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解放日报《思想周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家笔谈”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曾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想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时代在发展,思想解放不会停止,思想解放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也会有所不同。

40多年前,思想解放旨在把人们的观念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僵化实践中解放出来,从对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片面认识中解放出来,为改革开放营造宽松氛围,为实践探索破除不必要的禁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领域的“思想解放”却剑走偏锋、滑向极端。一个共同倾向是,在现代化或发展的语境下将西方的标准、做法、路径视为唯一的最佳模板。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打破了现代化问题上的认知窠臼,将人们从“现代化=西方化”迷思中解放出来,因而是又一次深刻而全面的思想解放。

中国式现代化旗帜鲜明地主张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性质是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精神富足、生态优美、和平发展是内在追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远大抱负。它囊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一种全方位的高阶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理论自觉、精神自信,致力于走出一条既体现人类现代化共性规律又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这是一种胸怀天下的格局,主动开放交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吸纳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这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坚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国家发展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视野决定格局,思路决定出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致力于建设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把高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致力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强文化自信、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这种结合、融合与协同、协调的实践,将进一步激发强大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度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专门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般而言,制度由四个要素组成:一是理论理念,即制度依据什么理论设计、体现什么样的基本思想;二是基本制度,也就是制度的总体架构、主体结构,集中反映制度的总体特征;三是具体制度,即基本制度之下相对微观的规范,通常被称为“体制”;四是运行机制,也就是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所包含的程序、标准、手段和方法等。从“完善和发展”到“坚持和完善”再到“继续完善和发展”,凸显了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进取姿态。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聚焦点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及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等。通过进一步优化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流程、方式和技术手段,不断彰显基本制度的特色、优势以及理论理念的科学性、先进性。

制度侧重规则体系的稳定性、静态面,治理则更强调过程性、动态面。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多重优势,能够把因地制宜与全国一盘棋、立足当下与放眼未来、尊重基层首创与维护上级领导、严密组织体系与敏捷行动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在治理效能方面又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如行政分割导致的治理碎片化、信息反馈链路长导致政策调整滞后、“一刀切”造成的收放难题等。

新时代新征程上,针对治理效能方面的短板和问题,要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相关新部署、新要求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系统思维,将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协同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推动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产关系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新时代新征程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站在新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及其带来的深刻变革高度作出一系列新部署,进一步使之成为牵引经济社会进步的枢纽性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全民特别是劳动者的素质,不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运用新技术促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带动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事关全局、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需要工艺创新、流程创新、组织创新,产生新模式、新业态,将导致社会组织方式、经济活动方式、民众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对经济管理、社会治理体制和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及其带来的广泛影响,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领域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国内统一大市场遭人为分割,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摊大饼”式发展、单纯拼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恶性举债式发展等现象仍然存在。

又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唯分数论”尚未打破,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培育还需下大力气;在人才评价方面,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以及教育功利化倾向有待扭转,“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现象未能根除,特别是“帽子”满天飞,甚至成为少数人谋利的价码。

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内在要求推动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管理方式等方面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第二,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第三,健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

第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面对新的生产方式、经济活动方式、社会运行方式,政府的组织体系、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同样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礼。这必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奠定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活力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但也有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克服。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新时代新征程上,改革不仅要解决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还要解决谁来改、是否愿意改的问题。换言之,必须进一步激发改革主体的内生动力,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改革的初心或本意是克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40多年来,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之所以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之所以成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秘诀,关键在于通过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通过简政放权让利,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释放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经验中,有一条非常重要,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注重“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改什么、怎么改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基层的意见和下级的意见,进而做好统筹规划、系统集成,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第二,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分配等政策应充分照顾初级阶段实际,尽量符合普通群众的认知水平、思想觉悟程度。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新的平均主义、新的“大锅饭”问题,引导大家想干事、多干事、干好事。

第三,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让人民在选举、监督、管理、表达过程中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营造充满活力而秩序井然的良好氛围。

第四,进一步落实“四个区分开来”,对违纪违法行为绝不手软,又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大力选拔使用、表彰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好干部。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事业,使命光荣,前景灿烂;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探索性事业,任务艰巨,充满挑战。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磅礴力量和无尽智慧,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不断达到新境界、创造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