赶紧报名吧。”父亲一下班就来到唐银波身边,把这个消息告诉儿子。

“好哇,我等这个消息好久了。”唐银波喜出望外,兴奋地说,“爸,你放心吧,我一定报名,一定好好复习,一定要考上。”

夕阳的余辉洒在莲城大地,唐申桂、唐银波父子俩各自骑着一辆自行车,走在回家的路上。

唐银波报了名。那段时间他除了上班就是看书,认认真真复习了三个月。1994年,20岁的唐银波考上了江麓技校,分到铣工班,数唐银波年龄最大,其他同学都是初中应届毕业生。正因为这样,唐银波比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管是学理论、学专业还是实习,他都是最发狠的一个。技校毕业时,唐银波以全校最好的成绩被招进了江麓,成了一名正式的兵工人。当他穿上印有“江麓”厂徽的“兵工蓝”工装,心中无比激动和自豪,他深信,江麓这片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他一定要大有作为。

唐银波被分配到三分厂301车间干铣工,从事军品电器的生产加工。他的师傅叫王强,是铣工班班长,和他同龄,也是江麓技校毕业,是比他早4年毕业的师兄。唐银波每天跟着师傅,手里拿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师傅在前面操作,他在一旁边看边记,生怕落下一个细节。看师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细心揣摩师傅的加工方法,渐渐地对零件的工艺、产品的加工都烂熟于心了。

师傅笑着说:“你真像个小跟班。”

唐银波开心地说:“我就是小跟班。”

“勤学、勤问、勤想、勤练”,这是唐银波学徒时的真实写照。短短几年,他就成为了师傅的左膀右臂。

唐银波从不满足,听说另一个师傅有一手手工磨铣刀的绝活,一见他磨刀就黏了上去,向他请教。那时的铣工都是普铣,都是操作圆转台、分度头等方法来加工,没有数控机床。圆弧和半圆弧的加工难度大,磨刀能显示出一个铣工的技术高低。看着那位师傅磨出半圆弧的刀具,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他心里特别敬佩。他学着去磨刀,一次、两次,好几次都磨不好。那位师傅告诉他,你刚学到的只是磨刀的一个方法,磨刀的技能得反反复复地练,得练到心手合一。

铣工都知道,涡轮涡杆的加工是较难的。唐银波有个倔脾气,越难越不怕,敢于啃硬骨头。刀具的刃磨、挂轮、切削、参数的选用,还有扳转角度、刀杆的长度等等,刀具是相互啮合的过程,涡轮涡杆的加工需要三个方向的复合运动,唐银波胆大心细,终于攻下了这个难关。

一次,一个配电盒上有10个小窗口需要加工,窗口多,难度大,精度高。几个师傅有畏难情绪,不愿意接活。领导问唐银波,你敢不敢接?唐银波看了看图纸,果敢地说:“我不怕,让我试试吧。”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师傅们为他捏了一把汗。唐银波想出一个办法,用粉笔在配电盒上标记每个窗口,辅助划线以后,摇动定位手柄,一个一个……难题解决了,产品加工出来了。车间给予他60元奖励。那时候他每月工资才300多元,他看到的不是这几十元钱,是对一个技工的肯定和褒奖,这钱是试金石,闪耀的是技能的力量和信心。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唐银波信心倍增。一天,车间主任交给他一个艰难的任务,主战坦克上的一个配电盒盖板,是一个不规则曲线形的盖板。原先师傅们加工出来的产品总有些凹凸不平,不光滑,给后续的钳工加工增加了难度。唐银波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不能退缩,只有迎难而上。他仔细琢磨,要想攻克这个难关,必须从刀具入手。刀具是标准角度的刀具,前角后角要有所不同,将后角磨大磨锋利。接着就是操控刀具,一个方向走刀纵向控制,再通过手柄控制横向,按事先划的线路走,一点一点走刀,唐银波屏声静气,只有刀具与钢铁接触的“丝丝”声,像是一首恋歌,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块钢板蜕变成完全符合图纸要求的产品,没有毛刺,十分光滑,仿佛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车间主任惊奇地发现,这块盖板,其他人加工出来的钳工修锉要一个小时,唐银波加工出来的只要10分钟,提高生产效率好几倍。

短板

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短板,然后不畏艰难,千方百计补齐短板,奋发向上,才能不断进步,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

唐银波知道自己的短板,学历低,文化知识、专业理论欠缺。他暗暗告诫自己,缺什么补什么,补齐短板,奋发向上。当他听说江麓技校要办一个业余高级技工培训班,每星期四个晚上加一个白天上课,学习一年。他立马报了名。从技校毕业,又到技校回炉,他认为这不丢丑,而是一种淬炼。这一年,他上班完成好车间交给的任务,业余时间都在上课练习,系统学习了机床、夹具、加工工艺、液压传动、电气传动等专业知识。唐银波的妻子说:“那个时候他睡觉讲梦话都是铣工专业术语。上个厕所还抓着一本专业书在看。”好多年以后,说起那段经历,唐银波说:“搭帮那次学习,学到了不少东西,为我以后的工作和攻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与不学到底不一样啊。”

从普通铣床到数控铣床,是一个重大转折。唐银波好似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一切都要从头再来。江麓机电集团历来注重人才培养,与高校联手培养高层次人才,唐银波等人被选送到湘潭大学机械系培训,星期五半天加上双休日,每周两天半课程,学习半年。对一个普铣技师来说,数控机床最难的是程序编制。唐银波特意买了台电脑,在家学习编程,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反复摸索,他的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工艺能力明显提高,能熟练地操控数控和利用数控解决技术难题。

一个小插曲让唐银波栽了个大跟头。2003年,唐银波作为江麓派出的种子选手,参加湖南省首届职工技能大赛。因为他上年取得过全省国防系统技能大赛第一,大家都认为他是稳操胜券,他也信心满满。哪晓得,唐银波名落孙山。怎么会这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查分一看,原来是一个凹凸槽的加工,唐银波将图纸看反了,严重失误。挫折给了唐银波当头一棒,教训太深刻了,他警醒自己:“我是一个铣工,一个兵工人,工作中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戒骄戒躁,精益求精。”

唐银波成了车间乃至江麓集团的骨干人才,一次次的攻关,一次次地交出完美答卷。

舞台

铣工的舞台有多大?没有人能说得清。唐银波心里坚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转眼到了2006年8月,湖南省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如期举行,已身怀绝技又“身经百战”的唐银波稳扎稳打,获得了全省第三名。他和另两位选手一起,代表湖南省参加11月初举行的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取前20名,他获得第十二名的好成绩,也是湖南3位参赛选手中成绩最好的一位。当年,唐银波被破格晋升为铣工高级技师。

有人说,阳光、帅气、好学、自信,唐银波身上几乎囊括了改革开放后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的所有特点。2007年,33岁的唐银波成了10名“湖南省第二届技能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位。这一年,他还被评上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劳动模范。2010年,唐银波评上了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12月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发布,唐银波榜上有名。中华技能大奖被誉为“工人院士”,是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最高奖励。2013年,唐银波被评为兵器集团首席技师。首席技师的评选规格相当高,竞争相当激烈,能评上的是凤毛麟角。兵器集团有一线工人20多万人,评上首席技师的只有36人,江麓机电集团至今才2人。

走进江麓机电集团,在一幢二层楼房的一楼,有个“唐银波大师工作室”。进门是间荣誉室,摆放着各种奖牌、奖章、奖杯,还有一些重大攻关的零件实物展柜。墙上张贴着成员介绍、工作职责和攻关图片,里面有间会议室和一间办公室。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6月,2013年被批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从那时起,唐银波由车间铣床工作岗位转到了工作室,工作分两块:一块是技能攻关,对生产上的难点、瓶颈、窄口等问题组织攻关,解决企业的急难问题;另一块是负责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好传帮带,做好新工艺、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块圆形薄板,比乒乓球拍大不了多少,厚度只有2毫米,看上去其貌不扬。这是江麓集团公司与北京某研究院合作研制的航天钛合金电池极板,是国家“863计划”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唐银波说,当年这攻关开始就非常棘手,极板加工应力变形量大,质量不易稳定控制。唐银波仔细琢磨,调参数,换刀具,改装夹,一次,两次……多次试验,成功设计制作了薄板加工工刀装置,通过弹簧对薄板施加一个精确的压力,成功破解了零件加工变形、深度尺寸难以控制等技术难题,生产出了合格产品。这一项目获得了兵器集团QC成果一等奖,同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5年了,唐银波参与研制的3种规格的极板,现仍应用于航天、航空、核潜艇等领域。

创新

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对一个技师尤其是首席技师,创新无止境,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

那是2018年,某新型车辆关键部件电动缸陷入了加工瓶颈。原因是电动缸中的某耳轴尺寸,完全通过镀铬厚度来达到要求,良品率极低。如何控制铬层厚度,防止尖端放电?是车削,还是磨削?可这两种常规方法一经试验都败下阵来:一个因为铬层硬度高、脆性大,使用车削加工铬层成片脱落;一个因为耳轴尺寸小,且一端较长与磨床发生干涉无法加工。公司现有磨床磨不了,如果买一台规格大的磨床要300多万元,何况买也来不及。

唐银波把徒弟们召集到工作室开诸葛亮会。大家围在一起,一会儿讨论激烈,一会儿陷入沉默,几个人手里的烟头闪着点点火光,烟雾缭绕。

张鑫说:“师傅,我们能不能利用车床来加工?”

唐银波心中一喜,说:“我们想到一块儿了,我们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将两种方法整合,用车床进行装夹,用砂轮在车床上进行磨削加工。”

砂轮怎么选?什么型号?什么规格?还有电机的选择,型号、规格、功率大小,都得一一匹配。唐银波和徒弟们各个击破,砂轮在车床上不好固定,就设计砂轮支撑座专用工装;速度匹配成功了,电机固定在哪?就利用现有刀架将电机安装在车床上;为准确控制进刀量,就设计制作了一个定位安装板;考虑安全问题,就设计了防护板;砂轮用久了会有磨损,就利用车床尾部通过金刚石套筒对砂轮进行修正,反复试制……十多天过去了,一种全新的磨削方式在不断尝试中创新出来,零件加工效率提高10倍,一次加工的良品率达到了100%,这一方法后来推广至类似的产品达30余种。

加工工艺优化是对铣工技师的考验,很有挑战性。某电机上零件导轨,在加工零件外形时,原工艺采用线切割加工,每切割一件要2个小时。此类电机年需求量在2000台左右,每台电机导轨为4件,导轨年需求量达8000件之多。线切割生产无法满足生产节点要求。唐银波提出了导轨类零件加工工艺优化方案。通过铣的方式来对导轨类零件进行工艺优化,将导轨的材料由原先的棒料调整为相同牌号的板料,采用数控铣床替代线切割机床加工零件外形。零件的加工工序由车、线切割、钳,调整为铣、钳。零件加工时间缩短至每件30分钟,产品单台设备产出效率提升了4倍,表面质量显著改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每年节创费用达20万余元。

XX箱体加工工艺的攻关,是“唐银波大师工作室”的又一得意之作。XX箱体组件是电动缸重要零部件,箱体零部件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性能。箱体零部件的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要求高,零件加工工序多,加工周期长,在箱体零件及部件组合加工时,加工尺寸及形位公差超差情况时有发生,对电动缸的实物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唐银波带领工作室团队,对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进行跟踪和问题收集,优化加工工艺路线,上下箱体合箱加工,设计制作了多套工装夹具,旋转180度背面加工,同时调整角度,刀头旋转90度,一次装夹一次定位……这一项目现场试制与批量生产,不仅加工尺寸合格,零件装夹找正时间大幅缩短,零件加工效率大幅提升,已经完成200多套加工,实现节创价值30万余元。

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次科研项目的攻关创新,无数次走南闯北,或外出学习、或参加比赛、或传经送宝,他的足迹遍布湖南、湖北、广东、山东、河北、上海、北京……唐银波先后总结了20多项创新成果,解决了200余项技术、工艺和质量难题。近6年,“唐银波大师工作室”成员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余项,发表论文10篇,参与作业标准、岗位规范及教材的编制50余项。

向未来

方智扬从教室出来,接到唐银波打来的电话,说要来看他。这是2018年7月,他正在湘潭技师学院培训,备战湖南省第六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方智扬来到某酒店一包厢,见到唐银波旁边有位姑娘,好似眼熟。唐银波说:“她叫张敏,和我一个车间的。你们认识认识,交个朋友。”

方智扬和张敏就算认识了。

不久,方智扬获得湖南省第六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第一名、全国第十二名的好成绩。

过了一段时间,唐银波问方智扬:“你和张敏有没有联系?”

方智扬说:“没有。”

“你们加了微信没有?”

“没有。”

“你怎么这么傻。”唐银波说着,将张敏的微信给了方智扬,“那姑娘各方面都很不错,你要主动点。”

方智扬和张敏恋爱了。张敏告诉方智扬:“上次去技师学院看你那天,唐师傅在我家楼下等了半个小时,我后来才知道,他特意带我去和你相亲的。”

再后来,张敏就成了方智扬的妻子,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大师为徒弟牵红线成就一段美满姻缘,在江麓传为了美谈。

1992年9月出生的方智扬,是“唐银波大师工作室”最年轻的成员。方智扬从湘潭工贸中专毕业考进江麓二分厂,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这辈子能干成一个技师就不错了。”2010年,方智扬参加湖南省第四届数控技能大赛,得了铣工第三名,唐银波是他的指导老师。

说起师傅唐银波,不善言辞的方智扬显得有些激动。2012年第四十二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南省选拔赛,方智扬夺得数控铣工第一名、全国选拔赛第十名。这次比赛年龄要求21周岁以下,他刚好20岁,是师傅替他报的名。方智扬从没见过这么大阵仗,心里忐忑不安。他没有地方训练,也是师傅帮他联系车间,腾出设备给他训练。方智扬到北京某学院集训一个月,发现没有铣刀刀具,连忙打电话给师傅,师傅说:“没事,我正好要到北京出差,给你把刀具带过来。”师傅到北京后挤了4个小时公交车,方智扬从师傅手上接过刀具那一刻,眼圈都红了。

如今,方智扬是数控铣工高级技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技术能手。方智扬说:“我要以师傅为榜样,做个像他那样的人。”

在“唐银波大师工作室”,我看到一群年轻人,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卜伟伟、张鑫、方智扬、余湘、周镇宇、徐新、宾志勇、汪力……“70后”“80后”“90后”,一个个技术能手、劳动模范、时代先锋。在这里,他们的每一次超越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命的重铸。

“唐银波朴实谦虚,从不骄傲自满。”江麓机电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权华明如是说。权华明曾在三分厂301车间当过主任和书记,当年为成立“唐银波大师工作室”,一起提出工作室理念“团结、奋进、创新、超越”,后来优化成“两创两传”,即“创新、创效、传艺、传承”。这一项目被兵器集团评为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权华明说,唐银波工作室是一个团队、一个平台,一批年轻技术能手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张鑫2004年一进厂就跟着唐银波当学徒,师傅是铣工班班长,后来师傅开了工作室,张鑫当了铣工班班长,成长为技术带头人。张鑫始终忘不了师傅手把手教他的每一个瞬间。一次,壳体内框加工,内框比较深,刀具又长又粗,张鑫一不留神,“啪”的一声,刀具撞断了。他吓得大气不敢出。师傅走过来看了看,平静地说:“别怕,下次小心就是。”师傅将他带到铣床边,把加工步骤又细心地讲了一遍,边讲边示范。张鑫说:“我一个农村孩子,没考上大学,能跟到一个好师傅是我的福气。”

“我当徒弟时,不怕师傅。如今我带徒弟,徒弟却怕我。我的脾气没师傅好。”张鑫笑着说,“师傅传给我的不光是技能,还有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态度,特别是创新的精神。我也要将这些传给我的徒弟们。”

余湘与张鑫不一样,他是2018年参加湘潭市技能比赛的时候才跟了唐银波师傅。刚开始成绩不理想,后来一次次参加比赛,一次比一次成绩好。2023年3月,余湘参加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夺得铜奖。余湘还记得,比赛前,师傅带着他进行了一个月的封闭式训练。余湘感觉太累,怕比不过人家,想过放弃。师傅对他说:“大家都一样,你难,别人也难。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不管有多难,都要咬牙坚持下去,只有坚持才能有所成功。”

2018年3月27日,唐银波正在车间攻关,突然接到大哥的电话:“爸爸走了,你快回来。”那一刻,唐银波两眼发直,呆呆地望着窗外,阴沉沉的天,淅淅沥沥的雨,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流。车间领导和同事们都催他赶紧回去,他抬起手腕揩去眼泪,对大哥说:“哥,我在车间一时走不开,你们先料理父亲的后事,我忙完手里的活就回来。”

这事已过去多年,许多人还清楚地记得。

在唐银波眼里,每一件产品都是有生命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匠心来呵护。

有人说,唐银波是幸运儿,一个工人所有的荣誉他都得到了,可以说他的技术和荣耀都到顶了。言下之意,他可以歇歇了。事实上,唐银波比以前更忙了。“唐银波大师工作室”正以“培养一个人,带动一批人,影响众多人”的方式快速推进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成功、成名。江麓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彭运泽曾经在301车间工作过,与唐银波共事多年,他是唐银波成长路上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彭运泽坦言,唐银波当初从一个临时工到铣工,无非就是谋一份职业,解决生存问题。他也没想到会有今天的成就,更没想到会有这么多荣誉。唐银波善于抓住机遇,跟上时代的步伐。他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彭运泽说:“唐银波从一个普通铣工成长为大国工匠,是江麓集团第一个中华技能大师、第一个兵器集团首席技师、第一个来自生产一线的全国劳模。他身上体现了‘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这些荣誉是属于唐银波的,也是江麓集团的,是我们所有兵工人的。”

唐银波说:“我是一名兵工人,这身兵工蓝代表着光荣、责任和担当。创新,永远在路上;梦想,一直在前方。”

又是一个迷人的春天,各种花儿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蓝天白云,阳光温和。这也是创新驱动的春天,走在江麓厂区大道上,一幅画面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唐银波大师工作室”就像一艘大船,唐银波是船长,这些年轻人是船员,大船劈波斩浪,驶向深蓝,驶向未来。

作者简介:

欧阳伟,供职于湖南省湘潭市公安局,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公安部签约作家,湘潭市作协名誉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