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谓之术,教而育之谓之道!聊身边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教案必须手写,并且每节课教案不能低于5页,教案最后必须有不少于150字的教学反思;每位老师每周听课次数不能少于3节,听课过程要详细记录,听课记录上必须有建议、有评价、有反思,缺少一项不能被评为A类听课录;每天上午、下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签到、签退;每周至少和5名后进生谈心,谈心记录必须按规定格式填写;班主任每天必须蹲班一节以上……。

这样的规定在不少学校存在,并且这些学校的领导甚至以此为荣,认为这就是“精细化管理”!

曾去某重点中学听课,听了初一年级三节语文课,发现三名教师讲的是同一节课,相同的导入语言,相同的教学活动,相同的问题设计,结尾竟然还布置了相同的作业。事后了解得知,他们学校是集体备课,每节课都是集体的心血打造出来的,所以才会教学模式相同。学校领导兴致勃勃地介绍说,他们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果,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竟然是打造统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所谓的“统一”,不顾及教师的个人特色,不顾及教师的思想感受,更不会顾及每个班不同的学情。教学管理上的“整齐划一”真的值得骄傲吗?如此操作,我们的学校难道不成了生产统一规格产品的工厂?

教学管理“整齐划一”,是教师个人之不幸,更是教育的悲哀

一些学校要求老师们必须手写教案,并且规定书写张数,在电子化办公如此普及的当下,把网络上现成的教案修改之后,用于教学不可以吗?

一些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难道不能简写教案吗?让老师们手写教案,还一视同仁的规定书写格式和篇幅长短,看似“整齐划一”,实则是学校领导对老师们的极不信任。老师为了应付检查而抄写教案,这样的教案有什么意义?

规定听课次数,听课录如何写都有检查标准,老师们不是为了教研而听课,只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听课,这样的听课会有什么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教学管理“整齐划一”,就会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精致的管理体系,学校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殊不知,学校领导越多,一线教师越累。

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李希贵,带领十一所学校进行了组织变革,他的团队成员做过一个调研,当副校级干部超过合理数量的时候,每增加一名副校级干部,老师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就会减少3—5%。

学校领导越来越多,这是事实。学校领导越敬业,越想做出业绩,老师们就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应对他们交办的差事儿,结果是老师们越来越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管理者一边大喊着“教无定法”,要求老师们“因材施教”,一方面却不断把教学管理“格式化”,教育教学“模块化”,老师们变成了提线木偶,让“自主教学”成了一个笑话,这是教师个人之不幸,更是教育之悲哀。

别把学校变成“工厂”!

别把学校变成“工厂”!

学校有学校的属性,教育有教育的特点,教学管理“整齐划一”的唯一好处,就是管理者省事,但这离真正的教育已经十万八千里了!

我们的学校不是工厂,教育教学也不是生产规格统一的产品。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格,可以返厂重做。如果我们把学校当成工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合格,我们能怎样呢?当孩子犯错了,老师们能把他们抛弃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千人千面,老师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而学校领导要求学校管理“整齐划一”,看上去很好看,实际上就是限制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管理“整齐划一”,扼杀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主观能动性,哪里还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家愿意自己的孩子变成没有独立思想的产品吗?

学校管理的最大效果,是绝大多数老师都心情舒畅,工作愉快,行为自律,精神自由,而不是让老师们苦不堪言。不管学校采用什么管理方式,如果不把老师当人看待,让老师们内心痛苦,就是瞎折腾。别再为教学管理“整齐划一”而沾沾自喜了,也别再把学校变成“工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