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计划每一两个月带大家读一篇柏拉图的短篇。原文都很短,大概一个小时就能通读全文。

当然,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愿意去读。

今天开始读《卡尔弥德篇》(Charmides) ,也就是《论明智》,当然也有人翻译为《论节制》。 大概会花四次时间把这本书读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发生在一个摔跤场,这提醒我们辩证法就是多种不同的观点在进行摔跤,人们每天都在经历理想与现实的摔跤。如何过一种明智或者节制的生活,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卡尔弥德是出名的美男子,估计是当时雅典第一帅哥,但苏格拉底却提醒他,真正的美不是外在美,而是内在的美,只有爱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慧与节制有很大的关系。

前几天有一个年轻的学生给我发了一封长长的邮件,说自己失恋了,非常痛苦,不想再活下去了。我很想安慰他,但又害怕自己同理心不够,爹味十足。也许时间能够安慰他的忧伤。人类所有的情感都需要节制,爱情同样需要节制。没有节制的爱不是毁灭自己,就是毁灭他人。

无论是浅薄的乐观主义,还是绝望的悲观主义,都需要被节制,这两种情感其实具有一定转化性,乐观受挫就会变得悲观。有一名军人在战争中被俘,关在集中营,后被解救出来。有人问他,哪种人在集中营最难以存活呢?他的回答是浅薄的乐观主义者,总是在说明天一定好起来。中秋就能被解救出来,结果没出来;又觉得元旦可能能出来,结果还没出来;然后乐观地认为春节一定会被释放,结果还是没有出来。这些人最后就陷入彻底的绝望,也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这名军人提到了斯多葛学派爱比荷泰德对他的鼓励,大家应该听我提过爱比荷泰德说的——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比荷泰德 像

爱比荷泰德提出了一种看似悖论性的哲学观点:首先是自己一定会胜利的信念,其次要学会面对残酷的现实。必胜的信念是不能输,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但这种胜利是心灵的自由与胜利。不要被恐惧击倒,也不要丧失尊严。因为人生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无论命运给你安排何种角色,都要保持作为人的尊严,尽好自己的本分。其次,我们必须学会面对残酷的现实,无论现实有多么残酷,这都是命运的安排。生活不是童话世界,每个人这一生都会遇到苦难、邪恶和死亡。遇人不淑、识人不善,甚至众叛亲离也许都是人生常态。

节制是古希腊四种美德之一: 勇敢、正义、节制、智慧。 有学者认为它类似于《论语》说的“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中的谦让。无论是古希腊的四种美德,还是中国传统的五种美德,其实都是一个整体,不能随便分离。

勇敢也需要节制,否则就是鲁莽;正义也需要节制,不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智慧同样需要节制,人类对知识的追求需要节制,无节制地追求知识会导致傲慢;人类的好奇心也需要节制,否则可能导致怀疑一切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雕塑) 吴为山

在《卡尔弥德篇》,苏格拉底和卡尔弥德与格里底亚,先后讨论了其中关于明智的定义。

卡尔弥德与格里底亚都与柏拉图有亲戚关系,卡尔弥德是柏拉图的亲舅舅,格里底亚则是卡尔弥德堂哥和监护人,那也就是柏拉图的堂舅。

格里底亚后来成为推翻雅典民主的三十僭主的头目,恶名昭彰。这篇短文其实也算是苏格拉底先知性的交代,他想提醒嗜权如命的年轻人格里底亚,对于权力的追求也需要节制,人不可能拥有绝对权力所需要的全能性知识,“知道”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不知道”。 卡尔弥德其实也是后来的三十僭主之一。三十僭主仅存续八个月就垮台,民主制又被恢复。

格里底亚被处死,苏格拉底也因此受到影响,被认为是他教出了这种罪大恶极的学生。苏格拉底后来被处死也可以说是受到了学生的牵连。想一想在有的时候当老师还是很可怕的,学生犯了啥事,老师也吃不了兜着走。难怪菩提祖师不让孙悟空告诉别人是他学生。

苏格拉底和这两个年轻人分别讨论了明智的七种定义,分别是1.沉静、2.谦逊、3.做自己的事、 4.做好的事情、5.认识自己、6.知识的知识,7.知道所知道的也知道所不知道的。

知道就意味着不知道,人不可能拥有全能性的知识 ,作为刑法老师,我其实对于本专业的知识都知之甚少,很多刑法专业的知识我都茫然无知,对于专业以外的知识更是如同白丁。

故事到了最后,苏格拉底估计没有说服这两个年轻的学生,他们依然想去追求全知性的知识,不愿意在追求知识方面保持节制,更不愿节制自己的野心和权力欲。

苏格拉底当然预见了自己学生的命运,但是一如他对自己的命运的预知,他无能为力,只能等待命运之书依次揭晓答案。

谢谢各位同学,我们开始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