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听三哥说”关注我吧~

10月12号财政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一系列未来会逐步落实的财政刺激政策。

根据部分第三方机构和专家测算,整套刺激政策释放的资金大概在2.7万亿。

政策虽然涉及到的方面较多,但总结起来主要就是3点。

加速化债,防止风险,加大杠杆。

1

第一,加速化债,置换债务。

过去两年中那句关于地方债务的“谁家的孩子谁抱”的话终究成了不具备现实意义的“过去式”,伸手帮一把则变为未来的既定事实。

中央财政有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这句话在会议上发出的是掷地有声,态度非常明确,未来中央财政是有继续增加杠杆的和承担压力的预期和态度。

包括以加杠杆的方式,为地方化解部分债务压力。

所以,接下来低息长债置换地方的高息短债会是下一步的具体动作,把地方的债务压力转移上去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无债一身轻嘛,以前债务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的确让地方在经济发展上做了一些成绩,但成本也是巨大的,现在债务尾大不掉拖住了地方发展经济的后腿,大量的现金流和收支被填进了债务的嘴里,甚至到了要灵活处理国有资产所谓的“砸什么东西卖什么铁”的地步。

没办法只能搭把手救一下,不然下面就很难办,所以过去的事就“暂时”先过去,当前先用上面加杠杆代从而减轻地方债务压力的方式,让地方先喘匀了这口气。

虽说还达不到无债一身轻的地步,但能让地方卸下一些债务的担子总归是好的。

想想挺有意思,当初“谁的孩子谁抱”这句话刚出来的时候,地方上也许还觉得脖子上一紧,结果一年多时间风向骤变,中央财政的大手还是伸了下来,接住了地方那个名叫“债务”的孩子。

过去这两三年,尤其在少了房地产为地方这个“债务”孩子继续以买地的方式供应奶粉钱之后,地方上就一直头疼不已。

毕竟一般孩子饿了只是哭闹,“债务”这孩子饿了可是要狠狠咬人的。

现在好了,房地产的奶粉钱上贡不起没关系,反正上面有人接手了,烦人的哭闹声大概率会降低一阵子,那些之前被“债务”咬出的伤口大概也会缓慢的逐渐愈合。

比如一些欠发的收入,一些推迟的补助,一些利息压力越来越大的债务,还有一些迟迟未开工的项目。

和普通个体还是有一些关系的,按照我们传统的刺激经济的方式,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最终主要的发力源头都在地方。

简单说就是在减轻地方债务负担后,让地方政府重新积极的充当市场的“最后购买者”,用增加财政开支的方式,以投资和购买的具体行为把更多的货币投放进入到市场中。

地方上花的钱多了,个体就有多一点机会跟着吹上一阵子“政策的春风”,口袋里的钱也就可能跟着多起来一些(量应该不大)。

用政策文件上的话说就是让地方:“促发展保民生”。

当然,如果能搭配上初次分配改革的话,效果肯定还会更上一层楼。

在居民端企业甚至地方上都已经接近杠杆极限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必须把杠杆加起来,用扩张性刺激性的财政政策,代替接近失效的货币政策,重新把钱撒下去。

所以,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个好政策。

但就是不知道是否有一些地方上有些许后悔的情绪。

早知道孩子有人抱,当初就该再上点杠杆,再冲一下GDP的业绩”。

2

第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一级资本。

这个政策主要是给金融系统抗风险和送弹药。

首先是抗风险,所谓的一级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基本代表了银行在面临损失时能够首先用来对冲损失的自有资金。

所以政策用意很明显,用增发国债从而直接注入资金的方式,加强商业银行面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主要还是前期风险积累的问题有点多,比如金融体系内的大量涉及房地产的贷款和投资,现在几乎都成了一把悬在银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上市银行里涉房贷款的占比大约为28%,达到50万亿;六大行居民按揭贷款的余额26万亿。

体量不是一般的大。

金融系统在楼市上行期时,“锦上添花”式的不断给房企投放大量的信贷资源,而这些巨量资金又被房企拿到土地市场上不断的制造地王。

冲高的地价带动房价,上涨的房价又带动地价,如果说楼市上行期间是房价和地价互相带动的正循环的话,那么金融系统的信贷资源就是这种循环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没有金融系统的票子,房企拿什么去土拍上一掷千金?没有银行系统的按揭贷款,居民用什么去接用高价的房子?

但涨上去的房价总要有人用真金白银兑现才能让房企拿地的投资落袋为安,所以最终承压的依然还在居民端。

可现在的问题是,居民端已经自主的进入到化债阶段,储蓄+提前还贷+拒绝举债买房成了大部分个体的共识。

22年商品房销售额13.3万亿、23年11.7万亿,2024年截止8月份5.9万亿,平稳下滑的商品房销售额就是最好的证明。

居民端拒绝买房,房企就只能面对债务堆积在自己手里的现实,于是高价拿下的土地从房企投资生财的利器变成了压死骆驼的稻草。

骆驼死了问题不大,可骆驼欠下的那些海量的来自银行的债务,就得把金融系统拉下水。

2023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上重点提出“尤其需要注意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这段话,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提前预警。

但显然预警并没有让市场出现扭转,房地产债务的问题还在恶化,没办法现在只能用真金白银的注资给银行筑起防火墙。

特别国债补充银行一级资本的作用就在这,再直白点说就是在必要的时候,为那些还能抢救的房企提供流动性支持,不要让债务的小伤口变成金融的大伤疤。

至于送弹药就更好理解,银行目前因为净息差收窄的原因,利润增速正在放缓,所以通过留存收益进行补充资本的能力在减弱,而在未来需要为经济稳增长提供信贷“火炮支援”的银行,必须要有一个足够的信贷投放资本。

特别国债的资金注入就是为了这个,而且在不考虑股权稀释的前提下,国债注入给银行的资金相当于0利率借钱,银行不需要承担显性的资金成本。

也就是说,特别国债的资金可以让银行具有更大且成本更低的信贷投放能力,从而对实体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融资支持。

总的来说还是一个良政,但潜在的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再大的信贷投放能力也需要有人配合。

经济系统内得有“人”站出来借钱才行。

过去几个月的社融数据告诉我们,社融低迷主要还不是银行放贷“抠门”,而是因为因为没人借钱。

或者是怕借了钱投资赔个底掉,或者是怕透支消费后工作不稳还不起,总之各种担心。

有担心对应的是没信心。

而借钱最需要的就是信心,是对投资收益的信心,是对收入上涨的信心,是对债务偿还的信心,是对宏观经济会越来越好的信心。

可信心恰恰是最需要时间才能慢慢拉起来的。

所以,是好政策,但落地的效果还得熬一段时间

3

除过以谈到的置换地方债务和补充银行一级资本之外,再有就是第三个值得谈一下的““中央财政有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了。

这句话在会议上的分量相当重,甚至可以说超过前两个。

可以这么说,这句话在这个场合的出现,相当于宣布以前中央财政对于加杠杆的保守态度会逐渐转变,更多的财政刺激和分配兜底的责任,中央财政都会发力支持。

财政赤字的提高,板上钉钉了。

至于提高赤字后的影响方向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初次与二次分配还有社会福利等等与个体密切相关的政策,会更有效的推进(起码当前释放的信息是这样)。

因为我们知道,分配和福利本质上都需要财政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渡,也就是把债务加在中央财政自己身上,把“利好”让给居民端。

简单说就是把个体劳动性收入提高的同时,把“略微”滞后的社会福利体系加速建设起来。

如果政策逐步落实下去,那么居民端的债务修复就会逐渐加速,而债务负担的减轻和兜底机制的加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居民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进入到消费循环中。

循环即流通,而更大的流通量则代表着会有更多的货币有可能进入到更多个体和或企业的口袋。

口袋鼓起来了,反过来会继续带动消费,你消费他收入于是内需升温,依托于整个内需的税收也会因此回补财政的压力。

个体收入提升,企业利润增加,政府税收上涨,这才是有效的财政刺激方式,同时也是中央财政加杠杆的长期目标和用意。

所以这个方向总结下依然是化债,但不同与前文提到的帮地方上化债,而是帮居民端化债,用财政加的杠杆,转移掉居民身上债务的同时增加和完善福利机制。

说穿了其实也是在还楼市的“债”。

之前居民用自己加杠杆的方式抬起了楼市过去十几年的上涨,而依托于楼市的房企、地F、银行这三家都分利分到手软。

个体债务成了楼市中这三大家的收益。

但奈何玩的太过,在居民端杠杆已经加无可加负债空间马上要消耗殆尽之前,三大家依然是突飞猛进加注投资,结果后续的投资成了未来压垮自己的债务。

接着就是众所周知的救市,但思路还是让居民端继续加杠杆,25%的首付降低到15%,甚至二套首付也来到了15%。

可无济于事,更低的首付代表更多的债务在未来几十年等着自己,居民端对债务的认知已经成了共识,拒债成了大部分个体的一致选择。

具体到统计数字上的表现就是,1-8月新房销售具体到数字上的5.9万亿,同比去年同期下降25%。

本来楼市拉胯了还能转头靠一下内需消费,但被楼市透支掉大部分负债空间的个体,虽说手里还有些钱,可储蓄又成了给自己未来唯一安全感的方式。

所以,个体除储存之外尽量只花必须花的钱,消费继续低迷。

2022年下半年到现在开过的那些促销费拉内需的重磅级会议,就是最好的关于个体负债见顶的侧面证明。

于是,当初用房地产掏空了居民端的负债空间,现在又得让中央财政让杠杆的方式逐渐修复居民的负债表。

正确的路子是明摆着的,只有修复了居民端的资产负债表,才能让消费由冷转热,楼市由降转稳(很慢)

由挖掘居民端楼市起飞,到居民负债见顶楼市衰落,再到现在准备加大力度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当初怎么搞出的问题现在还得回来亲手解决,转了一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最后,再说下第二个就是财政扩张驱动投资。

所谓投资驱动无非就是大基建和补贴生产。

基建这条路预期可能并不太好,以往的大基建回报率已经越来越低,更多的债务换来的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收益。

而且大基建的分利环节,大部分已经被根深蒂固的少数群体拿捏,用网上的话说就是部分“婆罗门”拿住了相当一部分的利益。

至于补贴生产,大概率是继续在优势产业上加大支持力度,靠美国和欧洲的需求吃掉产能,从而带动更多的就业群体。

当然这一切都有前提,外贸上的摩擦要继续想办法降低,其次就是欧洲和美国的货币政策最好都处于降息的状态下。

小结下就是用旺盛的产能,对冲贸易伙伴数量愈发增多的钞票。

综上,不管是财政加杠杆给居民修复负债表,还是为投资驱动增加货币子弹,总归财政的这种表态是好的。

有时候市场就是需要一个明确的表态,这是现代经济先天性的敏感和多疑所注定的。

信心,很重要。

4

接下来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还会有更细节的财政上的配套政策和施政方向会被公布,刺激经济的组合拳远还没打完。

希望能把民生、福利、收入,这三个拳头打的多一些狠一些,因为居民端实在是太疲太累了。

休养生息不是一句话,而是要物质上的实打实的回馈。

那些过去关系到个体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缺课,该补回来了。

就这样。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