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六,万众瞩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2024年10月12日(星期六)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这场重量级的发布会,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 “力度”,八大机构这样看。我们从中可以获取一些关于未来财政政策走向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新信息。
中金公司:财政还可如何发力?
金融周期下半场,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今年9月底国新办发布多项政策,政治局会议也进一步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市场反应积极。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但在私人部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财政加码的必要性显著提升。我们认为,在严格规范新增债务的同时,加速地方存量债务置换,以及解决企业债务拖欠问题有利于减轻相关主体负担,激发经济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我们认为,在传统基建空间缩减的背景下,财政支出重点由基建投资(“硬基建”)向民生(“软基建”)转变有助于财政提质增效。
民生的范围比较广,我们主要考虑教育、卫生、社保。一个情景是参考别的国家(比如美国和韩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时期和所谓的“瓦格纳加速期”的情况。另一个情景是参考大约30个经济体现有数据的拟合情况,两个情景的结果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软基建”空间还比较大。不同领域的民生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乘数差异较大,短期内三大民生的乘数总体上可能为0.7-0.9,但长期乘数大于1。细分来看,教育短期乘数大于1,而卫生和社会保障短期乘数小于1,这可能是因为前者支出的刚性更显著。
平安证券:静待财政发力,4个确定性线索
四季度的4个确定性线索。
1、924政策转向后,我们预计8-9月经济状态会阶段性见底。但是由于上半年的金融收缩,从领先指标看四季度基本面预计仍在底部,难以快速得到提振。我们预计三季度GDP同比为4.4%-4.5%,四季度大致看持平。
2、以财政为代表的稳增长政策将持续扰动市场。与年初预算相比,政府性基金收入大概有1.5万亿缺口。与23年四季度相比,如果不调整赤字以及继续发行特殊再融资债,那么同比少增大概是2.5万亿。所以我们预期新增赤字1.5万亿+特殊再融资债1万亿是合理的,稳定的财政力度,会带动市场迎来1-2个月风险偏好提振。
3、与过去2年稳增长政策时期不同,本轮曲线陡峭化的概率更大,主要因为货币政策放松障碍较少。不过资金什么时候能确定地松下来,现有利率走廊框架对资金价格波动区间的管理仍需要观察。
4、需要防范流动性负反馈。主要原因一是股市极端情绪释放带来的资金分流效应对理财的影响需要检验,观察指标是理财规模、二级买入信用债规模和赎回基金规模,目前理财买入信用债仍然平稳。二是参照22年11月赎回潮,信用债企稳的必要条件是资金面转松以及有增量资金买入。如果资金面只是稳定没有松,理财负债端的压力缺乏承接的力量。
兴业研究:增量财政政策成为市场关注重点
政策预期:增量财政呼之欲出。9月下旬以来增量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密集发布。作为逆周期扩大总需求的关键,增量财政政策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前8个月地方本级财政收支累计同比均不及0.5%,若调增国债规模可用于向地方转移支付或支持民生社保支出等,缓解地方财政紧平衡压力。假设一般预算收入的预算执行率为96%,若支出端要达到年初预算水平,另需补充资金约8286亿;假设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执行率约80%,若支出达年初预算水平,则需补充资金约1.4万亿;若要使财政支出力度达到疫情前水平,所需资金规模将更高。增量财政的规模与投向将成为影响10月市场预期的关键。
海通证券: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加快支出进度
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加强财政税收、货币金融、投资消费、收入分配等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和系统集成;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加快支出进度,加大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近期已经出台实施降准降息等政策,其他金融政策也在积极推进。加快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300多项重点改革举措,目前各项任务正在逐项有序推进落实。加快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举措,比如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等。
华泰证券:财政可能要面临三个层次的考量
政策组合拳先后推出,财政政策力度是下一步投资者最关注的话题。近日政策“组合拳”出台,股市大涨,经济尾部风险明显降低。但基本面运行仍有惯性,仅靠货币政策难以解决需求不足和经济向上动能的问题,毕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如以前顺畅,宽货币到宽信用仍存在诸多堵点,客观上需要财政政策跟进。尤其是,如果地方财政出现缺口,容易间接导致非税收入的被动增加,影响地方营商环境和企业信心,从而在宏观层面产生意想不到的紧缩效应。当然,近期的降准降息等一系列政策为财政积极提升了较好的金融条件。
财政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导向之下,财政可能要面临三个层次的考量:
1、只补充今年地方政府的一般支出财政缺口,叠加银行注资、新质生产力等用途;
2、补充过去五年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的缺口;
3、推出地方债务重组计划、长效机制。那么规模有多少?首先,财政缺口即两本账全年完成收入较年初预算目标的歉收额,再考虑去年结转、预算稳定基金调入等补充资金后的差值,以此测算两本账的财政缺口约1.65万亿。其次,过去几年累计的财政缺口主要集中于2022、2023年,大致测算至少在3万亿之上。财政工具上,增加财政赤字(一般债)能最有效的解决一般公共预算缺口问题。加速地方债发行、拓宽用途已经在执行过程当中。特别国债在注资银行资本金、助力新质生产力方面较为合适。政策性金融会不会推出来还存在很大变数。完善财政长效机制仍需要持续发力。但相比货币政策,我们要提醒财政政策推出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显然更大,仍需要关注“预期差”。
中泰证券:增发国债、盘活存款、优化支出结构
9月24日三部委新闻发布会以来,中国在货币金融、资本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都有超预期的放松。对于政策下一步,目前市场最关心的是财政。在减收的情况下,财政发力有哪些值得期待?
我们认为未来可能的方向,一是调整预算增发国债,关注大概率将于10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否会审议通过;二是盘活财政存款,2024年8月隶属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存款有6.8万亿,处于历史高位。近年已有多个地方政府发文推动财政存款盘活工作,可加大盘活财政存款的力度;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消费领域的倾斜。可能的具体措施,包括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在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基础上加大对消费的补贴支持力度、增加对特定人群的现金发放等。
中邮证券:增量财政政策力度或在3万亿元以上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总量货币政策对经济拉动作用相对有限,且若盲目的降息降准,或造成金融体系流动性淤积,出现资金空转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方面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如实施促投资、促消费政策刺激,与支持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有效拉动经济恢复到良性增长路径,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从量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增量财政政策力度或在3万亿元以上,一方面弥补今年财政收入资金缺口,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同时施加额外的增量政策刺激,拉动经济恢复到新的良性增长路径,对经济拉动作用在0.58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从方式来看,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加杠杆概率更高。无论是专项债用作资本金,还是中央拨付资金方式,可能均需地方政府加杠杆配合,这与当前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要求不一致。
三是从资金投放方式来看,资金无论用于化债,还是转移支付的话,都有助于政府投资重回增长;若资金用于以旧换新、居民现金补贴等,直接支持消费,则对经济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浦银国际:关注10月下旬节点
财政政策上,预计在10月下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或会宣布增发2-3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刺激消费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在促消费方面,政府或考虑推出税收或社保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增加可支配收入以支持消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措施也有进一步扩容空间。
在稳投资方面,我们相信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以及扩展其使用范围或仍是政策重点之一。此外,国家发改委有望推出更多储备项目以稳定基建投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