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女生因为把预制孕照晒在网上,竟然被网友们骂惨了,更准确地讲是受到了“死亡诅咒”。我们都知道,寻常的孕照属于典型的阶段性记录,而阶段性记录更多在于意义之美,而非是单纯的线条之美(主流看法)。
所以预制孕照一出,便遭到猛烈地批判和抨击。只是批判归批判、抨击归抨击,基本的尺度和底线还是要有的。像“要不要预制个遗照? ”这种充满挑衅的反问,可以说是已经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地步了。
说实话,在一个亚文化兴盛的网络时代里,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只要不是杀人放火,只要没有侵害到、影响到无辜的他(她)者,那么任何行为都应该被允许。更彻底地讲,法无禁止即可为。
可能受预制菜的影响,预制这个词本身也已经被污名化了,也就是说,但凡沾上预制这个定性词,不管是什么,都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回到预制孕照被咒骂的问题上,一方面缘于部分网友的极端,另一方面缘于集体的批判惯性。
总而言之,舆论层面上批判和抨击预制孕照,不只是单一性因果促成的。所以我们在看待预制孕照现象时,就要从因和果两个层面去拆解,而非只是简单地基于意义实践和线条审美进行单向归因、粗暴拆解。
要清楚,亚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用性,而与其相反的主(流)文化自然则强调有用性。这里说到的无用性和有用性,当然也是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亚文化和主(流)文化本身是个流动概念,甚至一年和一年都不太一样。
举个比较现实的例子。记得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基本上是社死宿命。可现在不同了,在是与非的争辩中,年轻人有了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出口(可能更多),也就是不结不生也有人理解了。
换句话说,一个人怎么活,一家人怎么选,不再只是过独木桥,也可以跳下沟渠,提着鞋,慢慢地趟着水踉跄到对岸。说到底,一个健康的社会,就应该是互不影响下的“我行我素”,而非是她们只是拍了一组预制孕照,你们却要咒人家死。
另外有不少人强调,这可能是摄影馆搞的需求性营销。这种可能性大不大,这里可以明确地说很大。因为在结生率低迷的时序里,摄影馆想要有增长就必要挖掘新需求。可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拍预制孕照的她们就该拍遗照。
虽然从女孩子们拍预制孕照的初心来看,是想把孕味和线条的最佳时刻定格在更青春的年龄里,可行为本身其实更摇滚一些。尤其作为一种现象来看,更体现出年轻一代女性对意义实践的突破,而这本身其实比预不预制更为值得拥抱。
就拿被吐槽的网络小说和国产短剧乃至短视频来讲,精英们吐槽“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可是老百姓就是乐此不疲。因为霸总爱上任何年龄的女人,对于老百姓都是新鲜事儿。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叙事,基本把民间的话题精髓“干得好,嫁(娶)得好”一网打尽了。
如此解释,并非认为价值没有高下之分,而是觉得在正确和不正确上、有用性和无用性上,我们没必要一刀切,更没必要非要如何,而是要把选择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交还给个体,让个体在选择中体味价值高下的不同之处,体验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不同感受。而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塑造出懂得审美、懂得尊重他(她)者的未来一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