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于人,是生命体验的折射,是情感与真实困境在光影中的延续。它的发生,源自创作者们对于个体经历的敏锐捕捉,也因此,每一部电影首作才有了无数种可能的诞生方式。
它不依赖于《敦刻尔克》那样恢弘激烈的海陆空鏖战,也不局限于《燃烧》中那双在火光中神秘消失的橘色鞋子。
真正促成电影首作诞生的,不是对资金、制作规模的单纯依赖,从来都是创作者个体生命中那些无法忽视的见识与片段——因为人,也为了人。
正是怀揣着对首作无限可能性的信念,首次举办的“天坛大讲堂”聚焦“完成电影首作的一百种可能”,邀请到电影《云霄之上》和《出发》的导演刘智海,电影《家庭简史》的导演林见捷、制片人楼莹与青年影人交谈互动,分享拍摄电影首作的历程与经验。
“天坛大讲堂——完成电影首作的一百种可能”
活动现场
▍300万如何成就一部战争片?
“做电影,不是看你能筹集多少资金,而是看你如何用手中已有的资源创造奇迹。”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刘智海在电影美学上的探索一直未曾止步,他也将这些思考倾注在了自己的首部电影作品《云霄之上》里。
电影《云霄之上》海报
这是一部以300万的低成本完成的战争片。
300万是什么概念?几乎连大多数战争片的场景搭建费都无法覆盖。
然而,《云霄之上》却凭借有限的预算,摘得了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男主演三项大奖。
电影《云霄之上》荣获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
在刘智海看来,资金从来不应成为束缚创作的枷锁,反而是推动创作者在局限中寻找突破点的动力。他深知,一部优秀的电影,并不依赖于大场面、大制作,而在于其背后的审美风格与叙事能力。影片中每一帧的构图、光影的运用、节奏的把控,都离不开他对于东方美学的深入理解。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他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够最大化展示影片主题的场景中,从而实现了既节约成本,又不失艺术水准的效果。
▍一个家庭故事如何走向国际?
正如我们所说,完成电影首作的过程,是将个体的生命体验转化为银幕上的真切表达。
林见捷正是这样,将首部影片的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他的电影《家庭简史》以细腻、沉稳的叙事风格,探索了家庭关系中的冲突与和解。
电影《家庭简史》海报
不过作为一个初次接触电影制作的导演,林见捷在项目初期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如何找到合适的制片人?如何为这样一部并不“讨好市场”的文艺片争取到投资?
导演林见捷
幸运的是,林见捷遇到了制片人楼莹。参与创投时,楼莹发现,《家庭简史》更多源于林见捷对于生活的观察与再创作,并不局限于其个人经历,是一个值得被讲述给观众听的故事。
楼莹提到,林见捷是青年导演里对国际电影节体系和创投体系最了解的导演之一,他们通过共同的努力,让《家庭简史》走向了柏林、圣丹斯等国际电影节,并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获得最受注目导演和最受注目艺术贡献两项荣誉。她与林见捷的合作,不仅是制片人与导演的关系,更是一种在创作理念上的相互扶持与成全。
林见捷凭借《家庭简史》荣获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最受注目导演
▍电影的河流:如何成为一个坚持到底的创作者?
分享完电影首作的起点后,三位影人将话题转向了融资问题。刘智海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对学生创作的支持机制,以及省市政府对电影项目的扶持政策,为青年影人提供了资金筹措的思路。而在北影节获奖为影片走向观众视野提供了巨大的推力,并且影片通过售卖版权和申请政府扶持弥补了未能在一线城市上映的遗憾。
导演刘智海
相较之下,《家庭简史》在资金方面遇到了更大的挑战。制片人楼莹提到,因融资困难,项目预算在开发过程中多次被压缩。在国内外基金的支持下,他们参加了卡塔尔、多哈、中国香港、海南等地的创投会议,与国际销售公司合作,为影片制定了清晰的国际推广战略。而《家庭简史》在拍摄时未能申请政府资金,楼莹表示,这对转型中的创作者而言是一次学习资源运作的机会,他们希望在未来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扶持政策。
制片人楼莹
聊到新作与未来的创作计划,刘智海介绍了于7月1日上映的影片《出发》,并谈及未开拍的作品《山前有一棵树》。在剧本创作阶段,刘智海与万玛才旦导演多次交流。万玛才旦导演去世后,刘智海希望能够在已有基础上深化剧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成摄制,也希望多多尝试没拍过的类型,并不限制自身。林见捷则更注重故事本身,并不严格去定义“商业片”与“文艺片”。
电影《出发》
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
讲堂尾声,三位影人为希望进入电影行业的新人诚恳地提供了一些建议。楼莹认为,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保持强的韧性;作为制片人,要重视并确保与导演能够相互扶持,共同成长,选择对的伙伴同行。刘智海同样表示,作为导演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要坚强地走进电影的河流之中。林见捷则从创作角度分享,创作者需要确定自己真正想要讲述的故事,在确定之后,尽各种方式完成它,落到实处。
每一部电影的开端,都源自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知与情感捕捉。无论是《云霄之上》借助东方美学解构战争与人性,还是《家庭简史》以细腻笔触勾勒家庭关系的疏离与重聚,他们的成功都在证明:电影的价值,不是由投资规模、制作技巧来衡量的,而是源于每个创作者对生命体验的深刻洞察。
正如本次“天坛大讲堂”的主题所言,完成电影首作有“一百种可能”。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真正重要的,是找到那个在创作时驱动你的“内在动因”,让首作成为导演与自我及世界的深情对话。
“天坛大讲堂”旨在邀请曾经担任过“天坛奖”评委的中外电影人以及北影节的获奖者分享电影创作历程。未来,北京国际电影节将继续举办“永不落幕的北影节”系列活动,持续关注青年影人的动向,助力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与电影人同舟共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