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飞——郭秋萍、张玉龙夫妇的扬剧舞台艺术

作者:彭林刚

舞台上他们是一对最佳拍档,一起演恩爱难舍的恋人、一起演忠贞不渝的夫妻……现实中他们丝萝同结。几十年来,夫妻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坚如磐石,厮守终生。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患难与共,始终不离不弃……他们就是扬剧名家郭秋萍张玉龙夫妇。

郭秋萍和张玉龙均出生于梨园家庭。

上世纪末,有“苏北梅兰芳”之称的扬剧名角儿张月娥,在南京组建了海清剧团(扬剧班社),扬剧名家郭啸秋应邀加盟,举家从扬州移居南京。郭啸秋于1938年诞下次女,取名桂英,即郭秋萍。郭啸秋一生为艺,虽为名角大牌,却屡遭人白眼,饱经委屈侮辱,他不愿让女儿们再做被人轻贱的“臭戏子”,这条路他自己走得就够辛苦了。

1949年南京迎来了解放,海清剧团响应新政府号召,改造为公私合营的南京市力进扬剧团,团址设在南京夫子庙的鸿运楼里。当时剧团每月工资虽然只有8毛钱,但每人每天可领两人的免费饭菜。这年,郭夫人生了一场大病,每副药需花费一元钱。郭啸秋既要给夫人治病,又要养育女儿,很快花光了全部积蓄,不仅夫人再无钱看病吃药,就连全家人吃饭生计都成了问题。张月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力劝郭啸秋让小桂英学戏并加入剧团,不仅可以多领一份工钱,而且全家人的饭食也有了着落。迫于无奈,郭啸秋只得狠下心让桂英学戏,他用自己名字中的秋字作为女儿的艺名——郭秋萍,期望女儿今后的艺术道路能够平安顺利。

11岁的小姑娘郭秋萍就这样参加了工作,并从此走上舞台艺术道路。由于郭啸秋在扬剧界名声大辈份高,谁也不敢收郭秋萍为徒弟。郭秋萍初随父亲学习基本功,之后父亲将其托付与王美云、房竹君两位大师姐,她就跟着师姐们的后面潜心苦学,两位大师姐细心调教,倾囊传授。也是郭秋萍造化好,良驹得遇伯乐,张月娥通过悄悄观望认定郭秋萍有着与生俱来唱戏灵性与天赋,将来必定成角儿,便大力培养,郭秋萍学戏不久便能担任主要角色。13岁,在张月娥亲自安排下,开始挂早场的头牌领衔,这期间她演出了《红娘》《拾玉镯》等剧,而晚场则让她跟着两位师姐后面挂B档的头牌。同时还多次安排她参加田汉先生主讲的戏曲艺人学习班。张月娥

其人可谓是威风八面,戏里戏外都能纵横捭阖,不仅戏演得好,而且有文化,又能做到公私分明,南京市力进扬剧团在他的领导下,成绩斐然。当年创作演出《枪毙恶霸肖月波》轰动南京。该剧取自于南京地区的真实故事,编剧:周镜泉、臧克秋,执导:张月娥,谱曲:臧克秋、张月娥、江腾蛟。主要演员:郭啸秋饰萧月波,张月娥、王美云饰谈泮芹,臧克秋饰王区长。该剧戏外也充满了戏剧性,该剧作者和音乐设计臧克秋因犯有政治错误被押解到芜湖,据说要判死刑,因为创作这出戏有反省立功表现,最终被释放出来,侥幸逃过一死。

郭秋萍在这样大好环境里茁壮成长,她全盘继承了两位师姐的看家戏《孟丽君》《秦香莲》等,逐步拥了自己固定的观众群。两位师姐看着小师妹日趋成熟,放心地以各种借口将舞台让给小师妹,她们或是亲自把场,或是在剧中担任中老年妇女。14岁的郭秋萍挑起剧团大梁,成为当时南京市最年轻的头牌演员。

那年,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现代题材《志愿军的未婚妻》一剧中,郭秋萍饰演的赵淑华引起轰动,成为南京文艺圈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以后郭秋萍还主演了《牛郎织女》《白蛇传》《刁刘氏》等传统戏。

“15岁的郭秋萍演15岁的刘胡兰”。次年郭秋萍又因成功领衔主演现代扬剧《刘胡兰》再次受到各方关注。两个不同时期15岁的少女在舞台上交汇,一个是英雄,一个演英雄。郭秋萍塑造的少年英雄刘胡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刘胡兰年龄虽小,却有着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她面对敌人的威胁毫不畏惧,为了解放全人类、为了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面对敌人的屠刀她视死如归,慷慨赴死,体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郭秋萍在塑造刘胡兰这个人物时,一方面运用传统戏曲适合的部分,另一方面借鉴话剧、电影的一些表现方法,最终成功地演活了刘胡兰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再次显露出她的舞台艺术潜质。郭秋萍由此也被南京市文化局列为重点培养的青年演员,并代表南京市参加了江苏省青年代表大会。

《刘胡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开启了全国巡演之路。1954年赴镇江演出刚刚散戏,张月娥、王美云夫妇就急忙迎上来拉着郭秋萍的手说:“小妹,现在放你的假,赶紧回南京看看爸爸……”郭啸秋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剧团出发演出前便住进了鼓楼医院,郭秋萍为了保证《刘胡兰》的巡演顺利完成,毅然跟随剧团进行巡演,谁知没几天便传来父亲病危的消息。郭秋萍下了火车直奔医院,数几天后郭啸秋因病与世长辞。郭秋萍来不及悲伤,匆匆料理完后事,安顿好老母亲,揩干泪水又赶回剧团,继续完成《刘胡兰》的巡演。她要用实际行动,学英雄演英雄做英雄。

如果说郭秋萍起初的演艺之路顺风顺水,那么张玉龙则没有那么幸运。

《荆钗记》郭秋萍饰钱玉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荆钗记》郭秋萍饰钱玉莲

张玉龙原名张根才,生于1932年。他的父亲张庆奎和姐姐张雪艳都是京剧演员,早年在杭嘉湖一带演出,后来父亲应邀到江都仙女庙徽剧班唱戏。这个戏班子其实是什么剧种都有的杂剧班,有唱徽剧、唱京剧的,也有唱扬剧、唱淮剧的……张庆奎带着一家人来到江都仙女庙不久,竟然大病不起,不久后便撒手人间。姐姐张雪艳挑起养活母亲常氏和未成年弟弟根才的家庭重担。1939年姐姐带着母亲和弟弟随戏班子到安徽天长唱戏,正好遇到一个扬剧班子也在此演出,两个戏班子只能共用一个演出场地,最终商定:白天唱扬剧,晚上唱京剧,结果彼此的收入都很十分微薄,生活实在难以为继。张雪艳迫不得已和母亲商量,将7岁的弟弟根才写给扬剧演员秦玉兰为徒,学期三年,然后带着母亲去他乡讨生活,谁知这一走从此杳无音讯。

母亲和姐姐走后,张根才无依无靠,学戏过程也是极其艰辛,幸而得到许多好心人提携帮助。扬剧名家石玉芳,将其收为入室弟子,时常带在身边;程亚梅收为义子视为已出,一度改张为程姓;后来练功时受伤,不仅得到朱龙喜在日常生活起居等各方面悉心照料,还收为徒弟亲传技艺。扬剧名琴师颜琦觉得张根才这个名字叫不响,便取其师一人一字为艺名——程玉龙。若干年后程玉龙又恢复原姓张,即张玉龙。

张玉龙主工文武小生,40年代末独自闯荡上海,并在沪上崭露头角。1950年,扬剧名家蒋剑奎受剧团委托外出邀角儿,他发现张玉龙舞台艺术呈现成熟、干净,是个青年才俊,便引荐他到扬州加入苏北实验扬剧团。

1953年成立江苏省扬剧团,张玉龙随团落户到南京。张玉龙作为优秀青年尖子演员,曾演出了《闹天宫》等剧。不久后,张玉龙因故离开省扬剧团,扬剧名家蒋剑峰爱惜其艺术才华,力荐他加入南京市联友扬剧团。张玉龙文武双全,扮相洒脱,演唱韵味纯正,当时南京市联友扬剧团当家小生林玉兰被调到省扬剧团,剧团正愁当家小生,张玉龙加盟南京市联友扬剧团,与青年演员黄春莺搭档。1956年间,为了加强南京市扬剧的演出力量,南京市实验扬剧团与南京市联友扬剧团进行合并重组,更名为南京市扬剧团。

郭秋萍、张玉龙分别作为两家剧团的当家花旦、小生演员,随着剧团的合并重组,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最佳黄金搭档,并最终变成“一家人”。这年南京市扬剧团成立大会后,市文化局分管剧团工作的曹局长对郭秋萍和张玉龙说:“从现在起,你们正式成为搭档,你们艺术习性相近,今天我正式做你们俩的介绍人,希望你们能牵手走到一起。”

郭秋萍对张玉龙的艺术成就早有耳闻,知其人品中正,初次谋面,偷觑一眼,模样端正,英俊挺拔,不禁心中暗喜,尤其是了解到他凄凉身世后,善良的郭秋萍不觉对他充满无限的同情和好感。张玉龙和郭秋萍也是初次见面,但她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定睛一看,她长相清秀,端庄温顺。两人心有灵犀,一年多的相处,虽然张玉龙全部家当只有存折上的几十元钱,但郭秋萍丝毫没有嫌弃。他们结合在一起,相托终生,永结同心,共度白头。婚后,郭秋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为张玉龙寻到了在安徽省六安县京剧团工作的姐姐张雪艳,及寄身姐姐家中的生母常氏,并同他一起去六安认母、认姐。

郭秋萍、张玉龙夫妇在这个期间演出了大量剧目,如《东海最前哨》《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审刁刘氏》《秦香莲》等,好戏连台,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正当郭秋萍、张玉龙夫妇艺术出现黄金高峰期,随着省、市扬剧团的合并,他俩的艺术人生一下子跌入谷底。

1959年,江苏省扬剧团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扬剧首次晋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在京的文艺专家献演,省领导高度重视。为了加强演出阵容,借调来筱荣贵、石玉芳,并将江苏省和南京市两家扬剧团合并重组。进入省扬剧团后,郭秋萍、张玉龙虽然挂名在前,但在实际排练演出中,总是让B档演员先排先演,郭秋萍与张玉龙虽则是A档,只能坐上了冷板凳上。艺术人生首次遇到了挫折,他们的艺术才华逐渐在复杂的人际关系被淹没。

1962年,时任泰县宣传部郑部长,与时任江苏省文化局长周邨是抗战时期的老朋友,因泰县扬剧团原挑梁演员相继年老色衰。郑部长便带着文化局长来到南京,求周局长支援两名省团的主要演员。听说要支援县级剧团,所有人不自觉地往后退缩躲避。郭秋萍不愿再坐冷板凳,更不愿看丈夫受委屈,她向张玉龙提议支援泰县扬剧团。于是郭秋萍、张玉龙夫妇俩主动请缨要求支援泰县扬剧团。当时属于向省扬剧团借调,因此郭秋萍、张玉龙的组织关系及母亲和孩子们的户口都没有迁出南京。

张玉龙便装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龙便装照

当郭秋萍、张玉龙夫妇来到泰县才知道,这里缺少的何止是当家小生、花旦这么简单?到处断壁残垣,满眼破败不堪,演员更是水平低下,行当不齐。即来之由安之,郭秋萍、张玉龙没有抱怨、叫屈,而是向团领导提出剧团振兴复苏计划。他们先从培训演员做起,郭秋萍、张玉龙无私地将技艺传授给泰县扬剧团同行们;同时奔走县委和文化局的领导,为剧团争取专项经费,添置行头、修补幕布等,并向社会招募演员,补齐行当;最关键剧团当以演出为主,演出才能让剧团真正走出困境。

《十五贯》移植于昆剧,是张玉龙在南京市扬剧团常演剧目。如今搬上泰县,在没有导演的情况下,张玉龙亲自担任导演和唱腔指导,并领衔主演况钟,而郭秋萍担任艺术指导,还在剧中饰演苏戍娟一角。在郭秋萍和张玉龙精心指导下,通过全团上下齐心合力,该剧上演后在当地引起轰动,一致认为县级剧团艺术质量有了大团风范。县领导看到郭秋萍、张玉龙夫妇来到泰县扬剧团之后,剧团起着质的变化。此后,郭秋萍、张玉龙夫妇又将自己的看家戏《三审刁刘氏》《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恩仇记》等全部交给了泰县扬剧团,丰富了剧团的演出剧目。郭秋萍塑造的孟丽君、刁刘氏等,张玉龙塑造的童文正和施子章等舞台艺术形像,在当地观众、领导与行家的记忆中,至今印象深刻。

两年弹指间,郭秋萍、张玉龙夫妇即将返回南京,县委的领导、文化局局长及剧团的全体演职人员强烈挽留。两年间,郭秋萍、张玉龙夫妻与这里的同行及观众结下深厚的友情,特别是当地的领导,对他俩倍加关怀,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令他们感激不尽,县人大在代表名额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还特意配给郭秋萍一名代表资格,以后又连任六届政协委员,并参加全省会议,这是后话。人心都是肉长的,郭秋萍、张玉龙夫妇经再三挽留,并与省扬剧团联系并取得同意,继续留下再扶持泰县扬剧团两年。

1965年泰县扬剧团响应支持越南人民的斗争的号召,排演了越南题材的现代扬剧《阮文追》,由张玉龙担任导演,并担任阮文追一角。说到这出戏,还有一个小故事:郭秋萍在该剧中饰演戏份并不重的党支部书记英姐,说明书漏印了这个角色。正式演出时,只有张玉龙名字前面有些空隙,便将郭秋萍补印在张玉龙的前面。张玉龙说笑道:“我们夫妻搭档以来,我都是跟在夫人后面挂名,好不容易这次让我扬眉吐气,结果我又被你们排到后面” ……其实张玉龙胸怀坦荡,从不跟其他演员计较排名,又如何会与妻子争名次前后呢?

郭秋萍、张玉龙在泰县扬剧团工作的第二个两年还没有结束,中国大地发生了动乱,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部分地方剧团被迫改唱革命样板戏,泰县扬剧团更名为泰县京剧团,全团学习并演出革命现代京剧。郭秋萍、张玉龙也被迫改行唱京剧,先后演出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等。毕竟不是学京剧出身,京腔中始终带着扬剧味道。一次回南京探亲,获悉他们过去的一位小师弟已跻身江苏省扬剧团“革委会”主任的重要位置,郭秋萍便向小师弟表达了希望落实政策回省团唱扬剧的愿望,这位曾经唯唯诺诺的小师弟,一脸不屑,轻蔑地摆了摆手,性格刚强执拗的张玉龙不让郭秋萍再说第二句话,拉着她就愤然离开,张玉龙知道和这样的小人不会有任何共同语言。从此,郭秋萍、张玉龙夫妇打算彻底扎根在泰县这片土地。

熬过漫漫长夜,终于迎来黎明那一抹阳光。

1976年泰县又恢复扬剧团建制,排演的第一出戏是由郭秋萍主演的《江姐》。这是根据阎肃的同名歌剧移植,由张玉龙担任导演,同时他还担任了剧中华为和沈养斋两个重要角色,该剧在三泰地区演出十分火爆。紧接泰县扬剧团率先移植由郭秋萍领衔主演、张玉龙担任导演的《蝶恋花》,该剧演出再次引爆三泰地区,每次演出结束观众都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郭秋萍需要多次出来谢幕,观众方才散去。恢复古装戏后,郭秋萍、张玉龙又恢复演出大量的古装戏。

1978年郭秋萍、张玉龙与泰县扬剧团,带着《狸猫换太子》《三审刁刘氏》《恩仇记》《秦香莲》等剧到泰州演出,受到泰州扬剧观众的热烈好评,其中仅《孟丽君》一出戏,应观众要求要求不断加演,直至连演三个多月方肯罢休。同年,郭秋萍因表现优异,在经历了各种波折之 后,始终坚信党的领导,跟党走,终于实现多年来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次年,根据工作的需要,郭秋萍还被任命为泰县扬剧团业务团长。也是在这一年,郭秋萍、张玉龙与泰县扬剧团,带着《三审刁刘氏》《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等剧回到阔别久矣的南京演出,一些老扬剧观众奔走相告,他们曾经熟悉并喜爱的郭秋萍、张玉龙又回来了。观众们在欣赏郭秋萍和张玉龙艺术的同时,似乎又看到当年王美云、房竹君等老艺术家的舞台艺术风采。演出轰动石城,真是一票难求。江苏电视台一位导演看了《三审刁刘氏》现场演出,对郭秋萍扮演的刁刘氏、张玉龙扮演的童文正赞不绝口,提出要录制电视舞台艺术片。很快一切录制工作准备就绪,电视台希望剧团能够提供一点费用。团长郭秋萍获悉后立即表示:电视台要录像可以,但让团里拿一分钱都不可能,这是我们大家的血汗钱,我不能以权谋私,为我自己录像。张玉龙则说:“拿大家的钱为我们夫妻俩录像,做这种缺德事是要遭人骂娘的,我们宁可不录像也不能拿大家的钱供我们夫妻俩扬名。”因为经费问题,《三审刁刘氏》的录制计划最终流产,非常可惜地错过了一次留下珍贵舞台资料的机会。

以后郭秋萍、张玉龙还带团数次赴上海演出,每一次都受到沪上观众的热烈欢迎。

郭秋萍、张玉龙夫妇联袂演出《隋炀帝看琼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秋萍、张玉龙夫妇联袂演出《隋炀帝看琼花》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传统文化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文化欣赏也多元化,歌舞、电影、电视剧的日趋火爆, 戏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戏曲演出市场日趋疲软。在国家进行各种文化改革的大潮中,一个紧接着一个的县级和市级专业剧团悲怆地被撤编解散。郭秋萍、张玉龙怎么也想不到,为之战斗了二十余年的泰县扬剧团也于1984年式宣布解散。当然作为剧团的保护对象的郭秋萍、张玉龙,被安置到县文化馆工作,同时任命郭秋萍为文化馆馆长。郭秋萍觉得自己从小学戏,文化水平不高,难以胜任馆长之职,因此婉拒了领导的好意。

对于郭秋萍、张玉龙来说舞台才是他们最理想归处,这次动了回南京的想法,哪怕只做普普通通的演员。他俩找到江苏省文化厅和江苏省扬剧团的相关领导。尽管数十年人事变迁,经过多方核查,郭秋萍、张玉龙夫妇组织关系,确实长期保留在江苏省扬剧团编制中,1985年按照相关国家相关政策,郭秋萍、张玉龙重新返回江苏省扬剧团。

郭秋萍、张玉龙夫妇扎根泰县23年,得到了泰县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肯定,他们要永远离开泰县的消息不胫而走,有关领导和同行依依不舍,颇颇为他们送行。泰县人事局更是开出一份特殊的介绍信,写道:张玉龙、郭秋萍同志曾经为泰县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请务必妥善解决安排!

返回南京后, 江苏省文化厅拟调郭秋萍到江苏省戏剧学校任教,郭秋萍心里念着的还是舞台,因此婉拒了组织安排。郭秋萍、张玉龙夫妇重新回到江苏省扬剧团,一切如此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时任江苏省扬剧团长曹声出于对郭秋萍、张玉龙夫妇的敬佩及落实相关政策的需要,对应郭秋萍原有的行政级别,任命为省扬剧团演出一队队长。某些人出于嫉恨结成利益团体,频频向新的演出队长绊子、耍阴谋。郭秋萍在剧中不过担任一个小角色,仅几句唱,有人故意将里外弦不定在一个调上。又有职称评定、房屋分配等问题上的故意刁难等种种恶劣行径,令郭秋萍寒心失望。郭秋萍对张玉龙说:我们夫妻俩的关系虽然从来没有离开过省扬,但毕竟我们人已经离开省扬二十多年, 怎么说我们现在都是外来的和尚,我们老老实实地唱了一辈子戏,临老了还要受这样的气,看来在这里戏不能唱了,官更不能当了,我要辞掉一切角色与职务,安度我们的晚年。

郭秋萍的想法再次得到张玉龙的支持,从此郭秋萍、张玉龙过着与世无争散仙般生活。1990年张玉龙身体突然每况愈下。经查,张玉龙罹患肝癌晚期,当年便撇下郭秋萍独自而去,从此郭秋萍成了失群孤雁,独自继续人生的旅程。

如今,郭秋萍已是八十多的耄耋老人,但耳不聋眼不花,行动稳健,儿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

真心祝愿郭秋萍老师健康长寿!

2023年8月10日再修改于太仓娄东宾馆1339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