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此生献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华素琴的艺术人生
作者:彭林刚
穆桂英、白素贞、菊香、张三姐、张丽英、陈妙常……扬剧舞台上这一个个栩栩如生人物,历经大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依然流芳溢彩,深深植根于观众心中。这些角色的创造者,则是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华素琴。这些人物形象的创造凝聚着华素琴毕生心血,也是她无悔此生奉献扬剧的真实写照。华素琴开创了扬剧又一支重要流派,与高秀英的“高派”和金运贵的“金派”遥相呼应,共同成为扬剧艺术宝库中闪烁着璀璨光芒的明珠。
其实,华素琴从艺之路却是无比坎坷艰辛。
没有幼功是出了名的
华素琴,原名华谦,1926年生于上海一个贫困家庭,生母早亡,父亲华祺是上海码头搬运工人,续弦舟山王佩芳。继母是扬剧琴师李小琴之妻的闺蜜,李妻见着小华谦,便笑道:“哎呀,这孩子看着有灵性,将来唱戏一定行。”继母当时回答:“好啊,等这孩子长大了就送到你家学戏。”若干年后俩闺蜜一句戏言竟然成真。9岁那年,继母将她写给李小琴为徒,从此艺名“筱素琴”。
说是拜师学艺做徒弟,其实是卖到师父家做佣人。她天不亮就要起床生炉火、烧开水、买早饭、洗尿布、涮马桶、带孩子……每天有做不完的家务事情,还要挨打受骂。10岁那年,师父带她去戏班子做杂活、跑娃娃生或小丫头旦,收入全归师父所有。她聪明好学,边干杂活边偷艺学戏……这期间也有善良的老辈们见小姑娘惹人怜爱,闲时点拨几句。她在戏班子“混迹”数年,竟然自学成才唱出地道纯正的扬州腔。说是师父,但他从来不教筱素琴唱戏,倒是师娘无趣打发时光,教她一点浙江味扬州调。她跟着师父多年不但没有学到戏,就连“耗山膀”“压腿”“下腰”等基本训练都没有,上摇下晃的圆场还是每日早晨给师父早饭,害怕耽误时辰挨打,一路小跑时练出来的。
大器晚成是出了名的
16岁的筱素琴出落成窈窕少女,眉目如画,明艳动人。她总算熬到满师,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自由。她期冀着自己养活自己的美好生活从此开始。然而,之后艰辛坎坷的演艺道路,是她始料未及。
出科后的筱素琴,辗转于太原坊、玉兴大舞台、曹家渡后元戏院等数个戏班子,尽管她努力地表现,但分配到的角色都是些水牌子上找不到名字的龙套。当时,她舞不了枪,耍不成水袖……同期的小姐妹们文武皆通,稍出众些的已经唱二、三路的活儿,甚至也有成角儿挑大梁的,而她每天辛苦地穿梭在男兵、女兵、家院、丫环或婆子、僮儿之间,她只是站在主角身后,连一丝光环都照拂不到的龙套。正当她陷入迷茫之际,有好友介绍,她结识了当时红透上海滩的扬剧文武小生朱德良。
朱德良有自已的龙喜剧团。他独具慧眼,觉得筱素琴虽然功底极差,但扮相清丽俊逸,嗓音纯净甘甜,这些都是成角儿的必备条件。他更看重筱素琴虽然外表柔弱无争,以及与生俱来甘为扬剧赴汤蹈火的使命感、责任感,那种倔强、执拗的内心世界无人可以超越。
朱德良尽可能为她安排角色,还时常为她说戏理,并带她去看京剧名角演出……甚至主动帮她练功,从基本功开始练起。18岁才正式练功,压腿、下腰、台步圆场……此时,韧带和骨头都已经变得僵硬,练功时候韧带撕裂产生的无限痛楚,如同忍受各种酷刑。朱德良对待艺术是极其严苛,稍不到位、不规范或是出错,无情的藤条就会落在她的身上,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她噙着泪、咬紧牙关坚持下来。毯子功、把子功、水袖圆场,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筱素琴凭借着异禀天赋与刻苦勤奋,短短一年时间,技艺突飞猛进。
20岁的筱素琴终于实现人生反转,从没有名字,到趴着、跪着、站着,最后稳稳当当地坐上了“角儿”的宝座。此时,朱德良原配难产离世,他提出婚事。戏文中常有知恩图报、以身相许的故事情节,她是个知恩必报的人,因此默许了婚事,遭到生父竭力反对。华父另有谋算,要将她嫁给年长的国民党军官做姨太太。筱素琴顾不得什么“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与朱德良私奔。最终华父无奈同意他们结为夫妇。
筱素琴对爱情充满幻想与憧憬,现实往往残酷无情。婚后浪漫的甜蜜没能维持很久,朱德良暴虐本性显露无遗,取而代之的是棍棒藤条。她所赚的每一分钱都要由他支配。一次,揭不开锅的父亲到后台找已是上海滩红角儿的女儿要生活费,身无分文的她只得瞒着丈夫跟同行借了几块钱,这事被他知道后立即冲入后台,当着众人面将她一顿暴揍。就连她怀孕期间,也不能休息,为了掩盖有孕的身体,只能扎起大靠演武戏,即使如此仍然逃脱不了他无情地责打。
文武并重是出了名的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良作为“戏霸”被劳动教养。筱素琴在政府的关心下,与之离婚。这时她转入到上海艺宣扬剧团,成为艺宣的台柱子。
1950年,属于集体性质的苏北实验扬剧团在扬州成立,剧团主要演员均是扬剧界名流,当家花旦高秀英年届四十,剧团领导决定招募一名更为年轻的花旦,与高秀英一起双挂头牌。由此从上海挖来筱素琴,此时她恢复了原姓华素琴。1953年以苏北实验扬剧团为基础,补充苏南、苏北文工团部分新文艺工作者,组建国营单位“江苏省扬剧团”。省属剧团,就是要引领行业方向,起带头示范的标杆作用,江苏省扬剧团在创建之时,即进行演出机制的全面革新,引领扬剧界彻底用固定的剧本制替代不固定的幕表制。
省扬剧团成立后演出的第一出剧目,是由丁汗稼根据扬剧传统剧目改编创作的神话剧《白蛇传》。
白素贞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华素琴曾经无数遍演绎这个角色。剧本制不同于幕表,要求演员台词固定、唱腔固定、身段固定,甚至灯光道具也是固定的……一下立了许多规矩,她被条条框框约束住,感到无所适从。她不盲目排斥新生事物而是虚心地向新文艺工作者学习请教,接受导演的启迪,琢磨消化导演“演戏必须演人物”的阐述。为了塑造出一个有灵魂的白素贞,她观看话剧、京剧等演出,并从中汲取营养。此外还邀请京昆老师设计武打。新颖的舞台画面、新颖的表演方法、新颖的音乐唱腔,受到观众追捧。《白蛇传》巡演于江苏苏北、苏南广大地区,以及上海、安徽等地区。“万人争看白素贞”为了一睹为快,有观众携带铺盖卷排队等待买票看戏,演出盛况空前。
此外,1959年,华素琴又在《上金山·放许仙·断桥会》中再次成功地塑造白素贞,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等接见。《白蛇传》《上·放·断》成为“华派”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1954年,华素琴在《袁樵摆渡》中成功塑一位了美丽善良、爱慕凡间的仙女张三姐的舞台形象。可惜在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她即将临盆,舞台形像与剧中人物相去甚远。为了对艺术负责,她毅然弃演张三姐,改演《挑女婿》中的老旦张贺氏,遗憾地与华东首届戏曲会演大奖失之交臂,只获得演员奖状。有人替她觉得不值,她却笑道:演员塑造一个真实的舞台形象,比获大奖更为重要。《袁樵摆渡》毋庸置疑成为华素琴的代表作品。
《恩仇记》中的菊香以花旦应工,要求演员唱功优良,还要具备有完胜的做、念、表方面艺术功力。华素琴恰是具备了这样能力的艺术大家。她把菊香爱憎分明的性格,塑造得饱满、真实可信,为行家与观众所称道。1957年在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引起轰动,几乎囊括会演优秀剧本奖、优秀导演奖等所有项奖,华素琴因此获得演员一等奖。该剧作为江苏省首届会演的一个亮点剧目,之后全国几十个剧种、百余家剧团纷纷来宁学习并移植上演。
《百岁挂帅》以其壮丽恢弘的场面、爱国主义情怀的正能量,成为江苏省第三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最大的亮点,一时全国几十个剧种百余家剧团竞相移植,地方剧种扬剧,开始走向了全国,后来史学家将《百岁挂帅》确定为扬剧里程碑式的剧目。1959年该剧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奉调进京,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京艺术专家和观众一致给予好评。同年底摄制为舞台艺术片,在全国放映后,影响广泛。京剧《杨门女将》即源自于此剧,并成为京剧著名剧目之一,其他各大剧种也纷纷移植上演。华素琴塑造的穆桂英形象得到江苏戏剧界,乃至全国的京剧界广泛认同。
俗话“三个人女人一台戏”,《边关审子》便是这样的一台扬剧。华素琴饰演的二夫人睿智多谋、高瞻远瞩。全剧不仅有【梳妆台】【满江红】【补缸】【西皮梳妆台】等大量扬剧唱腔,还有身段表演以及武打场面。审子一场,与三夫人的对恃中,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在与奸细汪文焕较量一场,斗智斗勇,层层削茧,最终令奸细伏法。该剧至今长演不衰。
此外,华素琴还塑造了《汉宫春》中的王昭君、《拜月记》中的王瑞兰、《玉簪记》中的陈妙常上百个舞台艺术形象。这些角色的完美创造,成为“华派”艺术宝库中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
眼神运用是出了名的
1951年春节,上海举办迎新春戏曲竞赛,京剧大师周信芳参加了展演。当周信芳化完妆走出化妆间,正好看见华素琴演出《武松杀嫂》,他立刻被华素琴的表演所吸引,饶有兴致地站着看完全剧,然后对身边人说:“这个女演员戏演得好,尤其是一双眼睛会说话!”二十多岁的华素琴,赢得京剧大师啧啧称赞,足见功力非凡。华素琴最终荣获演员二等优胜奖。
华素琴眼神的运用,在扬剧界是出了名的,在《上金山》中她恰到好处地运用眼神来传递和表达情感,通过眼神表现出对许仙一往深情、无限依依;对法海“咬牙捺心火,低眉改笑庞”强压住心中的熊熊怒火,以及“放出我夫回店堂”那种期许与盼望;看到了白娘子对小青严厉呵斥,蕴含着的却是姐妹情深……华素琴面对不同的人物,各种不同情绪,精确地运用不同的眼神。《江苏戏曲》就华素琴不同眼神运用以及在角色创作中起到的重要意义发表文章,进行详细地论述。
德艺双馨是出了名的
华素琴的艺术令人敬仰,其人品亦令人点赞。六十年代初期,随团演出路过高邮时,听人说朱德良被下放到高邮戏校教学,日子过得极其贫乏窘迫,便请假前去探望,结果阴差阳错,朱德良带着学生到外地演出,她不能久留,便留下所有的钱。对于年长十几岁的老大姐高秀英,华素琴发自内心地尊重,生活中竭尽全力照顾老大姐,隔三岔五老大姐送些吃食,或是电话慰问几句,在艺术上更是极其尊重老大姐。这两大扬剧名角之间,几十年间相互映衬扶持,从没有因为争角色、争地位而闹的面红耳赤,或吵的鸡犬不宁,这在戏曲团体中,极其难能可贵。
1964年,由青年演员吴蕙明、李明英首次担纲主要角色的现代戏《耕耘序曲》,华素琴甘为绿叶,愿为人梯,在剧中饰演一个小角色,但却她十分认真进行角色创造,仅一个叠衣服动作赢得满堂彩,为青年演员树立了榜样。她还热情地、耐心细致地辅导青年演员完成角色创造,在她手把手的传授下,青年演员吴惠明、李明英均较好地完成了角色创造,该剧在省首届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中反响强烈。以后京剧据此改编为《耕耘记》并参加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1974年,江苏省戏剧学校从南京艺术学院剥离出来,又迁回了申家巷46号,华素琴从此离开了心爱的扬剧舞台,成为戏校一名普通扬剧老师,她将全部的精力扑在了一群娃娃身上,扬剧事业的未来继承者身上,为扬剧艺术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继承人,在这群娃娃中后来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扬剧的领军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或是梅花奖得主、省级大奖得主……
李开敏是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秀英的开山弟子,“文革”结束,剧团将中国京剧院演出本《蝶恋花》移植为同名扬剧。李开敏拿着剧本找到华素琴老师帮忙设计唱腔,华素琴摒弃门户之见,根据李开敏的嗓音特点设计唱腔,“向朝阳”“古道别”等经典唱腔至今传唱。
1986年,徐秀芳为了参加江苏省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选择《罗帕记》“回娘家”一折作为参赛剧目。徐秀芳关起门来,在家中练习身段、水袖等动作,楼对面正在厨房做饭的华素琴看到后隔着大楼就喊了起来:“小徐,这个动作不对,应该是这样的……”说着就示范表演起来,全然忘了炉子上还烧着菜呢,她心里装的都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年轻人的关心。
华素琴的表演细腻传神,擅于用内心去创造角色;华素琴的演唱端庄脱俗,清雅俏丽,抒情委婉、清亮而不刺耳,甜润而不造作;武戏敏捷干净,勇猛飘逸。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她创造的“华派”艺术,是扬剧唯一文武并重的艺术流派。因此“华派”艺术,绝不是单一继承华素琴的唱腔,或是演出了华素琴的武戏即成为“华派”艺术继承者,更不能以点盖面,而是要从全方位继承“华派”艺术,使“华派”艺术真正得到光大发扬。华素琴是有口皆碑“德艺双馨”艺术家,我们不仅要学习她的艺术,更要学习她的艺德。
华素琴创造的“华派”必将流芳百世。
2023年7月26日再修改于苏州清山宾馆381房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