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汉服远没有现在这么火,当时我采访过汉服圈一位老师,她说“那些人”早晚会回来的。前几天在2024抖音美好奇妙夜晚会上,看到《血脉觉醒》节目里的“小时迁”时,我突然又想起了这句话,那些古老文化的传承者们真的都回来了。
流行于广东揭阳的普宁英歌,表现的是梁山英雄的故事,“时迁”是整支队伍的领队。看到七岁的“小时迁”陈楷铭领着英雄好汉们一边击打短棍,一边舞蹈呐喊,在震天动地的氛围里确实有文化血脉觉醒的感动。
在这次抖音美好奇妙夜晚会上,我们看到了许多有奇思妙想的创作者。这些年“国潮热”兴起中有个现象,即越是年轻人越喜欢亲近传统文化,而且这些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不但不古板,反而有时候大胆得让人惊掉下巴。
晚会上,用三弦弹奏摇滚乐的音乐人@桂梓三弦&中阮,是天津市级非遗音乐大三弦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位美女发扬天津人的幽默,在抖音上身着古装,戴着墨镜和耳机,用三弦演奏了很多狂野的音乐。三弦这种乐器自被发明出来,可能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被这么玩,这些年轻的传承者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可能性。
有时候真的很佩服这一代年轻人,他们既能玩得起来,又能沉下心去。晚会上惊艳的非遗鱼灯是由出身于文保修复专业的@陈喜悦耶 手工制作,这位姑娘致力于重现古人的生活场景。2023年元宵节前,她花一个月时间制作了鳌山灯棚,今年七夕前夕她又花一个月时间重现了乞巧楼。这两种“建筑”是古人过节时的必有点缀,但清代以后基本都失传了。为此,她查遍《清明上河图》等古画和古书,力求在细节上还原出“老味”来。
她说“国风”视频要想吸引网友关注,一定要有扎实的国学基础,要不断在文献、文物、古迹之中徜徉揣摩,让传统文化把自己“腌透”了,才能把中国式审美的魂表达出来。
她拍介绍扇子的视频,每一把扇子都要搭配相应朝代的妆造,且服装与扇子一定是同一色系。她为了捋清“青年”这个词在古籍中的来历,会专门写出一篇文章。讲真,看到这样的年轻人,真觉得“后生可畏”。
如果说@陈喜悦耶 做的是忠实复刻,那么另一位登上抖音美好奇妙夜晚会的创作者@陈汉煜,做的则是对经典的现代解读。
从今年3月份开始,他和团队在抖音上为《清明上河图》中的近千个人物“立传”,被网友称为“细糠”。他们每条作品选取画中一个人物,为其撰写一段人生故事,还要画下来、演出来,再剪辑成视频。《清明上河图》中寥寥几笔的一个人,在他的作品里成了怕家人担心而报喜不报忧的“汴漂”青年,成了想要堂堂正正赢过男人的女摔跤手、成了一厢情愿暗恋女孩的快递员。
妙的是,@陈汉煜 虚构的这些故事并不穿越,完全符合画中的情境和北宋的社会真实,但这些故事又分明与当代人的生活和情感高度契合,引人共鸣。如果说张择端画的是市井风情,那么@陈汉煜 创作的则是古今“小人物”人生故事的“清明上河图”,是从情感上将传统与现代打通起来,让今人感受到古人的体温。
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确实是个宏大课题,这些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在探索实践。把古建、造像以电子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一种探索。把《永乐大典》进行数字化修复供读者查阅,也是一种探索。除了这些需要高投入的大制作外,传统文化也需要众多普通创作者去理解、挖掘,以百花齐放的形式呈现出来。
我们的年轻人似乎有种“天命人”的使命感, 在抖音这个“舞台”上,他们把笙歌乐舞演起来,把霞裳华服穿出来,让丹青画卷动起来。厚重的传统文化不再是干枯的标本,而是获得呼吸和血肉的鲜活生命,这种觉醒真正称得上是“血脉觉醒”。
(文/于永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