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曾经交通不便的老山村,岁月如同一幅宁静而质朴的画卷,缓缓铺展。在这幅画卷中,有一把打杵子,它虽朴实无华,却如同一位忠实的伙伴,陪伴着农人们走过无数个辛勤劳作的日子,成为山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山村,被连绵的山脉环抱,羊肠小道蜿蜒曲折,如同大地的脉络,连接着一户户人家。那时的交通运输,全靠一双踏实的脚板和那结实的背篓、背架子。背篓、背架子是山村生活的重要工具,而打杵子,则是背篓、背架子的忠实伙伴。

打杵子是在使用背篓或背架子背负重物时的一种歇气(休息一会儿)工具,它通常由坚硬的木材制成T字形,而T字形乃树木天生而致,只需砍回家稍作加工,便可派上用场。T 字形的构造简洁而实用,横杠宽厚结实,能稳稳地托住背篓;竖杠笔直坚韧,可轻松插入土地。对于山村的农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生活的支撑,是疲惫时的依靠。

当第一缕春风轻柔地拂过山村,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农人们背着背篓,里面装着种子、农具,走向那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打杵子斜靠在屋门旁,仿佛在等待着主人的召唤。在田间,农人们辛勤地劳作着,弯腰播种,汗水滴落在泥土里。累了,便寻一处平坦之地,将打杵子插入土地,背篓稳稳地靠在上面,农人们得以稍作休息,喘口气,喝口水,然后又投入到忙碌的劳作中。春冬两季,背粪也是农人的一项繁重工作。那散发着刺鼻气味的肥料,被一筐筐地装进背篓,压在农人的背上。在崎岖的山路上,每走一段路,农人都需要停下来,依靠打杵子休息片刻。打杵子仿佛能感受到农人的辛苦,稳稳地支撑着背篓,让农人有时间喘口气,为接下来的路程积攒力量。打杵子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给予农人们片刻的宁静和力量。

盛夏,骄阳似火,大地被烤得滚烫。庄稼在烈日和雨水的交替滋润下茁壮成长。农人们背着背篓,穿梭在田间地头,扯草、挖洋芋。背篓里装满了白白胖胖的洋芋,沉重的负担压在他们的背上。但有了打杵子,他们便能在疲惫时找到依靠。在山间的树荫下,打杵子支撑起背篓,农人们坐在一旁,享受着短暂的清凉,谈论着庄稼的长势和生活的琐事。那场景,充满了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山村被金黄的色彩所覆盖,金黄的苞谷,硕果累累。农人们背着背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将一筐筐的粮食背回家。背篓里的收获堆得高高的,仿佛一座小山。打杵子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依然稳稳地支撑着背篓。农人们背着沉重的背篓,走一段路就需要停下来,用打杵子休息一下。在那崎岖的山路上,打杵子见证了农人们的辛勤付出和丰收的喜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冬,山村被白雪覆盖,一片宁静。农人们也暂时放下了田间的劳作,开始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打杵子被放在角落里,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山村的四季更替,承载着乡村人家的希望和梦想。

90年代以前,生活物资大多是靠肩挑背驼运进大山的。爷爷曾提起,老家背后有一条出马路,多年前,成天都有骡队和挑夫穿梭在这条路上,从房县背回了肥料、食盐、粮油等生活物资,很是热闹。背上背着沉重的货物,打杵子夹在咯吱窝里,走累了,将打杵子支在地上,背篓放在打杵子上,能够得到片刻的歇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年代初,老高山通了公路。大车小车开进了大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需要走那条出马路,靠肩挑背驼运生活物资。但是,那把打杵子并没有从山村消失,农人们背粪、收洋芋、收苞谷的时候,仍然还能见到它的身影。它代表着农人们的勤劳、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身影,看到了那些在风雨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把打杵子,它是山村岁月的坚实依靠,是农人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见证了山村的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在它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山村的坚韧和朴实,看到了农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