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历史人物故事创作,文章部分情节有润色,人名均为化名。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请理性阅读,感性理解。
参考素材:1967年,中英在香港边界发生了惨烈冲突.......——搜狐网

导语:

“全线封闭,任何人不得靠近!”

1967年,中英双方在香港边界上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

但谁也没想到,一场几乎改变香港历史的事件,最终却以令人意外的方式收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01

1967年5月后,香港左派发起了“抗英暴动”,引起内地百姓的反英支持。

内地的红卫兵等群体也受到了这股潮流影响,纷纷表达对港英当局的抗议。

他们认为港英当局用“维持治安”为名,却用警察、防暴队、英军对左派工人和学生进行镇压。

北京的红卫兵更是在愤怒中烧了英国驻华代办处。

与此同时,在伦敦等地也发生了中国驻英外交人员与当地的反英冲突。

不久,中英双方在香港的沙头角地区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

沙头角是一个小镇,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备受关注。

这个镇位于香港与内地的边界,是中英分界线之一。

它与世界上的其他几个分裂地区有相似之处,例如朝鲜的三八线、越南的北纬17度线,还有德国的柏林墙。

沙头角中英街则是清朝光绪年间就定下的界限。

昔日朝廷在这条长约300米、宽5米的街道上竖立了一块石碑,将街道分成中英两个辖区。

东面是内地的范围,西面属于英国管辖,石碑旁边的水沟是分界线。

从内地一侧进入沙头角小镇,需要经过一座10米长、5米宽的水泥桥,到了桥头就是中英街口。

水沟那头是英方辖区,店铺林立,人来人往,而沟的这一边是中方的辖区,

只有沿着水沟的小路和一些背向英方的房屋。

大鹏湾就在沙头角南边,湾边驻扎着内地的一个连队,但英方常派军舰和巡逻艇在海上游弋。

根据双方的规定,凡是海水淹到的地方,都属于英方,只有渔船可以在大鹏湾活动。

沙头角属于当时的沙头角公社,这片小小的地方只包含七个自然村,位置偏僻,人口不到一千人。

这里的当局管理归惠阳地区的宝安县管辖,是县境内最小的一个公社。

然而,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分界线,中英两国的矛盾在此时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02

1967年夏天,中英关系紧张,香港的局势也变得更加复杂。

在宝安县,很多边境地区的居民不断组织集会,比如在罗湖、文锦渡等地。

他们对英军和英警挑衅,有时还越境进行小规模袭击。

据统计,这样的活动在两个月内就发生了数百次。

与此同时,香港左派群众对英军镇压的愤怒情绪日益高涨。

他们开始联合起来,试图把香港的暴动和内地的反英行动结合起来。

左派市民成群结队,前往防暴队驻地抗议,甚至有人越过边境线,把英军的动向报告给内地。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英警封闭了中英街入口处的一座高达30米的炮楼,用铁丝网围了起来。

不过,群众很快就拆开了封闭,继续前行。

英警见状,施放了催泪弹,并从炮楼出来,用警棍驱散人群。

“别让他们跑了!”一名英警大声命令道。

另一名英警则挥着警棍,朝着人群冲去:“把他们打回去!” 在这些冲突中,很多群众受伤,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

面对这种局势,英军开始在边境地区增兵。

他们带来了轻重机枪和大炮,并在中英街一侧修筑了防御工事。

英警也增加了100多名防暴队员,整个联乡会大楼内,驻扎的警力加起来超过200人。

他们都携带了大量的武器,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

与此同时,我国军队也在边境部署了力量。

广东省军区的守备部队调动了一个团,负责守卫沙头角镇。

他们在镇里的高建筑上堆起了沙包,架起了轻重机枪和高射机枪,并将武器发放给当地的民兵,准备随时越界作战。

驻扎在附近的野战部队也保持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增援。

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双方在边境地区都加强了防御,一场冲突似乎不可避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03

7月6日傍晚,沙头角一名孩子突发重病,家人决定立刻送他去香港的医院治病。

然而,通往香港的关口被英军封闭,无法通行,中方派代表请求英军放行。

“孩子病得很重,求你们行行好,让我们过去吧。”中方代表恳求道。

“不行!我们接到命令,不允许中国人通过!” 英军用蹩脚的中文回应。

“你们这样见死不救,太过分了!”中方代表气愤地质问。

英军冷漠地说:“这不是我们的事。”

这种态度激怒了现场的中国群众。

十多个年轻人决定动手拆除路障,打算强行通过。

然而,英军迅速发射催泪弹,试图驱散人群。

在混乱中,民兵张天生冲进一家店铺,拿出一桶柴油,将其浇在棉被上,准备点火烧毁英军的炮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