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一个叫赵子健的研究员引起广泛关注。
1995年出生的赵子健,还不到30岁,就拥有四个博士学位、两段博士后经历、22项社会兼职,堪称“炸裂”。
说句实在话,这种事哪怕再出现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也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一个念台词的主持人,都可以包装成“首席情感导师”。一个头被电梯夹过的演员,都可以包装成“独立学者”“社会评论家”。
满篇的屎尿屁,都可以包装成“诗”。狗屁不通的“平安经”,也可以包装成正经著作。
赵子健只是把自己包装成一名“研究员”,有什么大不了的?博士学历再水,人家好歹是拿到手了。
情感导师的那个头衔怎么来的,谁认定的资质,又怎么能通过某音的官方认证,到今天都还是个问题。
这个研究员的来路,比情感导师正多了。
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个所谓的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到底是个什么路数?
进他们官网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一个官气十足的草台班子。
首先,他们的名字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其实并不是一个官方机构。
公开信息显示,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是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独立法人科研单位。
而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和执法监督局今年4月公布的资料显示,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是一家自治区本级民办非企业单位。
该院10月10日针对赵子健相关情况发布的说明中称,“我院为自收自支社会组织”。
这些信息说明,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是民办社会组织,没什么权威性。
其次,他们对科研人员的管理极为松散、随意,完全是“江湖套路”。
据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官网“本院简介”一栏中,有这么一段介绍:
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217人,其中首席专家11人,首席顾问4人、顾问2人,特聘研究员5人,研究员86人,副研究员63人,助理研究员49人。
好像是一个两百人的山寨封了十几个大将军,聚义厅上排排坐,官随便封,帽子随便发,图的就是一个热闹。
另外,水博士都成为专家登堂入室,可想而知他们那200多个科研人员是什么水准。
200多人中,可以说“不拘一格”、鱼龙混杂,退休领导干部、小学教师等各种身份都有。
个别人似乎觉得自己头衔不够响亮,居然把“内蒙古大学第七期文研班暨文艺评论高级研修班学员”也写上了。
对于赵子健的学历问题,该院工作人员回应称,“赵子健的学历是真实的,但含金量有待考查”。
含金量都还有待考查,就聘为研究员了,其他的所谓“科研人员”,是不是学历的含金量也有待考查?
难怪辽宁那个叫魏新河的随便编个身份,都能把那些学术活动的主办方骗得团团转。
所以还是那句话,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大家都只是装模作样卖力表演糊弄别人而已。
有意思的是,这个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虽然是个草台班子,却装点得像个事业单位。
光看他们的名字,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个正儿八经的官方机构。
就这么一个民办社会组织,居然下设4个专业委员会,5个研究机构,5个服务机构,4个基地,1个工作室。
不是这个中心,就是那个研究所,眼花缭乱的牌子一挂,仿佛建制就齐全了。
而且不止如此,他们班子还很健全,共设院长1名,常务副院长1名,副院长4名,特聘副院长1名,工会主席1名。
领导班子的下面,还设有一个秘书处负责日常运营,设有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1名。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们居然还发红头文件,完全模仿机关公文的范式,学得那叫一个有模有样。
标题是方正小标宋简体二号字,正文仿宋-gb2312三号字,发文字号、版记等元素都有。
总而言之,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是一个打着“科研”的幌子、却打扮得官气十足的草台班子。
说实话,现在这样的所谓“科研”机构一抓一大把,而且都不像是能搞得出什么正经学术成果的。
不过都是当个帽子批发商,会员、理事、顾问、研究员这些头衔到处发,花花轿子众人抬。
哪怕是再水的货色,弄几顶帽子一戴,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专家、大师登堂入室。
顶着那琳琅满目的头衔到处参加“学术活动”,今天论坛、明天讲座、后天研讨会,混得脸熟了就开始上课、写书。
既然只是个草台班子,他们这么费力巴拉地,搞得一副局里局气的样子,图什么?犯官瘾了?
装模作样,就是为了被误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