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部分,着力强调要“健全预期管理机制”,这是党中央把脉当前经济问题而提出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重要任务。

一般而言,预期管理是政府部门通过政策信号、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等手段,向市场传递指向明确、逻辑一致的信息,引导微观主体对经济形势、政策走向、未来发展等形成合理预期的宏观经济治理方法。尤其是金融市场,舆论决定预期,预期决定资本流向,而资本流向则决定着经济结构。所以,国家必须时时刻刻严控金融舆论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金融安全首先就是国家金融舆论的安全,因为关乎社会公众预期。金融发展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所有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其过程中无一例外地伴随着华尔街的强大舆论攻击,而舆论攻击的关键作用在于“给羊指引方向”,让“羊跟着狼走”,最后在“羊群效应”中吃掉更多的羊。

目前,中国面对的国际金融形势异常复杂,而随着经济或金融对手的越发穷凶极恶,中国金融形势凶险程度也必会大幅提高。在此过程中,恶意势力针对中国的金融舆论攻击不仅会一刻不停,而且会越演愈烈。怎么办?严防死守,大幅提高我们对经济和金融舆论的甄别力、管理力和战斗力,有效弱化恶意势力针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舆论攻击能量”。

据报道,当地时间9月9日,在结束六周夏季休会期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开启为期一周的“中国周”(China Week),密集表决了25项与中国有关的法案,其中就有一份《打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意影响基金授权法案》被高票通过,该法案决定:5年斥资16亿美元资助全球媒体和民间组织抹黑中国。该法案实施机构包括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全球接触中心”和美国国际开发署。

所谓“全球接触中心”,其前身是美国国务院2011年设立的“战略反恐通讯中心”,主要职责是与美国情报部门协作,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反恐情报工作;2016年,美国政府放弃全球反恐战略,该机构也随之更名,转型为白宫在“舆论认知战”中的关键部门之一,专门针对中俄等竞争对手开展“宣传行动”。

这不是今天才有的恶劣行径,早在2021年4月,美国国会就通过了所谓《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其中就提出:2022至2026财年,美国政府每年将拨款3亿美元,用于“对抗中国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据近期出现的情况看,这笔钱不仅用于培训西方媒体如何撰写针对中国的报道,同时也在中国国内物色“枪手”,利用自媒体进行传播。比如,最近华尔街金融大鳄轮番唱空做空中国股市,中国官方媒体对此不理不睬,但在自媒体圈里却被大量转发、评论,不断发酵。

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办理涉网安全案件情况。据披露,2021年起,叶某某、韦某某等人,受他人招揽,前往境外电诈园区内,专门从事针对境内居民诈骗活动。期间,通过沈某某等人搭建公众号、直播平台、虚假投资平台,并邀请知名股评师蔡某某在短视频平台以直播方式,先后将被害人引流至其他平台,以推荐投资方式诱骗被害人在虚假投资平台“投资”并向该诈骗集团控制的账号转账。能想到吗?这位股评师“蔡某某”是曾担任上海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市场分析师,是昔日上海股评界非常知名的网红股市分析师。

这不是“跨境诈骗”案吗?跟国家金融安全、舆论安全有什么联系?实际上,这类事件的背景往往极其复杂,而且这类误导社会公众舆论,本身就涉及人民财富的安全,涉及国家经济实力的消耗。所以,不能简单评价某些个别事件,而更应深究、深挖,严惩。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正因如此,中国经济金融安全亟需“中国之嘴”。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中国政府经济各个、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不断发声,尤其要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加大权威性的政策解读力度,加大经济金融舆论引导力度,并借此有效扭转市场不良预期;

第二,金融主管部门、尤其是相关行业协会更需采取措施,大幅提高专业金融分析师的政治站位,同时着力培育一批市场认同的重量级“中国之嘴”,特别是针对资本市场这样的公众投资市场,由于其关注者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因而就更需“中国之嘴”去着力强化正能量。这是弱化金融大鳄干扰中国经济金融预期的关键力量,希望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作者:《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