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险案发生于1940年,当时的国内形势异常严峻,正处在全面开展抗日的关键阶段,八路军平均每天要与敌人进行将近四十余场战斗。
在艰苦卓绝的战场上,八路军一直面临非常辛酸的困境,就是武器稀缺。
一半以上的八路军战士没有枪,就算有枪的战士,子弹的配给数量也非常少。
这导致八路军打仗形成一个特点,为节约弹药,三轮射击过后就发起冲锋,很多八路军战士只能用大刀和长矛去跟装备精良的日军搏命,以期尽快取得胜利,与之对应的惨烈代价是我方牺牲人数大大增加,无数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倒在敌人的枪口下,非常让人痛惜。
军火的重要程度,和生命相当。
但就是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八路军还是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壮举:百团大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反动派、日寇、汪伪政权在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也意识到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八路军的军火从哪来的?
通过一番严密调查,发现从1937年起,撤到关内的东北军各级营地,军火库经常发生严重被盗现象。
经过数量清点,许多武器弹药跟登记存档相比,缺口巨大。
东北军军火频繁失窃的消息传出,当时的报纸争相报道此事,将其称为“民国最大军火库被盗案”,反动派扬言一定会将“军火大盗”缉拿归案,日寇更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除掉给八路军提供军火的人,汪伪政权同样投入大量人员调查此事。
最终查明,做下这宗惊世大案的军火大盗,竟然是一个军官太太。
来自反动派、日寇、汪伪政权三方面的敌人,或明或暗全部出动,直接包围军官太太的部队驻地,实施抓捕剿杀。
民国最大军火库被盗案就此告破,举世震惊。
但关注度如此之高的一个案件,后续发展却比较奇怪,两个关键信息并未进行披露:
1, 一个养尊处优的军官太太怎么会成为女军火大盗?
2, 案件告破时,她是死是活?
自从宣告案件被破后,似乎涉案主犯一下从人间蒸发,再也没有出现,导致和案件相关的情况,都只能含糊其辞,不了了之。
直到五十多年后,辽宁省委干休所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临死前的一番讲述,才让这宗民国最大军火库被盗案的始末得以解密。
构成这起险案的核心是:一本书,三个人。
在对敌抗战的残酷岁月里,有的人付出了汗水、泪水,有人付出了青春和幸福,有的人付出了热血,甚至付出生命,而这个女军火大盗,付出的是整个人生。
“民国最大军火库被盗案”发生前,八路军获得军火主要通过七种方式:
1,国民政府发放。按照国共合作协定,八路军属于在编正规序列,武器补给等都由国府发放,不过这种发放,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后来看八路军发展迅猛,国府就以各种借口拖延,乃至不再给一枪一弹。
2,缴获。通过和日伪军作战,获胜后的战场缴获。
3,收编。通过收编一些拥有军火的武装势力,获得人员和武器装备。
4,向民间购买。
5,向国、日、伪三方购买。
6,自有兵工厂生产。代表性的为黄崖洞兵工厂,但由于设备落后和缺乏生产原材料,生产的武器并不十分先进,维修占比较大;生产的弹药多是土手榴弹,复填弹药等。
7,苏联以及其他国外渠道援助。
对于发展越来越快的八路军,随着战况越来越激烈,这七种方式,要么不能稳定的可持续供应,要么供应的武器弹药不能满足所需,要么会让我方付出大量的人员牺牲,要么就得付出大量的钱财。
军火物资的补给困难,情况严峻,八路军的后勤保障部门全力以赴、殚精竭虑,但仍旧没有想到合适的办法,毛主席对此作出批示:另辟蹊径。
结合八路军当前的情况,我方需要的军火供给情况,理想化的应该满足三点:
一、稳定且持续性好
二、质优量大
第三点尤其关键,并且很不符合情理,那就是:不要有人员伤亡,要少花钱,最好不花钱。因为这个时候的八路军经济情况并不好,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部队的基本物资供给,靠的都是发动全军上下开展大生产运动,不像之前在苏区时,能够通过做钨矿生意从军阀手中获得大量银元。
这可把当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难住了。
武器弹药质优量大;稳定供应;少花钱,最好不花钱。
在这几个条件限定下,要尽快解决八路军面临的军火短缺问题,真是比登天还难。
以正常方式,肯定不可能办不到。
林伯渠就把目光转向我们的地下战线,查询大量地下交通员搜集来的情报,但还是无法可想,直到看到一个王姓地下交通员报告的一份情报,让这件看起来没有任何完成可能的任务,出现转机。
要完成一个任务,找到合适的人非常关键。
从几个限定条件不难看出,要解决八路军军火问题,明抢都不行,因为会造成伤亡,只能采用唯一的办法:暗中盗取。
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人,得具备两点基本要求:
1,忠诚可靠
2,能接触并掌控大量军火
当时国内拥有大量军火的军火库大部分集中在国府、日伪的控制下,对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没有合适的人能执行这个特殊的任务。
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份情报,引起林伯渠的注意。
这是一份九一八事变后,我方在东北发展地下工作者的情报,里面提到,一位叫高崇德的军官太太已成为我方同志,她当时的身份是:东北军116师647团团长吕正操的夫人。
之前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府、日伪的军火上,忽略了当时国内军火的另一重要来源:东北。
东北拥有当时亚洲最大的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
具备相当惊人的军火生产能力,可年产大炮150门,炮弹20余万发,步枪6万余支,机关枪1000挺以上,一个月即可装备一个整编师。下属的迫击炮厂,每月可制造迫击炮80门,炮弹4万发。
除此以外,东北军因为财力雄厚,还大肆购买国外军火,组建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空军和第一支装甲部队。
虽然这时的东北军已撤入关内,但因为本身底子厚,再加上国府的重视,军火储备是非常充足的。
高崇德的丈夫吕正操,是张学良最为信任的心腹,高崇德本人也在东北军中担任要职。
以高崇德的条件,她是最适合完成这个任务的人。
但,她忠诚可靠吗?
高崇德,女,辽宁黑山县人,1904年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性格从小就跟其他女孩不一样,不喜欢针织缝绣,而是喜欢像男孩一样嬉戏打闹。
平时爱读一些武侠小说,希望自己也能像小说里的英雄侠士那样,惩奸除恶,伸张正义,保家卫国。
高崇德成年后长得落落大方,家里也给她张罗婚事,想让她早日出嫁,但她看不上介绍来的那些人,因为她心仪的对象,应该是像书中那些英雄侠士一般的人物。
多次相亲不成,高崇德不堪其扰。
听说东北军第16独立旅驻扎在黑山,高崇德当即离家,赶过去想要从军。但第16独立旅是一线战斗部队,并不招收女兵,高崇德眼看从军不成,就和招募处的人争执。
异常的吵闹,引起第16独立旅中校参谋处长吕正操的注意,一番询问后,了解到高崇德参军的决心,就允许她入伍,和普通战士一样接受严格的训练。
想着等她挨不过训练的艰苦后自己放弃,没想到高崇德不仅没有因为高强度的训练放弃,反而在训练中,以格外突出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尤其是她的枪法,打得又稳又准。
高崇德的表现,引起吕正操的关注,两人交集增多,彼此了解愈深,相互钦佩欣赏,情投意合,于1928年正式结为夫妻。
成婚后的高崇德,并没有做全职军官太太,而是继续在军中参与训练和战斗,凭借出色的功绩,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也对东北军的军队体系完全熟悉和了解,其中也包括东北军军火库的各项相关信息。
三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怀着对于日寇侵略者的愤慨,高崇德积极参加到各种抗日救亡团体举行的活动,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抵抗侵略。
高崇德的爱国表现,被我方潜伏在抗日救亡团体里的一个王姓地下交通员注意到,从她异于别的军官太太的行为,意识到她是可以争取的对象,于是主动进行接洽,和高崇德探讨抗日救亡的相关事宜。
王同志把我党的一些主张、思想融合到这些探讨中,高崇德对此没有抵触和反对,而是十分认可,还主动向王同志请教。
两人相谈甚欢,王同志还将一本名为《陶洛斯上前线》的苏联小说送给高崇德。
王同志探讨时所说的话,以及这本小说,都深深触动了高崇德的内心,接下来她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了解社会主义,形成坚定的精神信仰,经过一段时间后,被争取过来,成为我方同志。
从王同志报告的这些情报来看,高崇德忠诚可靠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因为军火任务事关重大,执行难度大,于是先安排两个其它任务给她以作测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