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班唱戏——根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云亮口述整理
作者:彭林刚
题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云亮,有着“跟头大王”“南派猴王”之雅号,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曾经创造出许多“绝活”,尤其是“五张半”翻下的绝技,至今无人超越。
2021年的午后,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之时。一缕淡淡的阳光从窗户透射进来,窗外凋零久许的老梅树欲说还休。
年近九旬的“南派猴王”周云亮,依靠拐杖支撑着已经不再协调的身体。他步履蹒跚,却执意不肯让人搀扶,自己缓缓地移动到最爱的木椅上坐下。或许是几十年唱武戏的习惯,不喜欢柔软的沙发,而是习惯坐在硬木椅上面,还始终要保持着腰板挺直。遥想当年一出《卧虎沟》“坐肩”“走蛟”,成就一代“跟头大王”;《挑滑车》“跳叉”“倒扎虎”的绝技,令观众沸腾;《伐子都》“五张翻半”翻下的绝活,更是震惊剧坛;《三闹一斗》《真假孙悟空》等“猴戏”又创造出“南派猴王”之神话。如今“王”老矣,已然没有昔日的光彩,举步艰难,但他始终目光如炬,依然保持着刚毅与倔强,并时不时来一个京剧职业习惯性的亮相。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云亮,又名周松亮,男,1933年10月生在梨园家庭,国家一级演员,199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周云亮看着外面的阳光,回忆起自己当年学戏的艰辛。
生于梨园
“我的祖父是河南人,因为大旱年全家死亡殆尽,只有祖父一个人存活,落下眼疾。幸遇太平军的伙头朱、刘两位恩人救助收留,一路轮流背到了南京。朱、刘两位恩人医治好祖父眼疾,以后为祖父能有一技之长,送入徽班学戏。若干年后,祖父成为饮誉江南的徽剧名小生。为了报答、奉养两位恩人,祖父谢绝所有外地的演出邀请,直至朱、刘两位恩人谢世后,祖父才应邀到上海演出,并带着全家人从此定居沪上。
“我出生在上海,七岁随父亲和姐姐练功。父亲心善还收留了一批无家可归的孩子,让他们一起和我们练功、学戏,他们以后都是我最好,也是最默契的下手活儿”。周云亮稍作停顿又继续道:“九岁那年,中华国剧校进行招生,因为这所京剧学校是新式学校,不仅学戏不收学费,还可以管三顿饭,我报考戏校被录取,姐姐也因为这个学校可以免费提供饭吃,从其他的学校转到中华国剧校,说起来也是因为家里穷。这届学员为'松’字科。我改名周松亮,姐姐更名为周松霞。在校期间,我的年龄最小,因此被师兄弟们宠着,他们带着我练功,还将他们所学悉数传授于我。入科三个月,我便能登台演出《五仁义》《拿高登》等剧。后来遇到武生名家盖春来(原名徐剑豪),他很喜欢我,让我当着众人的面前鞠个躬,就算是拜师了,然后传授了他的绝活《蜈蚣岭》《石秀探庄》。”
由于经费问题,中华国剧校在更换几任董事长之后,终于宣布倒闭。“我那年十三岁,为了糊口饭吃,开始了边学戏、边搭班演戏的艰难日子……”
“混搭班”唱开锣
过去唱戏也不是天天满座,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于是大伙儿要想办法、动脑筋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当时流行一种抱团演出的形式,类似今天的“跨界”“混搭”等。即京剧与其他的剧种混合在一个班子里演出,这样既可以吸引京剧的观众,也可以吸引其他的地方戏的观众。
当时的上海除京剧之外,还流行淮剧、扬剧、越剧等地方剧种,剧校倒闭后,周云亮开始“混江湖”,其实就是想通过借舞台来锻炼自己,再增加点收有口饭,便加入了这个“混搭班”。这“混搭班”是由京剧与淮剧组成。“混搭班”里基本都是小有名气的演员和刚出道者,他们谁也不是真正的老板,当时戏班里有马九童、马麟童,以及张文艳和筱文艳师徒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为淮剧的一代大家。大家齐心协力,使出浑身解数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戏迷吸引过来花钱买票看戏。
一般说来每天戏开演前都是先由淮剧开锣,再做交替穿插演出;或是淮剧演员唱一折京剧,有时也会用京剧武戏开锣,再接着各自演文戏;有时也出现京、淮两个剧种同时演一出大戏的情形……。
周云亮在这个京、淮混搭班借台演出一年之久。因淮剧以文戏见长,混搭班里的京剧鲜有武戏,周云亮除开锣垫一出武戏外,基本就是在“混搭班”里跑个龙套、演个小角色,父亲觉得这样下去何年才能将其培养成大角儿。恰此时,安徽无为县一个京剧班社老板看中周云亮,诚邀其挑梁演出,周云亮的父亲立即满口答应并接受戏班老板的邀请。
草台班子得到锻炼
父亲带着周云亮姐弟首次离开了上海。
当时正值抗战期间,从上海到安徽无为县,必须要穿越日伪统占领区,还要经过国、共管理的辖区,最终才能抵达无为县。一路上各种查验身份,可以说是险象环生。
周云亮父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平安抵达安徽无为县。到达无为县后才知道,这个京剧戏班子其实也就是当地的一个草台班子。所谓的舞台就是立在广场中央的一处高台,四面通风,人声嘈杂,观众不固定,他们围满在舞台四周观看演出,因此只要戏不好就无法留住观众。遇大雨、大雪天还不得不停演,那时可是唱一天戏吃一天饭,停演就要饿一天的肚皮。当然草台班子也不是一无是处,当地人爱看武戏,他们喜欢看周云亮的跟头,他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周云亮需要在恶劣天气下以及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舞台上翻出高质量的跟头,这就需要他胆大、心细和具备高超的技巧。久而久之练就周云亮的跟头翻的“脆”“帅”“飘”“稳”,且在空中能控制身体,根据当时的情况即时做出调整旋转,改变落地时的方向。
周云亮在安徽无为县得到充分的舞台锻炼。常演《龙潭鲍骆》《七侠五义》《泗洲城》《卧虎沟》等剧。
“明星团”赴港演出
抗战胜利后,周云亮一家终于回到上海。
1947年10月袁美云、袁汉云、袁凌云等姊妹几人组成明星剧团赴香港演出半年。袁氏姊妹六人均是上海知名京剧票友,其中袁美云为当时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后来还与周信芳老板合作拍摄过京剧电影《斩经堂》。袁家姊妹均唱文戏,所以需要武戏热场子。于是聘请周云亮父子及单良玉(“梅花奖”得主昆曲单雯的祖父)等几个武戏演员加盟袁家姊妹的明星京剧团。
袁美云带领着一行人到达香港,在铜锣湾的红孩儿剧场进行演出。香港人原本喜欢广东粤剧,对京剧的热情并不高涨,袁氏姊妹六人在上海文化界有着举若轻生的地位,但香港人追的是本土明星,对于内陆明星知之甚少,对袁氏姊妹亦是一无所知。因此演出三月收入惨淡,到后来已经无法维护,袁氏姐妹不得不宣布戏班解散,并遣散了所有人员。
当时周云亮的父亲恰好染上肺炎,需原地休养,不能跟随人们返沪。周云亮陪伴父亲留在香港养病,为了吃饭,在师兄的介绍下,周云亮来到广州加入明星大联合粤剧团搭班翻跟头。
临时搭班粤剧团
当时广州明星大联合粤剧团内有卢海天、谭秀珍、王中王、曾三多、车秀英等粤剧名家,挑班的则是粤剧大咖薛觉先。广州明星大联合粤剧团在当时的体制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剧团,阵容强、行当齐、服装新,每到一处打炮戏均是《六国封相》,就是为了亮行当、亮人头,加上名家荟萃,总是一票难求,盛况空前。
剧团的演职人员都在20、30上下,周云亮虽然还只是15岁的毛头小伙,但大家却从不欺生,十分亲热地称他为“小师弟”。周云亮的跟头翻得好,得到老板薛觉先赏识,总是人前人后夸赞。“薛老板”,“慢,叫我五哥”,周云亮见着前辈艺术家薛觉先礼貌地、毕恭毕敬尊一声“薛老板”,然而已经40岁左右的薛觉先,毫无老板派头、大角儿脾气,待人爽直随和、亲热随意,他要周云亮随所有人一样叫自己为“五哥”。
名家卢海天、谭秀珍夫妇,文武戏并重,他们见周云亮每天天不亮就在舞台练功,十分喜欢,不仅时常低下身段向周云亮讨教京剧跟头。卢海天见周云亮的服装破旧不堪,翻出自己新做却从来没有舍得穿过的服装,因为粤剧戏服与京剧戏服有很大的差异,卢海天按京剧样式做的新戏服,几乎没有派上用场,一直压在箱底,此时顺水推舟地送给了周云亮。“喜欢吗?”“喜欢……”周云亮那会儿实在太穷,哪有钱买新服装,何况父亲生病正需用钱之际,这是周云亮拥有的第一件新戏服。
自从拥有了第一件属于自己的新服装后,周云亮穿上后路都不会走了,而且再也不敢随便坐下,怕弄脏了、弄皱了,甚至从此不再翻难度高、技巧强的跟头,他是生怕把新服装破翻弄残了。
周云亮京剧小组
在香港、广州演出期间,香港的药铺老板李作基先生挚爱京剧,他非常赏识周云亮的跟头,不仅免费医治好周父的病疾,还竭力撺掇周家组织自己的京剧戏班,同时资助了一大笔钱用于购置戏服。从广州回到上海后,周父便开始组织戏班。有了李作基捐赠行头,解决大头问题,再借些钱,拼拼凑凑,“周云亮京剧小组”在上海成立。这一年周云亮18岁。
“周云亮京剧小组”成立后,先后到江苏、山东、河北、黑龙江、河南、浙江等地进行巡演,尤其是在天津演出期间,与40余个武生同台竞技,赢得“跟头大王”称号。期间还得到武生名家刘奎官的抬爱,收为弟子,并亲传看家之作。五十年代流行加入国家剧团,周云亮不愿撇下自己的师兄弟,拒绝上海、河北、云南等多家国营剧团的邀请。1956年江苏省京剧团向他发出邀请时,因“周云亮京剧小组”可以全体加入,周云亮选择加入江苏,从此落户南京。
1958年周氏姐弟改编的《虹桥赠珠》轰动业界,成为标杆,同年进京演出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及在京文艺专家梅兰芳等人的高度肯定。次年赴维也纳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获金质奖,随后在冰岛六国进行长达数月的文化交流,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做出了贡献。
授艺
周云亮历经种种,深知学戏不易,他与绍剧猴王六麟童私交甚厚,后来有人打着六麟童名号来向周云亮求教。周云亮总是来者不拒,传授技艺,还要好酒好茶好饭招待。六麟童获悉后,觉得拖累了周云亮,甚是不好意思,便与周云亮约定:来人须有亲笔信,信上还要有方印才为真。不知道内情的人继续以六麟童的名号陆续登门求教,周云亮明知他们都不是六麟童推荐来的,但周云亮不愿人家抱着希望来,却带着失望去,仍然一如既往好酒好肉招待,并传授其一、二技艺。
不仅如此,周云亮爱戏极深,无戏话题不聊,对爱艺之人自然有一份亲近,因此对来求学者,从不拒绝,授课传艺,还招待酒肉,不收一分钱礼物,相反还要让来者带些南京的土特产。
尾声
周云亮继续道:“我们过去唱戏真的是不容易,我对童年完全没有记忆,我的童年就是练功、唱戏,而且练不好、唱不好还要挨打……“然后幽幽地说:“但那会儿也真的锻炼演员、出好角儿啊……”说罢轻叹口气。
“您有跟头大王与南派猴王之称,您就是好角儿!”周云亮听罢急忙一摆手:“嗨,没那回事儿,我就是一个打武行的,也没什么文化,就是从小学戏、演戏、爱戏,没别的说,我们家每一样东西都是靠唱戏挣下来的……”。
正是周云亮宽厚待人、虚心谦让的品格与作风,才会有辉煌的艺术人生。
2021年10月31日周云亮在南京谢世,享年89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