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号将周更连载我的长篇科幻小说 《凛冬》。书中将会详细描述 可能采取的恐怖主义袭击手段以及应对方式方法,全面展示这种人人自危的未来,以及人类在面对这种倒行逆施中展现出的勇气与抗争精神,欢迎大家关注、阅读。

凛冬(5)

文 | 龙牙

乔志亮是在查哨的时候发现不对劲的。

地方消防救援和民航局大部队进场以后,军队的人就撤了下来,毕竟应对这种情况军队并不专业。冲锋陷阵摸爬滚打才是他们的强项,也就仗着身体好跑得快,能够最快到达现场实施救援,既然很可能没有幸存者他们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在暂时负责周边边界护卫的工作。

这个算是乔志亮的老本行了,干起来得心应手。

突击队是抽调的体力最好的那一批人,后续部队到达以后就解散归建,乔志亮还是回去当他的连长,“八三”更是不见踪影。自己的连队上来了八九十个人,暂时也没地方住,都是自己扎的单兵帐篷凑合着。他把连队帐篷都收拢在一个背风的小山坡下面稍微平一点的地方,面朝着事故现场,而岗哨则放了三个明哨在不同的三个制高点,沿着山脊线放出去两个游动哨,又在事故现场反面的山坡脚下石头滩里放了两个暗哨。这样明暗结合、预备充分,有什么情况可以带着连队的人赶过去支援,在自动周界防御系统搬上来之前也只能靠人力放哨了。

人力岗哨防御正面不会太宽,顶多也就两三公里的样子,还要动不动就去查哨,预防有些哨兵不小心睡着了。

人不如机器可靠,机器不如人灵活。

这一套算是步兵看家本事,哪怕是这个时代也绝不可能忘掉,乔志亮、指导员、副连长三个人分时段负责巡查岗哨,一人俩小时。一共七个哨兵,这样战士们在哨位上的时间不会太久不容易疲倦,另外也有足够的人力去应付别的事情。

到半夜的时候出事了。

有一个哨兵站流动哨,傻小子也不知道是迷糊了还是不懂,晃晃悠悠走在山脊线正梁上。乔志亮暗骂了一声,夜里行军也好、放哨也罢,千万不能站在山梁、山顶,这种叫做“透空”,远处的敌人一下子就能发现你。可可西里无人区里面几乎没什么人居住,从最近的双湖县县城到这里都得在荒原里跑十几个小时,其实内心里乔志亮明白,没必要搞什么“周界警戒”,压根儿不会有人来的,他搞得这么正经八百其实是有点儿锻炼连队的意思。

乔志亮走过去叫住了流动哨那个士兵,让战士自己去山坡下面,他站在山脊线上给战士看看效果。哨兵看自己被连长逮了个正着,蔫头耷脑的往山坡下面走。

在这个时候乔志亮发现那个“目标”的。

乔志亮有个神奇的本事,无论是多么复杂的背景、无论目标伪装色有多么巧妙,只要它动弹,自己一定能够看到,他管这个叫“猎人眼”。

在漆黑的夜幕下,天光反而会让人有很强的压抑感,整个大地一片黑沉沉,天空反而满天星斗,会让你有一种沉入黑暗的恐惧。乔志亮直挺挺的站在山脊线上,突然就看到了“它”。

泛黄的是地面、发黑的是植被,两者之间转瞬即逝的是那个东西。它从远离现场的地方过来的,嗖的一下悄无声息就越过了山脊线。

乔志亮事后回想,他从头到尾就没有认为那个东西是野生动物,这个地方不支持那么大的野生动物,虽然事故头一天的降水非常吓人,但是这种可怕的降雨毕竟极其稀少,绝大多数时候这里干旱得不像话,绝不可能支持这么大一个野生动物生存,不管它是啥。

一个环境里能够支持的体型最大的动物是有个上限的,食物、隐匿行踪需要的植被,限制了动物体型。很明显刚才一晃而过的东西绝不是这个地方能够长出来的体型。从进入这个环境开始,这些东西就潜移默化在乔志亮的心里想清楚了,一瞥之下潜意识里的警惕感就冒了出来。他立马蹲下来,轻轻地把身体藏在一丛马兰花的后面顺手把步枪从背后取下来,马兰花的叶子中间透过去看,整个荒原上又一次恢复了平静。

刚刚被他叫去山坡下面的战士瞬间不见了他的踪影,怯生生的小声喊,“连长?”

乔志亮头都不回应了一声,“别说话,蹲下。”

尽管搞不懂自己连长这是怎么了,那个战士还是乖乖蹲下。乔志亮从步枪的夜视瞄准具中间看过去,荒原上什么都没有,好像刚才是他眼花。

不,这不可能,一定是有什么东西过去了。

他切换了一个频段,紫外波段里星光的光照效果要好得多,整个荒原像白天一样清楚,挨个草丛、石堆看过去,果然被他看出了端倪。在一个石堆的旮旯里有个异常反光,乔志亮脑子一转,就是这个了,这个可能就是镜头反射的星光,在紫外波段看起来格外的显眼。他没敢开激光测距仪,怕被对方发现,用枪的机械瞄具做了一下“跳眼法”测距,大概在150米的样子。

理论上这个角度它看不到乔志亮的镜头反光,它位置比自己低,乔志亮放心大胆的在瞄具里面仔细看,那是一个看起来扁扁平平的东西,像一只蜘蛛一样张着6条腿,低趴在石头堆的后面一动不动。

看得出来这玩意儿是做了巧妙的伪装的,红外波段不一定看得出来,紫外波段也好容易才分辨出它的轮廓,这么搞的一定是军用的小玩意儿,民用品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伪装。乔志亮心里激动起来,有一种无意之间逮住条大鱼的兴奋感,他赶忙定了定神,在瞄具里死死地锁住目标,左手敲了敲绑在喉咙旁边的通话器。

“09,我01,发现敌侦查机器人,报前指,叫指导员。”

09是连队值班室,值班的排长答了收到,叫过来正在睡觉的指导员。

“02,大鱼,3号点位与6号点位之间,山脊线西北侧70米,看我位置。”

指导员没吭气,可能是在他的终端上看自己的位置,过了一会儿才答,“老乔,咋弄?”

“我看包抄,我和哨位封锁山脊线,你山脚带人绕过来,我先试试看直接击毁,失败了再围它?”

“行,我两组,一组在左二组在右摸过去,15分钟就位,你再试试击毁。”指导员老特战,门儿清。

“报了没?”

值班员3排长在频道里答,“报了。”

乔志亮想了想,又补充,“02,小心它自毁。”

“行,对表,15分钟到位给你信号。”指导员不再作声,频道恢复了寂静。

乔志亮是狙击手出身,这个距离打一个侦察机器人那么大绝无失手的可能,但是手里这把枪却是出门的时候随手抓的,现在一阵子后悔。枪好像是三排长自己的,值班的时候就靠在他旁边,自己顺手就给抓上了,并不是乔志亮自己的枪,他心里没谱。自从当连长以后他也不再负责狙击任务,自己的枪是一把短突击步枪,还不如三排长这个。问题是步枪的扳机相当的重,不像狙击步枪扳机敏感、果断,他也不知道三排长这个枪校准没有。

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吧。

他侧了侧身子,全身放松下来,浑身的肌肉慢慢平稳地恢复到狙击手该有的状态,整个身体沉下来贴合在地上,跟大地融为一体。。可可西里的夜真的不是盖的,这才8月份,夜里就已经开始冻人了,没带手套的手指冻得僵硬,乔志亮来回活动了几下,搭在了扳机上。

脖子上的通话器震动起来,敲两下接通,里面却不是值班员也不是指导员,是个沉稳的中年人声音:

“9201,我前指一号,你连报告发现敌侦察机器人?”

乔志亮吓了一跳,这事儿这都报到了前指司令员那儿了?赶忙看了看手表,还有11分钟。

“是,首长,我连准备采取封锁包抄的方式争取击毁俘获。”

“是遥控的还是人工智能?”一号问道。

“首长,频谱上有动静没?”乔志亮也说不准,他一边等着前指给答复,一边注意观察,那六条腿的东西一直静静地趴着,看不出来上面的天线布置。

一号可能跟指挥所负责频谱的参谋确认了一下,好一会儿才回复,“频谱无异常。”

“首长,我认为是人工智能的。”乔志亮吃了一惊,这东西厉害呀,悄没声息渗透进来,还会观察自己这边哨兵巡逻规律,知道趁着查哨的空挡溜过去,要不是自己眼睛尖还真的给它溜过去了。

“尽可能保持完整,注意别打烂了,也别给跑了。”首长的意思很明白,这东西技术含量不低,要是能弄回去多少有点儿用处。不过有自毁组件也是显然的,别炸着自己人就行了,至于自毁了还有什么用,那就是那群实验室工程师的事情了。

“是。”回答完乔志亮再一次活动食指,感觉手指柔润起来才搭到扳机上,步枪扳机是真的硬,他得把扳机预压到位确保指导员到位立刻就能击发。

他把准星套在那个反射着星光的镜头上,想了想,不对头,打这地方没用。沿着轮廓看过去,在这个侦察机器人的“腹部”隐隐约约有一块东西鼓起来,乔志亮又仔细看了看,确实是鼓着个包。

这应该就是电池包了,他决定打这个地方,打传感器没什么用,只要有一个摄像头还在这东西都能跑路,到时候就麻烦了。电池包打坏,至少它跑不起来。

耳机里传来指导员就位的信号。

乔志亮松了口气,他生怕这家伙跑了,刚好扳机预压到了击发点附近,扳机传来微妙的感觉,像是这个钢铁和工程塑料组成的机械在告诉他一切就绪,轻轻地、温柔地加了一点点力,果然,枪响了。

低沉的枪声撞击他的胸口,在开阔的旷野里并没有传出去多远,只见子弹在夜空里划出一条轨迹,准确的钻进了那个侦查机器人的电池包,一团明亮的火光顿时冒了出来,把附近的马兰花和石头都照得透亮。两辆电动全地形突击车打开车灯从黑暗里快速冲了出来,是指导员他们过来了。

乔志亮收了枪冲过去,指导员早已到了跟前,只见他手里赫然拎着一把消防斧,抡起来就劈下了侦查机器人的“头”。乔志亮愣了愣,你劈它头有个屁用啊?转眼又明白了过来,指导员这是指望着能拿下一部分完整的就算一块。他估计得不错,电池包突然被打坏,机器人立刻动弹不得,备用电源应该不足以支持它跑路,指导员又抡起斧头就砍在它“身体”上,碳纤维的外壳从破口处翻出好多纤维丝,这是打算劈开外壳把电路板抠出来。

可惜的是没等他劈开,电路板里面就冒出来一团烟。那个军用动力电池包并没有爆炸燃烧,可能是用的最新的固态电池,这应该是它自毁了。这样没办法,乔志亮跟指导员还有几个战士七手八脚的给那个机器人按住劈开,电路板已经烧毁了,有一个巴掌那么大的相控阵卫星天线,背后的操纵者应该已经看到了这一切。

顾不上那么多,乔志亮大概看了看这东西,所有芯片都打磨掉了一切标记,做工却相当的精细,充满了耐用军用品独有的那种质感,用料扎实、设计细致。指导员仔细检查了机器人的残骸,没有发现爆炸物的迹象,敲掉电池包就招呼战士们往车上搬。

正在这个时候,前指的车来了。

车开到面前,还没停稳就从上面跳下来一个中将。乔志亮不由得吃了一惊,指导员也愣在原地,就这点事把中将都给弄来了?中将也不搭理他们,径直走到机器人跟前看了看,又瞥了一眼地上的电池包,说道:“搬我车上。”

乔志亮这才想起敬礼,中将摆了摆手对他说,“你是连长?”

“是,首长!”

“刚才是你发现的这玩意儿?你击毁的?”

“是,是我。”

“你怎么发现的?”

乔志亮把刚才那套简单说了说,中将皱了皱眉头,抬头让乔志亮介绍地形。乔志亮把周围地形说了说,指了侦查机器人翻越山脊线的位置、自己的位置。中将努起嘴,抓起指导员的终端在上面仔细看现场地形,急迫的说道:“指导员,你带你的人,往这个方向去追击。”说着又扭头看了看地上的电池包,接着说:“30到50公里距离,寻找坠落物,气球、无人机,只要不像是地上长出来的都给我找回来!”

指导员答了个“是”,敬了个礼带着人就走,乔志亮也要跟过去,中将叫住了他,让他跟自己走。

乔志亮心惊胆战的上了车,这还是他第一次坐一个中将的车!中将看他挂着半边屁股在后座上曲着,笑了笑,“你也不怕颠?坐好了。”乔志亮只好往后靠了靠,也不敢吭声。中将也不管他窘迫,只管自己说,“小伙子,你融合情报学考了多少?”

乔志亮愣了,问自己考试成绩是啥意思?“哪……哪一次?”

“哦,最近。”

“去年年终考核,满分。”中将点了点头,不置可否,也不再说话。乔志亮的防区离前指不算远,尽管是晚上,突击车的智能底盘快速识别着路上的障碍物,灵巧的自动躲开,跑得也很快,后面的机器人残骸都没有太大的晃动。乔志亮正在纳闷中将问他这个干嘛,就已经到了前指大帐篷的门口。他跟着中将往里走,才发现里面早就忙成了一锅粥,这大半夜的灯火通明,军人、消防员、地方人员纵横交错,进门的时候乔志亮听到一个参谋正在打电话:

“喂,我要空情,对,空情数据你给我传过来,什么?没有?导航呢?导航数据也没有?”

乔志亮瞬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么一个电动的侦查机器人绝不可能是自己跑过来的,这几百公里的路电池续航不够。有可能的投放方式一定是空投,这也是中将让指导员带人立刻去找的缘故,这个参谋应该是在找地方空管要空情数据,但是这地方是无人区,不大可能有低空雷达覆盖。他听到那个参谋又给空军那边打电话,也不知道拿得到数据不,这地方可是祖国腹地的无人区,又不是边境也不是人口密集区,乔志亮估计够悬。

中将不管这一堆乱七八糟的,招呼乔志亮跟他走,指挥帐篷背后是个小通道,穿过去是个小号的会议室帐篷,厚厚的吸音毡和电磁屏蔽层让里面显得有点儿气闷。

“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随行的参谋刚刚退出去关好隔音屏蔽层,中将劈头就问。

“报告首长,特种大队特战二营二连连长,乔志亮。”

“乔志亮。”

“是,首长。”

中将来回踱了几步,又在一张椅子上坐下来,“我是这次前指总指挥,冯维周,你不认识我,我没在你们这个方向任职过。”乔志亮这才发现原来他穿的是一身陆军颜色的作战服,军衔却是空军的,怪不得自己听都没听说过这个人,想一想也对,这种事情肯定空军那边更熟悉。

现在灯光明亮,乔志亮不但发现了他军衔是空军的,还看出来冯维周司令员高原反应非常严重,嘴唇已经明显发紫发黑,还严重干裂,眼袋也肿了起来,一张脸都有点黯淡,很显然他正在跟严重高反硬顶着。嘴唇发紫是血氧浓度偏低的表现,看他动作却不像是手脚发软的样子,估计是空军飞行员出身,虽然年龄大了居然还能扛得住没倒下。

“不打紧,我们快撤了。”冯维周很显然看出乔志亮在观察自己,“小伙子眼神很毒嘛。”

“对不起首长……”乔志亮不知道咋说。

“没什么对不起的,这是好事,我要的就是这个。”

乔志亮不知道他说的“要的就是这个”是啥意思,只好不说话,冯维周接着说:“我们马上会撤,这里的事情交给本地驻军负责,不光是这个侦查机器人,这点空情,事情比你想的大。”说完了,静静的盯着乔志亮观察他的反应。

乔志亮脑子里全是雾水,什么叫“比你想的大”?

冯维周说:“不要猜,周界护卫这些,包括防空,明天就会交给本地驻军负责,也就是你们军区。但是你要跟我走,你有别的任务。”

乔志亮越来越觉得奇怪,看来这是要借调自己去执行什么任务,他多少有点儿忐忑,忍不住还是试探着开口问了:“那我需要回去交接职务吗?”

“不用,你的连队今晚别想睡觉了,你们指导员估计得忙活一整夜。借调手续前指给你办,其它的你都不用管,在拉萨安家了没?”

“没,首长。”他倒是想安家,这东奔西跑的没那个功夫。

“有困难跟李参谋说,就带你过来那个,你也别多想,明天到了地方自然会有简报的。今晚你就好好休息,后面有帐篷凑合凑合,去吧。”

尽管一肚子问号,乔志亮还是毫不犹豫的站起来敬礼转头就走,冯维周却叫住了他。

“志亮,你是特战营,不是特种侦察?”

“是,首长,特战二营,没在特侦。”

冯维周点了点头,还是努起了嘴,把发紫的嘴唇往左边扯了扯。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航空事故,你以后跟着我干特侦了。”

凛冬(6)

“一切人类科技不过是烧开水。”

乔志亮对自己的新身份还不熟悉,毕竟他本来是干基层军事工作的,这种严格意义上算是“化妆侦查”的事情虽然培训过,却还没有精炼纯熟,总感觉有一股力量要把自己的腰板儿给抻得笔直,只好暗暗地跟自己军人本能较劲。

于是李工这句话他一点反应都没顾上。

李工看他没有反应,以为他有别的什么想法,接着说:

“但是烧开水并不等于没有技术含量,这一点希望您能着重报道一下。”

“云崖计划是国家重点工程,各方面报道都很多,如果能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我会尽可能全面向大众介绍的,这些还得多跟李工您请教。”乔志亮现在的身份是个科普自媒体博主,这是冯维周的安排,账号甚至都是别人那里买过来的,这一行鱼龙混杂而且ID交易特别频繁,很难穿透到他真实的身份上去,倒也是个不错的安排。

“空物老师谦虚了,您的文章覆盖面很广,我也经常看。可控核聚变这个工程本质上还是怎么用核聚变来烧开水,这里面的技术难点很多很多,也就是所谓的‘永远的50年’。云崖计划能够走到今天也是走了不少弯路的,我参与进来的时间还短,不少老前辈最早甚至是从EAST那边过来的。”

“您是做哪一方面的?”乔志亮,或者说“空物”其实手里有他的资料,不过还是问了问。

“我是做反应堆内壁材料的,我老师就是EAST那边做材料,最终发现那是死路一条。”

“死路一条?”

“是的,我们做材料的可能算是最先绝望的吧,人工材料根本不可能支持任何一种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实现,包括磁约束、惯性约束。”

“为什么呢?”

“具体我不是特别清楚,我没参与过EAST那边的事情,总的来说大概就是上亿度的高温和强烈的伽马射线,什么材料都扛不住的,哪怕加上不少工程上的解决手段。”

乔志亮大概也知道一些关于可控核聚变的事情,当军官这一行跟大众心目中想象的差距相当大,想要当一个合格的军官,实际上需要对各行各业各种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否则是不可能干好的。关于“永远的50年”这个梗,他也大概知道怎么回事。

他决定这部分自己回去补课,先单刀直入搞清楚“云崖计划”的事情。

“那么云崖计划是怎么做的?”

李工愣了愣,大概是在组织语言,停了一会儿不说话,只是把乔志亮让进了一部电梯,等电梯门关上才说道:

“我们人类总是习惯了自己的尺度。”

电梯开始下降。

“人类的一切东西都是符合自己的尺度的,这个您理解吧?”

乔志亮其实有点儿不理解,什么叫“人类自己的尺度”。

“就是说,人类文明总是按照人身体的大小、寿命的长短,来设计自己的一切,这个是从生物界就带过来的本能。比如说我们的房子总是跟我们身体大小匹配,我们的社会结构总是适合人类100年以内的寿命。我们的各种工程也是这样的,总是试图以我们能够接受的尺度来利用宇宙的资源,包括地球上这一点点。”

这不是废话么?难道人造一个30米高的屋子住在里面?那不是浪费么?乔志亮不知道他说这个干什么,于是不发话等他说完。

“但是实际上宇宙的尺度要大得多,人类的尺度在这里面只是非常非常狭窄的一个区间。”

李工大概也看出了他的不解,于是用手比划起来,他把两个手掌放得很近比划了一个很短的距离:

“这是我们人类能够看见的光谱,叫做可见光。”

又把手臂彻底打开,仿佛要拥抱什么。

“实际上整个光谱宽得不像话,从长波,到高能射线,可见光只是里面一小段而已,人类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才会去利用它。”乔志亮当然很熟悉光谱的事情,毕竟他是个军官。

“温度也是一样,我们一直执着于所谓的‘室温超导’,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了0摄氏度到40摄氏度这个温度区间,如果搞出来了对我们来说很方便而已。实际上宇宙里温度区间从0K到上亿度都很常见,执着于室温是一切工程难题的根本,只因为我们是人类。”

那这一切跟云崖计划有什么关系呢?乔志亮想问,不过觉得有点儿不礼貌,还是等他说出来吧。

“云崖计划,算是个工程学杰作吧。”李工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些得意之色,像是个捡到宝的小孩子。

“云崖计划,甩开了人类尺度的局限,最重要的创新是来自于思路上的改变,我们不再执着于非要按照人类的尺度来做核聚变工程,类似的做法历史上也有过很多了,不过用在这方面还是第一次。”李工笑了笑,“简单,粗暴,却有效。”

电梯缓缓停了下来,一阵超重感传来,电梯门缓缓打开,李工抢先一步走出电梯间,向乔志亮做了一个“邀请”的姿势。

“欢迎来到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烧水壶。”

乔志亮满腹狐疑走出电梯,面前却是个普普通通的厂房,约摸四五十米宽,一百多米的进深而已,最中间有一个巨大无比的圆柱状机器,机器的上面是个大型吊车,不断有转运机器人在厂房里来回穿梭,把来自于其它几部货运电梯送下来的什么物资往吊车的吊钩上面送,吊车再把这些物资吊进圆柱状的机器里面。

这才多大?这怎么就是“最大的烧水壶”?

李工带着乔志亮往里走着,转运机器人灵巧的自动避开他们。

“空物老师听说过‘猎户座’计划吗?”

乔志亮当然听说过,“猎户座计划”是上个世纪美国人提出的一种疯狂的宇宙航行计划,简单来说就是用无数的核弹把一艘飞船“崩”上天去。通过在飞船后面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扔小型核弹并引爆,为飞船提供源源不断的脉冲动力,从而实现高比冲宇宙航行。不过这个计划因为过于疯狂最终根本没有实施过,想一想,在大气层里面引爆那么多核弹可不是什么好主意。

“我听过,通过连续引爆核弹来作为星际飞行的动力的一种想法,从来没实施过。”

“是的,上个世纪有不少这种疯狂的想法,还有一个‘核动力井盖’的笑话,说是美国一次地下核试验炸飞的一个窨井盖,是人类当时制造的飞行速度最快的东西。”李工带着乔志亮径直往那台圆柱状的机器走,一边说,“云崖计划的思路其实是差不多的。”

说着两人走到一台转运机器人旁边,低矮的机器人安装有八个“麦克纳姆轮”,能够在厂房里前后左右自由移动,顶部平车上面是一个一人多高开着不少窗户、方形的大箱子,顶部有一些粗大的金属挂钩,箱子门开着,李工一步就站了进去,乔志亮也跟着他站进去。

转运机器人开动起来,乔志亮透过窗户看到他们在向那个圆柱形机器靠近,整个箱子内部墙壁全部亮起了红光,白色的字体在窗户附近显示出来:禁止触摸、靠近。李工提醒他,“在完成转运之前不要触摸墙壁,更不要把任何身体部位伸出窗外。”

很快他们身处的箱子就到达了吊车的正下方,乔志亮听到头顶的挂钩发出吸合锁紧的声音,然后就感觉箱子腾空而起了,看窗外他们接近了圆柱状机器的顶部,那里面是空心的,是个直径十多米的大孔。

果然,吊车吊着他们的箱子直直的掉进了那个大孔,乔志亮感觉脚下一震,什么东西死死的抓住了箱子底。紧接着“孔”底部发出“呲呲”的排气声,乔志亮明白这是某种气闸在工作,这个大孔的底部看来是可以打开的,下面应该才是李工提到的“烧水壶”。

果然,孔底呲呲响了一会儿打开,“箱子”带着他俩往下一沉,四周一下黑暗下来。

尽管有过无数次跳伞的经历,乔志亮还是不由得心里一紧,倒不是因为这种轻微的失重感,而是孤独、渺小的人类,一下子被丢进一个巨大空间的那种失去一切熟悉感而带来的眩晕,他不由自主把目光收回来,把焦点落在箱子内壁上。

天呐!

这也太大了!

巨大而黝黑的空间里只能隐隐约约看见远处有几盏灯光,却照不亮多大的区域,于是显得这个不知道有多大的地下空间更是硕大无朋。从箱子的窗户中望出去根本看不到这个地下空间有多大,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抓住了乔志亮,他本能的想要抓住什么东西,却明明看到箱子内部墙壁上红色的警告色变回了原来的纯白。

这个箱子是他与外面巨大的虚空之间唯一的屏障。

李工却没注意到这些,他早就习惯了这种冲击,抬手在箱子墙壁上比划。那个墙壁很显然同时也是个银离子显示屏,上面不断冒出些数字和图像。箱子横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停了下来。乔志亮他们呆的这块区域看起来是“顶”部,头顶是一层银色的材料,而“下”面就是无尽的黑暗,仿佛是地域里的虚空。

乔志亮有一种强烈的想要逃离的冲动。

等李工忙活完,箱子彻底固定下来,乔志亮看刚刚他们穿过的那个“孔”,依旧有箱子源源不断的从孔里被运送过来,围绕在孔周围的一圈机械臂把它们又转运到黑暗里面去,这时候李工才转头跟他说:

“这就是我们的烧水壶了。”

“这是个人工挖的地下空间?”

“不不不,不是,这是我国境内能找到的最大最坚固的地下空间,原来是一座火山的岩浆池,火山停止活动以后保留了下来。四周都是非常坚固的玄武岩,地质结构也非常的稳定,横断山脉里面能找到这样一个地下洞穴不容易,地质方面的同事们做了很多工作的。金沙江就在我们头顶斜上方六七公里的地方,这个洞穴大致上像一个花生,两个大致圆形的空间之间是稍微细一些的连接,长7公里多,宽4公里,高5公里的样子。”

“这么大一个空间在地下能稳定存在?”

“当然不能,地心引力可不跟你开玩笑,中间还有不少柱状岩浆凝固的支撑结构,这么多年它才没有塌下来,几千万年青藏高原隆起无数次的地震,也还基本保持了完好。”李工说着,在另一面“墙壁”上再一次操作起来。

“接下来是最震撼的时刻,会有一点点眩晕感。”

很快乔志亮就体验到了他说的“眩晕感”,墙壁、底板都“消失”了,而洞里“亮”了起来。

AR效果是如此之好确实让他产生了强烈的眩晕感,墙壁、底板都瞬间变得“透明”,而地下洞穴的内壁整个呈现了出来,看起来真的好像是“照亮”了一样,一种“浮”在虚空中的恐惧狠狠抓住了乔志亮的心,果然人类的本能是无法克服的。

好在过了一会儿终于缓了过来,李工开口说道,“我最喜欢这个环节,能完整看到自己的作品,不过好多记者和自媒体的朋友来参观,站都站不住。”

乔志亮尴尬的笑了笑,抬头往四周看着,果然这是个花生状的巨型洞穴,从这里能够看到横七竖八的支撑结构,这些凝固的岩浆柱子在远处逐渐消失。洞壁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类似于他们刚才穿过的那种“孔”,孔周围也都是跟他们这个一样的机械臂,不过看得出来好多都已经停止了运作。

“那边就是反应室了。”李工顺着他目光看了看,又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他面前的一块墙壁继续说,“这个是操作界面,你可以选择移动箱子的‘位置’,这是前后左右,这是升降,咱们的AR界面能够在整个洞里自由移动。”

乔志亮试着滑了一下操作界面,箱子猛地向前一蹿,一阵恶心猛地涌上来,前庭错觉搞得他不由自主的难受。李工让他慢一点,乔志亮忍住恶心轻轻滑动操作界面,箱子的AR视角平稳往前运动着,逐渐靠近了那个“反应室”。反应室内部没有任何支撑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内壁上多了些“肋条”,李工指着那些“肋条”给他解释,这些都是用来取代岩浆柱支撑洞壁不坍塌的纳米材料加强筋,原来的玄武岩柱子都炸掉了,留下一个大致上呈球形的巨大空间。

“这里面有300亿立方米的空间,底部装了130亿立方米的水,大致上相当于按照金沙江平均流量都要灌一个月才能灌满。实际上这些水确实是金沙江的水,除砂、除杂质之类有些损耗,也不可能真的把全部金沙江水都灌进来,实际灌满花了一年的时间,你要是早一点来能看到洞里有十几股‘瀑布’,那就是注水孔,这些注水孔现在都封闭了。”

李工看他操作有些生涩,干脆自己滑了滑操作界面,于是箱子向着水面“飞”去,现在洞穴里看起来像是个大水库。

“这些就是‘云崖’计划的工质了。”

所谓的“烧开水”无非是把水当成工质的一种热机,之所以人类执着于烧开水,无非是因为水是人类能够找到的最便宜、最好用的工质而已,换一种生命形式的话其实也能“烧”液态甲烷、熔岩。只不过我们这个宇宙最广泛的液态物质就是水,比热容也还凑合,常温下是液体,所以水最好用。

“很快我们就要进行达临界作业,开始往里面扔氢弹。”

说着,李工滑动界面,箱子飞速上升到了反应室的顶部,那里有一个特殊的“圆孔”。随着“靠近”乔志亮看清楚了它的样子,这个孔看起来远比其它的孔要坚固,也要大许多,钛灰色的外表看起来就有一种坚固感。

“这是核燃料投放孔,是建成后唯一保留着不会封闭的孔,以后注入的燃料,说白了就是小型氢弹,都是通过它进入反应室内部的。”

乔志亮这时候突然明白了“云崖计划”的想法:直接用氢弹烧水!

果然是简单粗暴。

“我们会经过大概一年多的时间让这些水都达到600摄氏度左右的临界状态。”

乔志亮不由自主的在心里开始算需要多少TNT当量,不过很快就放弃了,大量的数量级计算不是那么好心算的,好在李工自己开始讲了。

“需要大概10亿吨TNT当量才能把这么多水都烧到水蒸气状态,液—气相变又需要差不多三倍这么多的当量,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李工有意顿了顿,准备给乔志亮一点小小的震撼。

“把这么多水蒸气加热到600摄氏度达临界,还需要35亿吨TNT当量。总共达到临界状态,需要在这个洞穴里投放接近70亿吨的TNT当量。”

70亿吨是70颗“沙皇核弹”的当量,换算成第一次投入实战的核武器“小男孩”则是35万枚。

“当然我们不可能一次投放太大的当量,而是从数十万吨到数百万吨不等,最大不超过800万吨,这个取决于洞壁材料的耐受极限,最终我们会在这个洞穴里制造130亿吨、30个大气压的临界态水蒸气。”

“整个反应室岩壁结构将会承受接近1000次核爆炸冲击,这些水以及以后的水蒸气可以承担一定的缓冲作用,不过岩壁材料还是要非常厉害的。”说到这里李工脸上不由自主浮现出一股得意的神色,整个人看着都轻了不少。

也该他得意。

这可是1000次核爆冲击!什么材料能抵抗高达1000次百万吨级核爆炸的冲击?

李工有点儿迫不及待的“升高”轿厢,箱子一下子来到了一个“孔”里面,乔志亮感觉到了晃动,原来这不是AR效果,而是真实的移动,他们又回到了自己进来的那个孔。AR效果消失了,轿厢内壁却没有亮起来,而是向外发光照亮了附近的洞壁。

有一小块洞壁材料横截面暴露在外面,乔志亮看到,从“烧水壶”内向外,第一层是接近一米厚的、泛着金属色的东西,接着是半米的水泥色的东西,最外层则又是一米多颜色更深接近黑色的某种材料,再外面就是玄武岩了。奇怪的是这几层之间其实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金属色的材料逐渐过渡到水泥色材料里面,水泥色的那一层到黑色一层也是如此,甚至黑色那一层也是逐渐过渡到玄武岩里面去的。

“这个材料就是我们团队在做的了。”说到自己的领域,李工看起来比刚才活跃了很多,有点眉飞色舞的意思。

“最外面这一层是直接面对核爆炸冲击的材料,我们叫‘类高分子纳米结构金属材料’,你试试看。”说着就递给乔志亮一根长长的铁钉,示意他从洞内壁那一侧往里面扎。

乔志亮听他这么说一些虚头巴脑的术语,满以为根本不可能扎进去,铆足了劲往那层金属材料里面就扎,谁知道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就深深地扎了进去,像是扎一块橡皮泥,吓得他赶紧要往外拔,又怕进一步破坏了洞壁,一时手足无措。

“这个这个……”

李工哈哈哈笑了起来,帮他彻底把钉子拔了出来,原来的位置留下一个深深的小孔。“你不要怕,你拿着这个。”乔志亮手里被他塞了一把橡胶锤,“你拿这个砸,使劲砸这个地方,你不要怕,随便砸。”

乔志亮抡起橡胶锤砸过去,可能是刚才“失手”扎了个小洞,有点放不开力气,橡胶锤砸上去就像砸到棉絮上一样吃不上劲。

“用力砸就是了,你砸不坏的。”

其实这样拧着身子不好发力,乔志亮心一横,混不能我一个来参观报道的,你让我又是扎又是砸,弄坏了算我的吧?干脆调整了一下姿势,抡圆了橡胶锤就往刚才自己扎出来小洞的地方砸了上去。手上的手柄传来一股结结实实的力道,根本不像刚才砸棉絮的感觉。

等橡胶锤跳开,乔志亮惊奇的发现,那个小孔消失了!

“这就是我们团队做的内壁材料了,一种纳米级尺寸的金属结构,有点儿像传统我们说的高分子材料,只不过里面都是纳米级粗细的稀土合金丝。好几米长、却只有几百个纳米粗的金属丝互相缠绕在一起,对钉子扎这种锐性冲击没什么防护力,但对锤击这种钝性冲击的防护力是很惊人的,而且钝性冲击能够自动修复锐性冲击导致的破损。它还能吸收热核聚变发射的大量高能粒子,并耐受一两千度的高温。你猜猜它寿命有多长,我们打算多长时间不管它?”

乔志亮心里估了估,说,“几十年?”

“80年,这个堆设计寿命就是80年,一旦封闭开始达临界,这整个空间的内壁是不需要维护的。施工的时候这些内壁材料都是成块安装,中间有缝的,随着前面几次核爆,这些缝自己就会‘焊接’或者说‘愈合’成一个整体,那时候整个洞穴的内壁就算成型完工,此后除了一些耐高温机器人会进来做一些难以预料的小型维护作业,这个洞穴基本就不会动了。”

“那这后面这些材料又是什么?”

“这就不是我们团队的成果了,是别的团队在做,具体细节我也不大懂。”李工说着示意乔志亮伸手去摸,乔志亮摸了一下那层水泥色的东西,感觉硬硬的。

“这一层是陶瓷保温层,是用来尽量减少热量散失损耗的。黑色这一层是基层,是高强度的纳米支撑材料,用来跟玄武岩一起承压的。黑色这层会渗透进玄武岩里面去,是加压填充的,最终跟整个山体凝固成了一体,补满了山体里面所有的缝隙,与那些刚才看到的‘肋条’一起支撑着洞穴不会坍塌。到了达临界状态以后内部压力会撑住洞顶不塌下来,这时候主要起封闭高压蒸汽的作用。”

“三层材料之间的固定是互相渗透的,这样能够保证牢固,主要是达临界的时候不可避免有1000来次的核爆炸冲击。达临界以后核爆炸的频次要低得多,一年也就三五百次的样子,主要是维持这130亿吨水蒸气的温度和压力了,实际供能发电的也是达临界之后投放的这些氢弹。”

“这前面不到1000次核爆炸不发电?”

“它们不发电,它们只是让整个堆达到临界状态,后续继续投放的氢弹的核聚变原子能转换成水蒸气里的热能,在常岛里通过热交换器交换出去发电,我们这就去看吧。”

说着李工操作着轿厢的AR系统,他们“脱离”了施工孔,飞速朝另一个方向“飞”去。这边的洞里面那些天然的玄武岩柱子支撑结构并没有炸掉,只是也包裹了一些防护材料,洞壁的材料看起来也不一样了。

“常规岛这边的材料借鉴了一些我们的成果,是别的团队在做,防护水平没有反应室那边高,不需要承受核爆炸冲击,只需要承受水蒸气压力和温度就行。核爆炸冲击波是经过计算机精确模拟的,反应室那边精确位置引爆的精确当量氢弹,冲击波在那边反射、抵消,不会跑太多到常规岛这边来。你看这个。”

李工指了指“脚下”,操作AR系统降到常规岛洞穴的底部,那里是数不清多少排的、本来十分巨大但是在这个洞穴里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些金属“板”。那些金属“板”在常规岛里简直到处都是,除了顶上没有,四周、底部、支撑的玄武岩柱上都有,只有靠近反应室那边的玄武岩柱子上没有。乔志亮猜测那是避免直接承受核爆炸冲击,所以那边不安装。

“这些都是热交换器阵列,大渡河、金沙江的水会通进这些热交换器里,把洞里130亿吨水蒸气的热量带出去。水蒸气温度压力都会下降,降到一定程度我们在反应室那边再引爆一个氢弹又把温度压力提升起来。这个阵列最大设计热交换通量是400亿兆焦每天,也就是一天能吃下去一枚1000万吨当量的氢弹产生的全部能量。”

“功率是多少?”

“功率?这个我没算过,这是总系统工程那边的事情,我大概给你算算。”说着在轿厢墙壁上调出来个计算器,简单摁了几下,“480万兆瓦”。

480万兆瓦!乔志亮有点儿瞠目结舌,目前全世界发电功率也不过比这个数字大一两倍吧?

李工看他目瞪口呆,解释道:“不不不,最开始没这么大,我们在第三级安装不了这么多的蒸汽轮机,最开始这个热交换器阵列的利用效率还不到3%,要随着后面大型蒸汽轮机逐渐安装到位才有望达到100%满功率输出。”

一种强烈的敬畏感不由自主的升上乔志亮的心头,一个反应堆,最大功率就是目前整个人类发电量的一小半!刚才那种“巨物恐惧感”又一次袭来,只不过这次更抽象一些,是对这个庞大数字的敬畏。

“到时候水不够用的,不一定够用,但我具体也不是很清楚,据总系统那边和地质那边的说法,应该是要把‘三江并流’区域的水都统一调配使用了,毕竟还要考虑其它的用水。几条江在21世纪早期的梯级电站开发也要停了发电功能,都不需要了,只管供水就行。”

“整个横断山脉就是一整个发电站了,到时候。”

“对,整个横断山脉南部,严格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核电站。”

“人类第一个核聚变电站。”

“如果不算光伏、光热电站这种利用太阳能的电站的话,”李工扶了扶眼镜,以一种无比严谨的口吻说道,“是的,这就是人类第一个投入商业使用的,从聚变反应到最终发电都是自己建造自行控制的核聚变电站。”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龙牙是一名曾在西藏戍边数十年的退伍军人,他热爱文学和写作,对时政问题、社会新闻有着独到的见解欢迎关注公众号“龙牙的一座山”、小号“黄科长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