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多棱镜的。时下正在热火出圈的《“数与艺”-新文艺群体创作成果展》,为我们精彩地呈现了这样一个多面的世界。

不光展现的世界是多样化的,艺术的表达形式也是多姿多彩。除了上一期我们通过架上绘画作品的推介,从平面中看到所描绘的“凹凸”世界,让我们沉醉于绘画作品所带来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梦境当中,这一次,我们将目光移向展陈于同一空间、那些足以令人异想天开的装置、雕塑、影像、裸眼3D等的艺术呈现,超现实地感受艺术与生活边界从模糊到清晰、从打破到重构的“立体”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晓彬 ——《弃形-残留》《烬上灰-墟》(陶瓷雕塑)

陈晓彬为作品取名恰到好处。这个组合作品,有着充满灰烬的残缺之感,展示出了宛如自然与历史交响的破碎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晓彬《弃形-残留》(左)《烬上灰-墟》(右)

左侧的《弃形-残留》,通过大型的陶瓷容器呈现出痕迹和裂缝,仿佛让岁月的痕迹诉说古老的故事,油然使人泛起它所历经的沧桑之联想。古朴又神秘的外观,又忍不住叫人去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隐秘。

右侧的《烬上灰-墟》,则以一种更为抽象的形式展现了灰烬后的残余。如同燃烧过后的树干,其覆盖在表面的黑色物质,既像是经历了燃烧后的灰烬,又像是某种神秘物质的遗迹,给人无尽的想象。你的想象力有多强,留下的空间就有多大。

这里,对于生命存在和生存意义的思考,艺术家在邀请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伟——《暖阳》《山那边》(雕塑)

左侧的《暖阳》,两个人物一同坐在长椅上,似乎正在进行深入的交流或互动,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雕塑的姿态和表情被生动地传达出来。而该雕塑的特质材料,赋予了作品以沉稳而富有质感的外观,更加凸显了作品所传达的温暖与亲情。当然,艺术家精湛的雕塑技艺也体现得入木三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伟《暖阳》(左)《山那边》(右)

右侧的《山那边》,虽然保持了《暖阳》所具有的“有情”格调,与此同时,则更加突出人物间在互动交流时的空间感,在疏与密的布局中传递凝聚与归属的情感。

这一组作品,既写实,又充满了一种理想的呼唤,来到跟前,你会感受到“暖阳”,体味到“山那边”也有的亲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帆——《半月》(陶瓷)

杨帆的《半月》以独特的造型和细腻的工艺,展现了自然界的静谧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帆《半月》

站在作品前,我们会被一弯优雅的半月所感染,流畅柔和的线条,温润如玉的釉色,仿佛在诉说着夜空下那份宁静与深远。

艺术家的陶瓷技艺很是精湛,在将自然界的景观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艺术品时,杨帆恰如其分地将一份心灵上的平静传达给了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军伟——《240648》《240639》《240649》(陶泥轻装置)

廖军伟的作品在形态上各具特色,既有抽象的线条和形状,又有具象的自然元素,突出如树木。这种形态上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层次,更使得每一个作品都充满了个性化的韵味和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军伟《240648》(左)《240639》(中)《240649》(右)

艺术家怎么做到?

廖军伟巧妙地运用了陶泥的质感和可塑性,并加以颜色点缀,使得作品在呈现出质朴与温暖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和空间张力。这种对传统材质的现代诠释,不仅打破了人们对陶泥作品的传统印象,更展示了艺术家在创新方面的勇气和才华。

传统需要创新,需要在题材内容拓宽的同时,更加注重时代气息的注入。这,我想就是廖军伟创作给我们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掘夫——《回眸》《我乐故我在2》(不锈钢/树脂喷漆雕塑)

高跟鞋人人不陌生,它是一种现实存在,也可以作为一种隐喻,一种象征。

在掘夫的艺术世界里,有一个符号尤为引发他的关注,那就是‘赤裸裸’的红色高跟鞋。他深信,若要借助具象写实的手法捕捉女性身体所蕴含的性感特质,高跟鞋,一定在女性专属符号中特别显眼,而且也是表现或探讨女性形象尤为关键且难以回避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掘夫《回眸》

掘夫的这两个作品,通过具象的手法与幻想的形式,揭示了欲望的本质,使人在经历了浮华喧嚣、物欲横流之后,猛然间感到一种深刻的失落与醒悟,仿佛是从一场充满内疚与惶恐的梦境中惊醒,醒来后内心更加渴望光明的指引与慰藉。

人都有沉醉的时刻。欲望驱使人坠入尘嚣,艺术则可以让人得到救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大庆——《禁锢与突破》(陶瓷雕塑)

高大庆的这一组陶瓷雕塑被布展在他的传统水墨作品下方,从形式上看特别不着调,初看以为,好像这是完全为了同一个作者而“屈就”成全的。其实不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大庆《禁锢与突破》

高大庆传统水墨的“正经”,在风格上确实与其这一组陶瓷雕塑大相径庭。竖立着的大小不一的瓷砖块,有着些许残破和裂痕,每块的中间都绘有青花的植物图样,似在隐喻性地表达着什么:年代性?撕裂感?不得而知。

我们倒是看见,艺术家运用青花的特殊语言,通过细腻的线条、单色彩却不失层次地巧妙构图,来表达对“禁锢”的反思与“突破”的呐喊。作品中,青花料在瓷器上形成独特纯粹的美感,在对比中凸显和谐,用以象征束缚与自由之间的某种张力与平衡。

艺术创作,走极端也许并非难事,难的恰恰是怎么能让脱缰的野马走上征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苗苗——《倾世之境》(服饰装置)

作为本次展览中唯一用服饰设计创作的装置作品,张苗苗彰显了她作为时尚设计师的张力和功力。“境”之能“倾世”,绝不是随意为之的杂糅,而是精心为之的创意组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苗苗《倾世之境》

《倾世之境》由主造型的时装和装饰感极强的金饰品组成。设计师巧妙地利用金色与黑色元素相结合的经典搭配,既展现了国风的奢华尊贵的气质,又不失现代艺术的韵味。

苗苗的所有服饰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剪裁。她首先将服装的线条与质感完美地呈现出来,再搭配相应元素的配饰,可谓是锦上添花。

在展陈方式上,服装以悬挂的方式,利用垂直的空间布局,搭配以金色背景突出主体,相得益彰。

可以说,苗苗的作品,是一次创意与技艺完美结合的大胆尝试。设计师通过对面料、色彩与剪裁的大胆创新,不仅展现了服饰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更将元素融入传统美学,让艺术之美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与升华。

苗苗,从设计走向艺术,你的路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力——《无题-2020-1》《无题-2020-2》(综合材料)

丁力是“同构”艺术空间的“老常客”,不少观众为他创作中斗胆的想象力与爆发力所惊叹,他总有一股冲劲,不断地在“破坏”与“重生”中给人带来希望。

本展中丁力的作品有两幅,色调一贯地统一:白+灰(黑)、木+绳、油彩+勾勒,综合为一,像是平面的画,又似贴墙的立体装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力《无题-202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力《无题-2020-2》

观丁力的作品,你会感觉,艺术家的创作好像完全凭借生命的本能与敏锐的直觉,既无预设,亦无“未知”,基于自然,出于本心,在偶然中见必然。他只是在造物主提供的原材料中改变其属性,根本不去硬性地“创造”作品。于是,那些粗糙质朴的、乃至日常废弃的物质,都成为其创作的“活水源头”,在同一空间里,这些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似乎形成一种割裂感,却又是那么地相辅相成。

需要一提的是,丁力作品中显现出极端色调的对比,是使其作品画面得以在光线的照射下产生丰富层次感的重要手段,而不代表艺术家本身具有极端倾向性。相反,表面粗犷的丁力,内心充满着柔润,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力和情感。这一点,我们近期在他于长白山脚下倾力打造的“丁力艺术量场”这一艺术重镇中再次得到了印证。

艺术是立体的,艺术家更是多面的。就像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岚芊——《过往》《起跑线》(组合装置)

作为艺术家同时又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岚芊的创作一贯地表达了对克莱因蓝的偏爱。无论是其在国外获奖的《远方》,还是为一些藏家收藏的大尺幅作品,总能找到克莱因蓝的影子。这一次,同样不例外。

组合装置《过往》和《起跑线》,不管是五彩缤纷、弯弯绕绕的管道,还是以白色织布作为“路面”延伸到空间顶端,其中的“小车”依然色彩斑斓,一同追述着我们的过往,不难看出,其中的主色调,依然是艺术家对克莱因蓝或者由此演化的“蓝”的喜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岚芊《过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岚芊《起跑线》

那些丰富色彩的管道,看似毫无秩序地缠绕在一起,实则是象征着我们复杂的过往。缠绕的管道构成了一个垂直的立体空间,极富层次。这方面,张岚芊很好地享用了她作为策展人的“特权”,尽可能使大型装置铺陈开来,往上升,往外拓,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

另一边,白色网状织布上排布着的小汽车模型,形态各异,有勇往直前的,也有停止不前的,有翻车的,也有弯道超车的,用童年时的玩乐手段来象征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状态,活龙活现,让人生发感触,也激发起好奇心,更多地引起思考:人生,何去何从?我们怎么成长?人生的起跑线什么才是竞争与公平?……

“好色”的张岚芊,始终有一颗童心。在我看来,这也正是她创作丰硕、永葆活力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子霆——《活盘》(瓷盘+动画)

作为一名动画艺术家和独立动画导演,黄子霆为这次展览带来的作品别具一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子霆《活盘》

这些在景德镇创作而成的系列盘子(不止现场展出的6个),上面绘着富有动感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艺术家从动画创作中演化而来的IP。乍一看,你会觉得只是一组陶瓷作品,但当盘子上的绘画组合在屏幕上呈现,则变成了一个人在向前奔跑的模样。盘子在转,画在动,可以感触又可互动的这组作品,视觉效果令人称奇。

黄子霆将动画思维融入到陶瓷设计中,用丰富的想象力使动静结合、瓷画一体,把立体空间的多维性融合到瓷盘的二维平面上,创意十足。

艺术不设限,天马行空历来是艺术家创作的“黑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天——《在跑步机上以光速奔跑的红尾巴乌龟和它镜中的影子》《罗丝.瑟拉薇在折断胳膊之前向无致敬》(组合装置)

黑天的作品似如其名。主色调:黑。主体场景:黑色的跑步机、铁锹、大色块的水墨背景、撕裂中的“無”字。如果说有什么亮色的话,那就是跑步机上暗金色的龟、映照的玻璃镜子和铁锹上拴着的一条红布。整个场景中,相比大尺度的“黑”,这亮色起到点缀作用却注定成不了主角,那金龟在跑步机上的样态也并不是朝向前方,而是回头张望,而红布条更是显得软弱随意。至于那镜子,似乎将这一切点明一个主题:回望与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天《在跑步机上以光速奔跑的红尾巴乌龟和它镜中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天《无题-2020-2罗丝.瑟拉薇在折断胳膊之前向无致敬》

是艺术家在留恋过往吗?龟兔赛跑的故事妇孺皆知,那种场景下,力量的悬殊并不妨碍龟的前行,相反,倒是成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隐喻。而在我看来,黑天艺术里的龟却并没有想要往前跑的意思,哪怕跑步机在往前转速。这种被动地被裹挟着往前的境遇,不正是现代人面临的困境吗?

红布金龟、跑步机、镜子……这看似怪诞的装置背后,是艺术家那灵感乍现的绚烂思维,绝不是“龟兔赛跑”这古老寓意的现代演绎。

比起从纯粹的“艺术家”来定义,我更愿意将黑天看成是一个诗人,一个喜欢用诗来表达情感、传播思想的“文学人”。读他的诗,听他朗诵诗,有时会听得起鸡皮疙瘩,有时又会被撩拨得激情澎湃,更有时,当他对着一扇门在诵读《心经》,你又会感同身受地一起走进禅的境地。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黑天那里,既无纯粹的“黑”,也无绝对的“亮”,有的是他的感受与思考,以及对当下生活“诗意式”的观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赓良——《观途》(雕塑)

到过“同构”艺术空间的人,大多对徐赓良画的猫了然于心,喵是他艺术中绝对的主角,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题材。但他的雕塑作品却是另一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赓良《观途》

这两件组合的粉红人头雕像,命名之《观途》,有艺术家特别的用意。作品的指向,显然来自于对人类宿命的困惑与迷茫。艺术家照着自己想像的形像再造了一个自己,并在脑袋上放上了象征着复杂情绪的杂乱荆棘与树枝。

思想的语言在泥土中流淌,情绪的波澜在树枝上缠绕,经过艺术家的调合,最终赋予泥土以吸附力,让枯枝具有生命力。对于该系列作品,徐赓良自己这样描述——

“我是我的二元对立,左右交替,阴阳互生,我存在于每个步伐里,但我又不是每个步伐,当我发现我是无底的黑暗深渊时,我又发现我全部由光组成。我在喜悦里舞蹈,也在悲伤里沉吟。我遇见了我,却发现原来你们就是无数个我。我不是我,但我们却都是我。我以为我在走着自己的路,其实我走的是大家的路。”

这一番“自白”,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黑天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娟——《一个包裹》(装置)

当网购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时下,包裹快递也就成了一种日常“风景”。大大小小、方方圓圆的形状各异,塑泡箱盒、胶纸薄膜的不同材质,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包裹世界。

娟子是一个从时装设计师走来的艺术家,她经常性的“快递”行为,就是每天都在亲历着打包、寄件的整个过程,于是,包裹就成了她创作的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娟《一个包裹》

与一般打包人不同的是,娟子是一个对内容和形式特别能融合驾驭的艺术家,她善于利用各种材质、通过她的巧手来创作成某种意象化的装置,于是,直接命名为“包裹”的作品就这样水到渠成出现在观众面前。

本次展出的与其说是两件作品,不如说是同一题材下的两种不同形态。一件是平面化的,另一件是立体式的。形态的不同既取决于所包裹的内容差异,又不为内容所限制,因为包裹内本来就是有特定IP的艺术品——艺术家徐赓良的“喵”,一为油画,一为雕塑,娟子用塑料薄膜将作品层层包裹,只有中间露出了被包裹物体的真面目:平面的或者立体的。

娟子巧妙地将神秘感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大家在熟悉的境遇下去猜测“陌生”:里面到底是什么?还可能有什么?难免不引发观众的联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细节

艺术源于生活。包裹的常态既然让大众都无法熟视无睹,自然引起艺术家的关注。归根结底,艺术家也是生活者,与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现实,让我们无法逃避。

那就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吧!纵然时代再有风浪,即使生活会有挤压,哪怕人性会有扭曲,我们依然保持一种定力,一种对艺术的执着,一种通过对艺术的多棱镜呈现而激发起的生活信念。就比如我们在奇屏科技的裸眼3D展示中看到的期望。

奇屏科技的“屏”实在是“奇”。它以其前沿的数字技术与前瞻的创新视野,为艺术作品的现代式呈现提供了无限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屏科技裸眼3D呈现

从作品视觉效果到展览手段,奇屏科技的裸眼3D屏,使那些原本静默地躺在画布上的二维艺术精灵,得以通过其前沿技术魔法,幻化出一场前所未有的蜕变,使你在现场,可对艺术作品触手可及,只想与之对话。

至此,当你进入艺术空间,沉浸在“艺”的世界里,你会被“数”激发起新的灵感和热情。这次展览,也就真正超越了通常的平面式展陈,让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维度之中。

更重要的是,你无需用上那些繁琐的工具辅助,直观便能穿越现实与虚拟的薄雾,直面那些灵动的艺术作品。可以想象,当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收藏一幅画作,或者做成版画以裸眼3D屏的形式呈现,以此仅作为装饰品,你感觉生活在一个立体的、多面的世界里,生活该是多么丰富多彩!未来将会有多少种可能性!

这不是虚拟,是真实,而且触手可及。展览收官在即,邀请你来一场“数”与“艺”的绝美邂逅,一同经历一场数字浪潮与艺术灵魂的深情对话。

艺术,在这里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框架,而是以数字化的姿态,重新定义了人们的感知边界;数字,不再是冰冷的代码堆砌,而是成为了传递情感、激发想象的桥梁。让我们与数字化浪潮下的艺术一起呼吸,共同感受那份跃动的生命力和无尽的未来。

· The end ·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图文均原创,照片归仓颉通文化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