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古道

穿行在巷弄

抬头看

古村落的雕梁画栋

低头看

小桥流水的潺潺作响

这里是山下鲍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下鲍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村子依山就势、群山环抱,古道沿金溪两岸而建,村里的古民居建筑群大多已有200多年历史,院落、古巷祠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远离闹市,与世无争,可以说,山下鲍满足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美好想象。

但随着时代发展,古村里大部分房屋已经无人居住,许多门前小院已悄然爬上了青苔,年轻人也渐渐离开家乡,留在这儿的只剩下数十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村子里,越来越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今年,这个小山村逐渐在各大平台有了名气,来来往往的旅客,唤醒了山下鲍村的生机。

如今的山下鲍,有戏水的孩童、拍照的青年,一起喝茶赏景的朋友……在山下鲍的大家,仿佛都忘却了烦恼,被大自然的清风包围着,怡然自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仍住在山下鲍的涂子娇奶奶,向大家诉说了山下鲍村近半年的变化:“前两年村里已经没什么人了,我们平时的生活也就是望望金溪、看看电视、睡睡觉了,今年劳动节开始,就热闹起来了。国庆节也来了很多游客,车都停到隔壁的村子那边了,真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天,正值国庆假期,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入山下鲍,带着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寻觅着心中的诗与远方。而偶尔经过奶奶家的游客们,也会受到奶奶的热情招待。“我喜欢热闹,非常欢迎大家来我家‘蹭饭’。”说着这句话的奶奶,嘴里噙着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住在山下鲍的老人们

都与涂奶奶一般

怀着浓浓的淳朴与热情

温暖着

每一个到访的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口,涂舍儿爷爷的小摊成了山下鲍最生动的名片。

这位八旬老农的家恰在山下鲍的村门口,平时除了上山种田以外,他也会在家门口摆一些小摊,卖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今年国庆,他的梅干菜、青豆等农作物,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一年五千多元的农产品收入,对涂舍儿来说,不仅是物质上的收获,更是精神上的满足。他说:“现在在家门口就有人来买了,这是山下鲍给我们的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山下鲍,正展示着它独有的诗意与魅力:游客们从喧嚣的城市而来,带着对美的追求、对历史的敬畏、对自然的向往,穿梭古道间,拍照、品茶、赏景。在这里,时间仿佛都放慢了脚步。而“在山下”村咖、路边的村民小摊的出现,更是让这份诗意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游客们不再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而是愿意在这停留,感受这里的宁静与惬意。

山下鲍的变化

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也是乡村振兴的

生动实践

如今的山下鲍,已然焕然一新:已经建设好的研学基地即将投入使用;山上的一万六千亩的林地收益,以及梅干菜、番薯、茶叶等农产品的出售,也为村民们带来了不少利润。餐饮、民宿、旅拍……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入驻山下鲍,为山下鲍的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下鲍村党支部书记梁仙洪也对山下鲍的未来做了规划:“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筹集资金,增加金溪附近路灯的铺设,进行老房流转,进一步提升乡村环境,提高旅客的体验感,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