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近期出现了一个奇景——一处河道水面上密密麻麻漂浮着大量被当地人称为“猪麻锯”的小鱼。这一场景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网友纷纷感慨:“这可是极品鱼啊!”“猪麻锯”看似陌生,但它其实就是刀鳅,一种南方河道常见的淡水鱼类。虽然这种鱼在广东并不罕见,但如此大规模的聚集却十分少见,甚至有点泛滥成灾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猪麻锯”是什么鱼?

对于不熟悉广东方言的北方网友来说,“猪麻锯”这个名字显得既奇特又难懂。在两广地区的方言中,“猪麻锯”也叫“猪姆锯”,或者叫镰刀鱼、刀枪鱼。它因背鳍上一排坚硬如锯的尖刺而得名,这些尖刺如同小锯齿一般,稍有不慎就会被刺伤。在北方地区,这种鱼通常被称为刀鳅。它不仅在广东地区广泛分布,在福建、江西、广西等地的河道中也时有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道“猪麻锯”泛滥引发热议

近日,一位来自广东河源的网友@万绿湖老潘,在河源的一处河道中发现了大规模的“猪麻锯”聚集。视频显示,水面上漂浮着密密麻麻的刀鳅,数目之多让人惊叹不已,仿佛是大规模的“鱼群婚礼”。这场景吸引了众多网友围观评论。江西一位网友兴奋地说道:“这可是极品鱼啊!快告诉我在哪里,我肯定下去捞个痛快,回家炖一锅鲜美的鱼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也有网友对这种鱼印象深刻却不那么乐观。一位广东网友表示:“小时候在河里钓过几次这种鱼,背部的刺特别锋利,手都被割破过,虽然好吃,但确实难抓。”不少人回忆起童年时抓刀鳅的经历,充满了怀旧情感,尤其是在以前刀鳅并不普遍的年代,这种鱼的出现总是让孩子们又惊又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刀鳅如今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价格也随之上涨,市场上有的地方甚至卖到80元一斤,但这种鱼背上的刺让很多人处理起来头疼。70后、80后一代人对刀鳅有着深刻的回忆,早年由于处理难度较大,刀鳅往往被用来喂家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鱼的营养价值,只把它当作一种“难料理的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河道会出现“猪麻锯”泛滥?

虽然网友们对这次刀鳅的泛滥表达了兴奋之情,但也有人对这一现象的生态原因表示担忧。刀鳅喜欢藏匿在水草密布或石缝中,通常不会大规模出现在水面。这次如此大规模地集体出现在河道表层,可能意味着河道生态系统出现了某些问题。有人推测,可能是水体缺氧导致鱼群不得不浮上水面,寻求更多氧气;也有人猜测这可能是由于人工养殖导致鱼类习性改变,刀鳅习惯了投喂,因此才会大量聚集在水面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广东网友在评论中提到:“虽然‘猪麻锯’的确好吃,但这种规模的聚集可能意味着河道生态出了问题,还是要小心别破坏了平衡。”这位网友的话提醒人们,尽管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丰富的资源,但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猪麻锯”的美味与营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饮食质量的关注和对食材的多样性追求,刀鳅逐渐成为一道深受欢迎的佳肴。刀鳅肉质鲜美、细嫩,富含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营养价值十分丰富。无论是煮汤、清蒸还是红烧,刀鳅的鲜嫩肉质都能为菜肴增色不少。尤其在广东、福建一带,刀鳅汤是许多人餐桌上的常见佳品。其细腻的口感和清爽的味道,常被人们用作秋冬进补的理想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刀鳅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中医药典中,刀鳅被认为具有补肾强腰、通气活血的功效,对于某些虚弱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因此,随着人们对其营养价值的认知提升,刀鳅从昔日不被重视的“刺鱼”变成了如今备受推崇的餐桌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