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筹备开国大典期间,周总理看到毛主席肖像后突然一愣,问道:“这是谁的主意?”毛主席的肖像有何不妥呢?周总理又看到了什么呢?多年后, 涉及该事件的森茂所坦言的:“毛主席肖像上的签名,是总理让我涂掉的”,一事又是怎么回事呢?
1949年“七一”以后,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总理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席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针对开国大典拟定了三个主要方案,它们分别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2、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
3、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开国大典前期筹备工作相当繁琐,这需要各个部门环环相扣,紧密配合。
随着开国大典的时间一天天接近,周总理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在天安门举行阅兵典礼仪式,并用毛笔签署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候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由朱德担任。
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听了周总理关于阅兵地点的情况介绍和分析后,他同意在天安门前进行阅兵仪式和开国大典。
早在天安门被确定为阅兵仪式的地点前,对天安门城楼以及广场的清理和修饰工作就已经开始进行了。
垃圾清理工作让政府部门最为头疼,这里残留的垃圾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接管人员来到天安门前时,看到的只有破败不堪、杂草丛生,闻到的只有臭气熏天。
多年积攒下来的垃圾不但影响了当地的交通,也污染了空气,损害了百姓们的身体健康。
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清理工作,人力是最重要的,所以相关部门也在第一时间发动群众,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加入到清理活动中,他们有的用锄头、有的用铁锹,如果实在没有工具就用手去搬石头除杂草。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能容纳近20万人的广场开辟出来了。天安门城楼油漆一新,朱红色的墙壁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光亮。
在筹备开国大典的日子里,关于天安门的装饰工作也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国旗都还没有正式定稿。
尤其是国旗的定夺,中央领导人迟迟没有给出最终的确定方案。
那天,毛主席特意让张治中来了一趟中南海,交谈中,张治中问毛主席:“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国旗的方案,你的意见是什么?”
毛主席思考了一番说:“关于国旗的设计方案,我基本都看了,我同意一颗大五角星加上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怎么样呢?”
听了毛主席的话,张治中脸色不是很好看,他思虑再三后说:“我反对用这种国旗图案,中间加上一条横杠,把红旗劈成两半,这样的寓意显然不太好,而且那一杠也无法代表河流……”
张治中的话并无道理,毛主席说:“你考虑的是对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眼下很多人都赞成这个方案,看来我还是要再找几个座谈一下……”
这边国旗还未定稿,那边关于天安门的装饰工作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那天,苏凡(开国大典天安门舞美设计负责人)找到他的日本朋友同时也是画家的小野泽亘:
“你先别管国旗的定稿问题了,你先去考虑一下以天安门城楼为中心的最佳设计方案,如果需要人手的话,最好带上森茂一起!”
森茂和小野泽亘都是日本人,当年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来到抗敌剧社工作并在这里结识了苏凡。
森茂曾经还挨过苏凡两次批评,第一次是他刚到张家口不久的时候,那天,他步履匆匆跑到舞台上找正在工作的小野,刚上了舞台,森茂就听到远处传来不悦的声音:“没事儿不要老往舞台上跑!”
第二次是他去王府井的时候,那天,森茂一边走一边吃着花生,归队不久后,森茂就被苏凡叫到了办公室,他严肃说道:“你为什么要一边走一边吃东西?这可不是解放军的行为啊!”
苏凡虽然对森茂很严苛,但是他跟小野泽亘从张家口就一直跟着苏凡工作,对于苏凡,他们始终是钦佩的。
苏凡将天安门城楼修饰工作交给了他们,他们二人也不负众望给出8个大灯笼的设计方案,庆幸的是,这个设计得到了周总理的认可。
天安门城楼的修饰工作由周总理亲自监工。
那天晚上,森茂刚刚躺下,苏凡就推门而入:“城楼上的工作出问题了,周总理对几个地方表示不满,你们赶紧去看看吧!”
其中一个“问题”就涉及到毛主席。
原来,毛主席像下是为人民服务和毛主席签名,周总理一看,瞬间愣住了,他口气严厉地问:“这是谁出的主意!”
见现场没有一个人吭声,周总理继续说:“我不管这是谁出的主意,你们马上给我涂掉!毛主席哪能这么不谦虚!自己称自己!”
听了周总理的话,森茂也不敢发表任何意见,他立刻着手修改。
由于这几个字是和肖像连在一起的,所以森茂只好把五个字的地方改成衣襟,又在上面补了一枚纽扣。
森茂对于这次的改动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一边改一边担心重新粉刷上的油漆在太阳的照射下会不会太显眼了?
几十年后,天安门开国大典的照片中凡是照出毛主席像的,都可以看到毛主席衣襟下面有一道颜色很深的边,不过,一般人并不知道这其中的故事,所以他们很难发现这个细节,甚至以为原本的画像就是这样的。
如果不是后来森茂向大众揭露了这件事情的真相,恐怕它将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
周总理在指示森茂改肖像的时候是没有经过毛主席的批准的,可以说他是擅自行动的,然而周总理这样的做法,也恰恰体现出他非常了解毛主席本人。
毛主席曾经指出: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为此,务必使同志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建国初期,刚进京的毛主席每天要处理大大小小的政务,但他仍然特地拍电报邀请身在南方的徐特立来北京。
徐老抵达中南海后,毛主席亲自专门准备了几样家乡菜为老师接风洗尘。
毛主席一贯节俭,所以餐桌上的菜肴也都是很普通的家常便饭,一盘炒湘笋、一碗炒青椒、一小盘炒辣椒。
席间,毛主席谦虚说道:“菜不多,请老师谅解……”
徐老闻言摇头笑笑:“人意好,水也是甜的。”
上席前,徐来对毛主席说:“您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要坐在上席的。”
毛主席听后赶紧说:“您是主席的教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坐在上席。”
毛主席的谦虚作风让徐老感慨万千。
毛主席的谦虚也同时影响着周总理。
周总理的故乡在淮安,家乡的百姓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经过淮安时,都想去看看敬爱的周总理的诞生地,想看看他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同时也想表达一下对周总理的仰慕之情。
这件事情被周总理知道后,他语重心长地对亲属们说:“你们要劝说前来参观的人,让他们到韶山去瞻仰毛主席的故居……”
在这之后,周总理又说:“把房子拆掉吧,拆掉可以盖工厂,也可以盖学校……”
由此可见,周总理对毛主席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当他看到毛主席肖像下是为人民服务和他自己的签名后,毫不犹豫让森茂进行了改动。
周总理这样的做法,也体现出他对党中央、毛主席的尊重和维护之情。
周总理是这样,毛主席更是如此。
在许多重大问题的处理时,除在书记处会议上集体商谈之外,毛主席在文电核批上都批‘请周酌处’,对周总理拟办送批的文件都批‘同意’或者‘原则同意’,要修改的地方往往很少。
除了在工作上,在生活上,毛主席也是很关心周总理的,根据吴群敢的回忆:
“记得毛主席曾来西花厅看望过周总理,那是周总理患急性盲肠炎需要立刻送到医院做切除手术的时候,这个手术并没有大危险,但是毛主席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到西花厅探望……”
周总理和毛主席的真诚、无私的合作,同舟共济,也让国家焕然一新,迈向新的征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