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正在申请深交所创业板IPO的温州聚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聚星科技")突然以主动撤回申请的方式终止了其上市进程,而此时,其对深交所的首轮审核问询回复都未能完成。
九个月零一天后的2023年7月9日,聚星科技与安信证券签署了北交所上市辅导协议,7月10日向浙江证监局报送了辅导备案申请,12月5日通过了辅导验收,由此正式拉开了新一轮的资本市场征程。
于2023年12月14日,聚星科技正式向北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并获得了受理,期间历经了交易所的两轮前期问询后,8个月零2天后的2024年8月16日,聚星科技便获得了上市委给出了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审议结果。
而在过会42天后的2024年9月27日,聚星科技又顺利获准了提交注册,审核速度明显加快了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闯关创业板对比来看,此次冲击北交所,聚星科技不但调整了募投项目,也大幅缩减了募资规模,而其在上会前更是紧急缩减了五成的补流规模。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电接触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据聚星科技向北交所递交的申报材料显示,其此次上市计划通过发行不超过38,830,000股用以募集2.43亿资金投向"生产线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研发中心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三大项目。
而在两年前,聚星科技计划在创业板发行不超过3,600.00万股以募集3.23亿资金,两者相较,本次IPO募投规模相当于缩水了24.77%。
不得不说的是,聚星科技之所以缩减融资规模并且选择了门槛较低的北交所作为上市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2022年业绩大幅下滑,而当年扣非净利润暴跌了41.12%仅为3359.29万元更是难以触及到彼时创业板5000万元的上市门槛。
不过,聚星科技在创业板铩羽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23年,扣非净利润却突然暴涨了118.23%突破7000万元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令其此番闯关北交所上市成功的几率倍增。
另外,从两轮审核问询来看,监管层对聚星科技此次北交所上市的主要质疑集中在业绩波动的合理性以及毛利率波动较大且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这两大问题上。
事实上,自2022年10月聚星科技主动终止创业板IPO后,毛利率变动趋势就不寻常,与同行业可比公司截然相反。
而聚星科技在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的当年,营收扣非净利润大幅下滑,主要还是由于主营业务毛利率由2021年的22.29%下滑至2022年的20.73%。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聚星科技营收仅4.92亿元,同比下滑了17.46%,当期扣非净利润仅3359.29万元,更是同比下滑了41.12%。
不过在2023年,聚星科技却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局面,营收扣非净利分别暴增了22.54%和118.23%。
2022年业绩大幅下滑后2023年又迅猛增长,这种情况难免引人质疑,在首轮问询中,监管层也质问其"是否存在跨期调节业绩的情形"。
而助推聚星科技IPO后期审核提速的是,其预计了2024年1-9月营业收入约为6.6亿元至7.3亿元,同比增幅57.36%至74.05%;扣非净利润约为7,400.00万元至8,200.00万元,同比增幅约为41.20%至56.46%。
虽然聚星科技业绩重回增长轨道并保持了持续增长,但不可回避的是,从最能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毛利率来看,其高毛利率是否可持续,引发了外界对其是否具有显著持续盈利能力的质疑。
业绩坐过山车 去年净利突然暴增
毛利率大幅波动合理性两遭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闯关北交所上市前的新三板挂牌中,聚星科技在监管层的追问下,就透露了前次创业板IPO铩羽之谜。
"由于2022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反复及疫情防控政策的延续、下游房地产调控,影响了公司下游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了公司的产品销量。同时,由于公司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式,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银及银合金、铜及铜合金。2022年以来银及银合金的价格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公司产品单价下降较多,导致公司业绩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公司机器设备增加导致的折旧费用增加、为筹备创业板上市聘请中介机构而导致的中介服务费上升等情况均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在回复监管层关于创业板IPO撤回问题时,聚星科技做出了上述表述。
聚星科技还进一步披露,公司股东、管理层基于当下国内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创业板审核环境与市场动态情况,同时结合公司自身的经营发展情况与长远战略规划的考虑,决定适时调整上市计划,撤回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
而聚星科技首次IPO的撤回,也算是得当。
毕竟在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的当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尤其是扣非净利润更是跌至3000万出头。
按照2022年时的业绩基本面,聚星科技想要继续申报创业板上市,按照5000万元的净利润最低标准也是难以企及。
在彼时的新三板挂牌审核问询函中,全国股转公司就要求结合报告期后的业绩情况说明经营业绩下滑的趋势是否持续,是否仍存在对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
幸运的是,在经历了2022年业绩大幅下滑后,在2023年也就是正式挂牌新三板的当年,聚星科技营收净利润出现了大幅回暖,尤其是扣非净利润更是出现了暴涨。
数据显示,2023年,聚星科技当期实现营收6.03亿元,创下了其2019年以来的新高,扣非净利润也创造了2019年来首次突破7000万元的近年最高规模,达到了7330.83万元暴涨了118.23%。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至2023年这三年间其营收复合增长率仅为0.57%,不过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却达到了13.35%,显著高于营收复合增长率。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聚星科技营收规模分别为5.96亿元、4.92亿元、6.03亿元、4.36亿元远低于同行可比企业均值的16.07亿元、13.84亿元、17.85亿元、9.46亿元,但最近两年扣非净利却增幅显著,令人奇怪的是,聚星科技为何营收规模较小但扣非净利润增幅却如此之高。
在二轮问询中,北交所对此产生了质疑,要求说明在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客户较为分散的情况下,收入规模小于可比公司、但毛利率、净利润较高的商业合理性。
聚星科技对此解释为,报告期内电触头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34%、66.85%、66.63%和68.16%,虽然其单位价值相对较低,但毛利率较高,导致在实现相对较低收入的同时,毛利率及净利润较高。
2023年业绩的大幅回暖,或许会令聚星科技略感遗憾,毕竟是难以重返创业板申报,但足以让其满足了北交所上市的财务数据要求。
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聚星科技业绩增长的势头还在持续,当期实现营收4.36亿元,同比增长了65.35%,实现扣非净利润4827.98万元,同比也是增长了40.45%。
不得不说的是,在业绩高速增长的背后,聚星科技面临的风险明显也在放大,报告期内业绩波动起伏,犹如坐过山车,其业绩稳定性明显不足。
在首轮问询中,北交所就要求分析业绩波动的原因及合理性,分析论证公司业务的成长性,是否存在市场开拓失败、业绩增长乏力的风险。
到了二轮问询中,北交所进一步要求说明期后业绩是否存在下滑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聚星科技获准了提交注册,但监管层更为关注的是期后业绩的成长性和持续性,尤其是业绩预测信息披露的审慎度,毕竟在IPO审核实际中,拟IPO企业提供了业绩预测上市后又出现变脸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
此外,在聚星科技IPO的两轮问询中,有关其毛利率波动较大的问题,也成为了监管层对其重要的关注点。
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聚星科技毛利率远高于同行平均水平。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聚星科技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1.81%、20.53%、24.08%、21.79%,而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分别为17.88%、18.01%、16.64%、17.61%。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聚星科技同行可比企业在2021年至2023年的三年中,平均毛利率均低于20%,而聚星科技在经过2022年的毛利率低谷后,2023年反弹至三年来的最高峰值达到24.08%,并且还逆同行下降趋势出现了上升。
由此导致了北交所在对聚星科技上会前的两轮审核问询中,连续两次对其毛利率波动较大且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合理性进行了反复追问,要求其说明电触头、电接触元件毛利率高于可比公司同类产品的合理性,同时说明"期后是否存在毛利率下滑风险。"
聚星科技在招股书也坦然承认的是,若银铜价格持续或短期内大幅单向波动,由于公司银铜价格波动的风险传导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银铜价格波动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在银铜价格持续或短期内急剧下跌的情况下,公司存在毛利率及净利润大幅下滑的风险。
众所周知,毛利率是最能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指标之一,聚星科技高毛利率能否可持续,无疑引人关注,这直接关系着盈利能力稳定与否,也直接关系着聚星科技IPO的最终命运如何。
去年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不足10%
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拷问创新性
此外,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客观事实是,聚星科技在毛利率走高的同时,在最能体现创造能力的研发投入比上,也同样在走高。
据聚星科技招股书注册稿披露,在过去的2023年中,其研发投入费用为2,161.75万元,较2022年的1,755.74万元和2021年的1,940.01万元均有所增长,在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上,也从2021年的3.26%、2022年的3.57%逐年上升至2023年的3.59%,及至2024年上半年达到3.68%。
不过,聚星科技的研发投入比却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聚星科技可比企业的研发投入比平均值分别为3.93%、4.40%、4.12%、4.23%。
另外,在研发人员的数量上,与同行可比公司多数企业相比,聚星科技也是难与之相较,仅高于斯瑞新材,值得注意的是,其2023年研发人员占比仅为9.70%不足10%。
首轮问询回复函显示,2021年至2023年,聚星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55人、51人、52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1.48%、10.76%、9.70%。
而同期间,同行业公司福达合金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188人、181人和190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1.99%、13.80%和15.00%;温州宏丰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197人、216人和223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4.52%、16.54%和14.00%;斯瑞新材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81人、79人和98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27%、6.70%和8.15%;金昌蓝宇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34人、37人和38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1.89%、11.90%和11.11%。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聚星科技研发人员平均薪酬连续两年也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2022年和2023年间,聚星科技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分别为12.91万元和13.57万元,低于同行均值的13.48万元、14.46万元。
在首轮问询中,北交所就要求说明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具备持续创新能力。
而聚星科技解释称,研发人员数量差异主要是经营规模、经营策略、研发课题具体内容等差异所致,其能够支撑企业正常开展研发工作和市场竞争。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北交所发布了一期关于创新性评价专刊,其中创新性量化指标在研发方面,北交所提到应当满足研发强度较高,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在3%以上;或者研发投入金额较大,最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或者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达到10%以上,最近一年研发投入金额达到1,500万元以上。此外,企业在研发人力资源方面应有相应体现,具体来看,最近一年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或者研发人员不少于10人。
显然,按照以上标准,2023年研发人员占比仅为9.70%的聚星科技其创新性属性还有待加强。
事实上,研发投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技术优势,也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聚星科技自述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但其研发投入比却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其所谓的独特技术优势难免大打折扣。
补流必要性频遭监管层质疑
上会前突然紧急缩减了五成
除了业绩波动合理性备受质疑外,在IPO报告期内大手笔分红后又要募资补流,也是聚星科技此次IPO广受诟病之处。
据聚星科技招股书显示,其分别于2018年3月、2021年10月和2023年5月进行了三次权益分派,分别为370万元、1080万元和4320万元,共计分派现金股利5770万元。
而据其2023年12月14日的招股书申报稿显示,补充流动资金原本为8000万元,谁知到了2024年8月9日的上会稿中,补流金额突然下降至4000万元,也就是直接缩水了50%。
对于补充流动资金4,000万元的用途,聚星科技称拟主要用于支付员工薪酬及原材料采购款。
那么,聚星科技补流规模为何在此时突然大幅缩水了五成?这个时间点有什么不寻常?
慧炬财经注意到,聚星科技是于2023年12月14日公布了招股书申报稿,而在两个月零21天后也就是2024年3月6日,刚刚履新的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上任后首次公开露面表示"证监会要严把入口,企业IPO上市绝对不能以圈钱为目的",到了3月15日,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其中明确表示,要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严禁以"圈钱"为目的盲目谋求上市、过度融资,无疑聚星科技此举或与避免被质疑圈钱有关。
招股书显示,聚星科技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现金分红1080万元和4320万元,同期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359.29万元、7330.83万元,这两次分红分别占当期扣非净利润的32.15%和58.93%。
对于2023年高额分红,聚星科技解释称,2022年受原材料价格和下游市场波动的影响,公司经营业绩有所下滑,为增强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提升股东凝聚力,促进公司未来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实现,公司在制定权益分派方案时,适当提高了现金分红金额。
不过,在两轮问询中,聚星科技补充流动资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就遭到了北交所的质疑,而在上会前,聚星科技不得不火速大幅下调了补流规模以求获得监管层的认可。
事实上,在IPO募投必要性和合理性不断受质疑的当下,近期不少拟IPO企业为了过关,也为了防止被质疑上市圈钱纷纷修改了募投计划下调了募投规模。
而聚星科技大幅下调了补流金额为获得监管层认可创造了条件,这也使得其成功过会进而顺利提交了注册。
纵然获准了提交注册,但期后高毛利率能否持续依然惹人关注,毕竟这直接关系着其经营业绩的稳定性如何,聚星科技最终能否顺利拿到批文进而成功上市,慧炬财经将持续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