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一起聊聊2024年徐峥自编自导自演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逆行人生》。这部电影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却也让人感觉缺了哪些关键的元素。当我们以惯常的设计思维来审视这部电影时,那些缺失之处便愈发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常常在追逐热点和观看电影等方面都慢上半拍,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这些作品中汲取思考与感悟。也希望我们的分享能引发您的共鸣,一起探索更广阔的认知世界。
设计缺失1-内容深度的惊喜
故事讲得都对,可惜没有更多
《逆行人生》的故事脉络清晰,情节发展也算合理,许多场景确实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然而,这种真实却未能进一步升华,缺少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电影似乎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一个中年人的转型之路,外卖员的生活点滴也只是浅尝辄止地呈现。这让很多期待更多深度和创意的观众感到失望。
尤其对于真实的外卖骑手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他们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外卖骑手的真实模样,而他们更希望看到主人公如徐峥去对抗平台规则,为外卖骑手发声,而电影似乎也在刻意回避了平台算法规则等问题。
普通人的困境并不缺少被看见或是被煽情渲染,当下所缺的是对问题本质的剖析以及改善现状的解决方案。而好的电影,不仅仅是让观众看到问题,更要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甚至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我们认为这部电影与《我不是药神》的区别。
设计缺失2-与客群之间的距离感
离中年社畜远了,离外卖员太近
徐峥近些年来在选片上屡获成功,部分原因在于他善于挖掘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角色。在《逆行人生》中,真实地刻画了 “高志垒” 这类中年失业者的困境,家庭经济支柱的崩塌、高额房贷以及突如其来的医疗费用重压,无疑是无数逆境中挣扎的中年人的生动写照。
对于中年社畜来说,电影显得过于遥远。他们在忙碌的职场生活中,渴望看到能真正触动内心、引发强烈共鸣的内容。但《逆行人生》中的中年精英职场转型故事,并未深入挖掘中年社畜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难以让他们产生深切认同感。另一方面,电影又离外卖员太过接近。外卖员们每天经历着自己的工作生活,自然不愿花钱去看一部只是重复日常的电影。电影未能从全新角度展现外卖员的世界,只是在表面上描绘他们的辛苦与不易。
正因如此,这部电影既无法赢得中年社畜的青睐,也难以让外卖员们愿意为之买单。中年社畜们对其不以为意,外卖员们也对其兴致平平。电影在两个群体之间未能找到恰当的平衡,最终导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设计缺失3-产品的传播路径
苦难无需传播,生活亦非仅有苦难
徐峥长久以来的成功,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生的悲剧本质往往需要喜剧来化解。在电影《逆袭人生》中,每个人物都有既定的情节和诸多笑料,以此来抚平生活的艰难。
而在成人世界里,有一条不可忽视的默认法则:欢乐易与别人分享,而悲伤却只能独自品尝。或许正因如此,那些真正对这部电影有所体悟的人,并未进行转发或是邀约。他们将这份深沉的感悟深埋心底,独自承受着生活的悲欢离合,使得这部电影在传播之路上少了一份源自真实体验者的助力。
此外,影片对外卖员的身份存在刻板印象,没有从普通外卖员的视角出发去讲述故事。外卖员的形象不应仅仅局限于“卷王”或穷苦之人,他们也有知足常乐的一面。电影应该展现出外卖员群体的多样性,而不是单一化的刻画。我们相信既有为了月入过万而辛苦奋斗的外卖员,也有拿着三五千块却能乐呵生活的人。
结语
《逆行人生》作为一部以中年人从高级精英职场转型,不得不成为外卖员历经艰辛的电影,仅仅还原了生活的一角,没有太多超出观者认知范围的内容,也未能带来更多的价值传递。它既未能真正触动外卖骑手的内心,也未能在中年精英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由此可见,这部电影票房 “翻车” 并非偶然。
看完这部电影,出于职业病,我们也不禁联想到不少企业在商业模式设计以及产品/服务设计上,其中多多少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平平整整但无惊喜亮点,未能真正为客户着想,为客户发言,同时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来让好产品持续发声等等问题。
或许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引发讨论。在此,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分享对这部电影的看法,针对其背后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缺失,欢迎各位畅谈自己的见解。
BMI兴远咨询-商业设计交流
BMI兴远咨询商业模式行业研究院
BMI兴远咨询重磅推出商业模式行业研究院,我们的商业行业案例也受到众多客户认可。我们的研究不局限于某一行业或某单一人群,我们一直在C端、B端、G端探索金融、互联网、科技、电商、零售、医药、地产等行业的商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汇聚行业洞见为您提供服务。
BMI兴远咨询商业模式行业研究院
了解更多商业模式案例研究内容,欢迎联系【兴远咨询】/【BMI兴远咨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