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大连仲裁委员会/大连国际仲裁院副院长张文广接受《法治日报》采访,深入解读我国在海事法治领域的历史沿革与最新进展。

以下为采访实录:

□ 访谈

□ 本报记者 张晨

近年来,在涉外商事海事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中国案例”“中国方案”走向国际舞台。《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张文广,深入解读我国在海事法治领域的历史沿革与最新进展。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保持着对涉外商事海事的关切。据您观察,这些年我国相关领域的法治进程如何?

张文广:2013年,我开始参与《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法治蓝皮书)的撰写。考虑到2014年是中国海事法院成立30周年,蓝皮书工作室启动了中国海事司法透明度年度评估工作。2017年,我经过遴选成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律研修学者,在负责涉外商事海事审判的民事审判第四庭研修了一年多,旁听了一些重要案件的讨论并参与了一些司法文件的解读和海事审判白皮书的撰写工作,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涉外商事海事法治领域的兴趣。自2021年起,我们启动了“中国海商事争议解决年度观察工作”,全程对中国涉外商事海事法治工作进行跟踪、记录和分析。根据我们的观察,中国涉外商事海事法治工作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明显加大了涉外立法的力度。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现行有效的303部法律中,有专门涉外法律50余部,含有涉外条款的法律150多部;598部行政法规中,有专门涉外行政法规近90部;1.4万余部地方性法规中,也有大量涉外地方性法规,我国涉外法律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为涉外法治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法规基础。

二是我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近日举办的“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第四届研讨会”显示,在跨境商事纠纷中,当事人主动选择中国法院管辖的案件日益增多。

三是我国在商事仲裁领域的发展举世瞩目。《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最受欢迎的五个仲裁机构,中国已有两个(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全球最受欢迎的仲裁地,香港位居第三、北京位居第六、上海位居第八。

四是中国专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例如,最高法陆续派员参加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框架下的管辖权项目、《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联合国贸法会框架下相关贸易规则等谈判。

记者:2023年9月,《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在京签署,填补了现行国际公约关于船舶出售国际效力问题的立法空白。您怎么看待我国在其中的角色和贡献?未来是否有更多类似的国际公约出台?

张文广:这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海事公约。之所以称为《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原因包括两个:一是该公约在北京开放签署,遵循国际海事公约以签署城市命名的惯例;二是中国专家在该公约制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法官全程参与了公约草案的起草论证。

联合国贸法会第六工作组目前正在拟定一项关于可转让货物单证的新的文书,也是源于我国的建议和推动。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中国案例”“中国方案”走向国际舞台,国际规则中的“中国元素”也将不断增加。

记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等均离不开海事司法的服务保障。您怎么看待40年来,我国海事司法为了提升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在审判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

张文广:2014年,在中国设立海事法院30周年之际,最高法宣布,其于1997年提出的将我国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海事司法中心的目标已经实现。2015年12月,最高法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新目标。今年是我国设立海事法院的40周年。我国已形成了包括11家海事法院、42个派出法庭在内的全国海事审判组织体系,成为世界上海事审判机构最齐全、受理海事案件最多的国家,案件当事人遍布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回顾海事法院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即海事法院受案范围不断扩大。自2016年3月1日起,海事法院对海事行政案件行使管辖权,海事法院受理案件类型拓展至108项。近几年,试点管辖“海事刑事案件”的海事法院不断增加。海事审判“三合一”改革的推进可以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严格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到了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您如何看待国际海事仲裁中心建设?人才培养是国际海事仲裁中心建设的关键,如何加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

张文广:为平衡各方诉求,国际公约往往存在“建设性的模糊”,争议解决成为推动国际规则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司法或仲裁来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过程是国际经贸规则的具体实践过程,更是不断重申、解释、实施和调整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过程。

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和国际海事仲裁中心被誉为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并蒂莲花。近年来,多个内地仲裁机构组建了航运仲裁院或类似机构,很多地方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指引。

国际海事仲裁中心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市场认可、要素汇聚和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目前,我国律师队伍越来越大,但具有丰富国际仲裁经验的人才依旧匮乏。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国际合同法、国际证据法和国际商事仲裁被誉为仲裁领域的“数理化”,只有夯实基础并辅以实践,中国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涉外法治人才。人才多了,就能从商业谈判阶段介入,设计好条款,准备好证据,把控好程序,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商事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载来源 | 法治日报—法治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