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文3080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中国只有一个城市,就是上海。”这个梗,在戏剧爱好者中流传甚广。

其实不只是戏剧演出,在ACG等泛娱乐文化圈子内都有类似表达,足见“魔都”上海的娱乐生活之丰富。

作为近现代戏剧的发源地,上海更是有着丰厚的资源和群众基础。海外戏剧入华,往往将上海作为巡回演出的首站甚至是唯一一站;上海几十家大中型剧场每年上演的话剧、音乐剧以及歌舞剧,堪称全国数量之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部分海外剧目巡演,通常将上海定为中国首站

图片来源: 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

而近年来兴起于老旧写字楼、商场之间的小剧场集合,更是加深了沪外剧迷的羡慕嫉妒恨——“一天到晚就知道上海上海,上海到底有谁在啊(反正我不在)?!”

今年,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公布了新一轮100家上海演艺新空间名单,新增了17个演艺新空间。而实际数量远不止这些,仅黄浦区就超过100家。这些演艺新空间遍布上海15个区,其中最集聚的,是黄浦区人民广场一带的“演艺新天地”小剧场集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夜景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仅在去年,这里就有两个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小剧场集合“星空间”落地,分别位于第一百货商场和世茂广场——南京路上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加上早些年已树立规模和口碑的亚洲大厦与大世界演艺空间,“环人广”小剧场宇宙已见雏形。

近几年,这类沉浸式小剧场开始由上海扩散至其他城市,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由于上海演艺市场发展较早且模式成熟,这类“沉浸式小剧场”体验在普通观众心中,已渐渐被视为新的“上海特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沪上新特产“沉浸式小剧场”

图片来源:亚华湖院线

01

多样化、创新性、品牌化

目前上海演艺新空间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场所类型多样,演出种类丰富。目前演艺新空间涵盖的场所类型包括商场、文创园区、书店、Livehouse、艺术中心、旅游景点、游轮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世界、新天地、外滩源、和平饭店均已变身新型演艺场所,演出类型涵盖音乐剧、话剧、脱口秀、儿童剧等各个门类。除商业场所外,专业剧场也开辟出舞台之外的表演空间进军演艺新空间领域。

二是演艺形式创新,引领消费革新。各演艺新空间利用商旅优势,结合场地特点和消费需求,积极跨界破圈,提升互动性、参与感,拉动文旅消费。如开心麻花《疯狂理发店》在瑞虹天地月亮湾驻演,观众如逛街般轻松观剧,现场陈设如真美发沙龙,可拍照、品咖啡、理发,体验独特。此类新空间融合文化、商业、社交,拓展舞台艺术创演与运营,促进文化体验和消费模式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疯狂理发店》演出现场,图片来源:开心麻花

三是驻场演出发展,品牌效应凸显。近年来,以亚洲大厦“星空间”为代表,小型驻场演出蓬勃发展,形成品牌化、集群化效应。亚洲大厦仅一年多时间就转型为新晋文化地标,推出多部爆款剧目。目前,大厦1-11层有19个新空间、2688座,涵盖多种演出形式,成为“垂直生长的戏剧街区”。随着品牌效应外溢,“星空间”不断拓展,与周边构成沉浸式戏剧观演“黄金三角”。此区域涵盖41个演出空间,拉动周边商旅消费,成为上海文商旅深度融合及“夜间经济”的成功范本。

02

城市更新的另类解决方案

小剧场越来越成为专业剧场更新、工业遗址、公共空间升级的解决方案了。

其中,不乏专业剧场修缮,如茉莉花剧院前后经历两次修缮,一方面“承古”——妥善保存原有建筑的历史元素,包括建筑转角的窗花设计、二楼走廊完整保留的原茉莉花样式的雕花等,延续其文化内涵;一方面“传今”——完善功能性,增强剧场的使用体验,让场馆空间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再次激活上海观众对茉莉花剧场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乐游上海

也不乏工业遗址唤新,如1862时尚艺术中心作为上海乃至全国唯一百年工业遗迹改建的市场化运营表演艺术新空间,1862锚定“先锋时尚、古典跨界、国际多元”的艺术目标,以“艺术+商业”的1.0模式,开启了史无先例的筑梦之旅,为广大观众持续呈现接轨国际、传承本土的精美优质艺术体验。即使面临疫情,也迅速转型“驻场+沉浸”的2.0模式成功突破疫情困局,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如今已迈入“空间+平台+生产”的3.0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浦东文创

此外,还有公共空间的场景升级,如亚洲大厦将原来一间间办公室改造为环境式小剧场的聚集地,采用包围式的观众席,场景中的吧台就是舞台,给人们带来沉浸式观剧的独特体验。21层的建筑中容纳了19个小剧场,汇聚了音乐剧、话剧、舞剧、脱口秀等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附近的酒店、餐厅、咖啡厅等业态,都因不断到来的观众而被重新盘活和定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亚洲大厦官网

除固定楼宇空间外,2023年9月,开心麻花沉浸式戏剧观光巴士正式启动,将演艺新空间的范围拓展到了流动的巴士内。该巴士项目将“观光+戏剧”深度融合,一辆“开心巴士”建筑可阅读主题车从五卅运动纪念碑站出发,途经外滩、陆家嘴、城隍庙等上海主要观光点,车内全程上演的穿越剧将上海的人文历史和知名建筑的故事融入其中,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在“移动剧场”阅读城市建筑的特别旅程。这是开心麻花与春秋集团联手共同打造的“开心巴士”,不仅是对“建筑可阅读”专线产品的升级,也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长三角公共文化示范区合作机制

此外,演艺新空间还在进一步整合、盘活公共空间资源,如上生新所、黑石M+园、朱家角镇百年园林、外滩“不止空间”等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演艺内容既激活了演艺市场,又推动原有空间的效能进一步释放,一批历史建筑得以活化并成为时尚地标。

03

“入沪连打”养活了一众剧场打工人和商场

从一枝独秀的亚洲大厦“星空间1号”到如今,在“环人广”一带,已经有四座垂直落地的“星空间”小剧场集合,再到上海全面开花,演艺新空间的发展,推动了上海演艺产业的持续繁荣,吸引了众多全国优秀演艺人才,实现了演艺主体、空间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鉴于相比中大型剧场演出,这类小剧场驻演时间较长,通常在半年以上,且集中于上海热门旅游地点,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路人踏入剧场的可能性,也为全国各地的戏剧迷们提供了“特种兵”式的观剧体验。他们可以利用周末或小长假的短暂时光,在人民广场周边的几栋建筑间穿梭,连续观赏多场演出,并自豪地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满满的票根,构成了一幅壮观的观剧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沪连打”,已经成为沪外戏剧爱好者的“圣地巡礼”

图片来源:小红书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小剧场及演艺新空间的演出场次高达18.69万场,票房收入达到48.03亿元,吸引了2442.40万人次的观众。与2019年相比,这些演出的场次和票房收入均实现了超过四倍的增长,充分证明小剧场演出已成为上海的一张新名片。

这一行业的蓬勃发展,为年轻的戏剧人开辟了更多的机遇。也 让老旧商场重新焕发生机。 相较于大中型剧场,小剧场的搭建规模较小、一次性投入少,且回款速度更快,长期驻演带来的持续回报率较高。 在当下注重现金流的商业模式下,制作公司自然更加偏爱小剧场的制作模式。

同时,作为新的演艺潮流,针对小剧场的扶持政策也越来越多。这几年,不少制作公司都把办公地点搬到了离演出场地更近的区域。其次,场地方对演艺公司在房租上也有一定优惠。如人民广场一带,已经俨然是集策划、制作、排练、宣传、落地演出多个环节于一体的演艺生态“产业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广场附近的小剧场一览

图片来源:新周刊

除了上海自身的戏剧基因之外,能够及时顺应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或许也是上海能够诞生外百老汇的原因,就像是“谷子店”在上海老商场里落地发芽一样。

参考:新周刊、长三角公共文化示范区合作机制

编辑:林欣蓝

审核:夏 雨

READ MORE

“富人区”怎么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

10-15

消费品“以旧换新”:财政补贴套利者的芸芸众生相

10-14

与股市挂钩的消费来得快去得更快

10-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