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宋 宰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虽有雄才大略,却难尽其才,年华老大,壮志难酬,心中的郁闷,谁能懂得?

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出任东安抚司参议官,登赏心亭,览大美河山,百感交集,遂有此作。

四年后,即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出蜀回朝,一月接诏,二月乘舟东下,抵达建康时已是秋天。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感时伤怀,陆游辛弃疾一样,彼此都有深沉的家国情怀。

时隔十四年,再登赏心亭,往事历历,忧国感怀之情油然而生,如辛弃疾那般,写下《登赏心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宋 陆游《登赏心亭》

诗文简译

几年的川陕生涯匆匆而过,直挂云帆,一路向东,我兴致特好。

全家安全地穿过急流滚滚的黄牛峡谷,乘着酒兴来游览白鹭洲。

极目远眺,瓜步山雨云黯黯,回头看去,但见石头城落叶萧萧。

虽不得重用,但依旧心忧时意,想起迁都之事,不禁涕泪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作背景
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建康又名石头城,自公元229年孙权在此建都起,三百多年来,均为六代王朝的国都所在之地。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宋高宗匆忙南渡,定都临安(杭州),但临安濒临大海,运粮不便,而且易受意外袭击,所以朝中主战派皆主张迁都建康。

隆兴二年(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向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四月,又向朝廷上书,陈述迁都建康之利,岂料遭权宦构陷,贬为建康通判。

赏心亭位于建康(南京)西秦淮河边,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据《六朝事迹编类》所记为北宋丁谓所建,陆游在建康任职一年多,自是多有登临。

而今出蜀归来,途经此处,故地重游,登高远眺,十四前的往事又上心头,而今国都仍在临安,中原犹未恢复,陆游一时百感交集,顿起家国之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文赏析
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再次启用赋闲四年的陆游为夔州通判,翌年正月,陆游携家眷从山阴逆流而上,前往蜀地任职。

一去八载,辗转四川各地,依旧作着通判一类的副职,乾道七年(1171年),有幸入职王炎抗金前线幕府,本以为可以大展宏图。

可朝廷不仅否决了他的北伐计划《平戎策》,还解散了王炎幕府,范成大镇蜀后招其为参事,又遭主和派攻击,被迫耕读浣花溪。

八年来,陆游辗转在川陕各地,历尽艰辛,大散关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是其生命里的高光时刻,所以有“蜀栈秦关岁月遒”句。

今年乘兴却东游”,因好友周必大等人推荐,淳熙五年(1178年)的新年刚过,陆游就接到了宋孝宗的诏令,命其出川归临安。

这就是此诗首联的前因,“东游”并非旅游,而是回归,“乘兴”却是真的,再次待召,前途可期,于陆游来讲,还是值得期待。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颔联承首联,接着写乘兴之事,一家人安全地度过水急湍流的黄牛峡,顺利地抵达建康。

黄牛峡里暮猿啼”,黄牛峡是桂林境内的山峡,位于漓江西岸,距宜昌约40公里,江中乱石罗列,河道蜿蜒曲折,水急滩又险。

危途性命不容恤,百丈牵船侵夜行”,船在夜晚继续前行,这一段旅程实在凶险,根本无法顾及安全与否,一家人都担惊受怕。

好在有惊无险,船安全地驶过三峡,至此,这一趟历时半年之久的旅程也即将接近尾声,途经建康,自然要乘兴游览城西白鹭洲。

白鹭洲在建康城西南江中,泊舟白鹭洲,登赏心亭,这都是乘兴之事,顺利出蜀,举杯相庆,酒酣气张,岂能不登亭遥望以抒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诗的前两联都是抒发欣喜之情,滞留蜀中,奉召回京,来日可期,一家人安全地出了三峡,何其幸运,桩桩件件,怎能不高兴?
可志在收复的陆游,心怀家国天下,那刻在骨子里的忧国忧民之情,不经意间就是眉头心上,登高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萧瑟。

所以,后两联即写其满腹的忧愁,秋日的寂寥,触动其忧患之意,写其十四年前的迁都之请,以及未能收复的中原和苟安的朝堂。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黯黯”是黑暗阴沉,“瓜步”是瓜步山,位于长江北岸的六合境内,与建康隔江相望。

石头城”既是建康(南京),为东吴孙权所命名,瓜步山和石头城都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触景伤怀,他想起四十年前的往事。

陆游文韬武略,可空有一腔孤勇,屡遭外放,彼时的迁都之策,十四年前朝廷不采纳,而今回归,治国安邦理念,又能实施吗?

秋风瑟瑟,久久地伫立赏心亭上,望着苍茫的远方,渺渺茫茫,不由得心生未卜之情,陆游一时间百感交集,不由得涕泪横流。

所以,就有了尾联的“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之叹,彼时40岁,而今亦是54岁,年华老大,壮志未酬,又岂能不叹?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而这样的叹息,彼时在南郑前线,陆游就有过,等不到朝廷北伐的旨意,唯有空自垂叹。

陆游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抒怀,情景交融,层次清晰,抑扬顿挫,忧时伤怀,感人至深,颇有彼时辛弃疾的“登临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陆游和辛弃疾,虽然同朝为官,可是,关于他们之前的交集,史记中鲜有记载,直到嘉泰三年(1203年),两位白发老者才在鉴湖聚首。

一位是少年英雄,一位是大器晚成,虽然陆游年长辛弃疾十五岁,但相同的政治立场和一致的北伐理念,令他们相识恨晚,而惺惺相惜。

而且,陆游和辛弃疾在文学上,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诗词的主题和风格接近,所以,登赏心亭,陆游才能写出接近辛弃疾词意之作。

一样的秋天,一样的家国情怀,一样的百感交集,赏心亭上,谁人为其“揾英雄泪”?陆游这首《登赏心亭》与辛词那般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剑南诗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