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开始看了王小波,由《黄金时代》开始,读完。接着《黑铁时代》、《白银时代》、《万寿寺》,竟无一读完。思想跳脱,文字繁密,可能都有关系。甚至曾问过语文老师:如果自己读不懂怎么办?
小说
后来痴迷武侠小说。却又不看金庸、古龙,经网上搜索推荐,看起了《道士下山》。再读《国术馆》。由此知晓徐皓峰其人。再深入了解,《者名演员郭国林》、《花园中的养蛇人》、《倭寇的踪迹》。最终发现其是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的成员之一。自此,形成了小闭环。就像优衣库和lemaire,终是平替。多年后的平替,是路内,这是后话。
现在回想,《道士下山》、《国术馆》,甚至后来的《大日坛城》,均可归类为公路小说吧。讲的是逃离。所以徐皓峰在《道士下山》的修订版内,新增的序言即为《人生可逃》。
总之,人生有退处,退一步,海阔天空。容许人逃身逃心,才是成熟社会。《道士下山》写于2007年,至今才知自己写的是逃亡。写人物命运,写出了各种逃亡方式,写人情世故,写出了追捕者不同的收手方式。
初见总是突然,不深刻却后劲足。乍见之欢,长久回响。所以以上所提的修订版,均未重读。因为从《武士会》一书开始,可能随着年长,风格逐渐走向另一个方向。仿佛在和门下走狗类型进行切割。用年长的思维修订年少的创作,少年感就会被老年味㓎染,失了灵活。
常常有人诟病:《大日坛城》后半部过散,徐还是只能驾驭中短篇。可是于我,更爱这种“散”。而在《武士会》后,徐皓峰似乎更着眼于中短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更适合改编为电影。《入型入格》、《门前宝地》、《师父》,内容不再着重逃离,而是规矩与秩序。是经少年逃离后,回归感叹规矩不再的故事。褪去整段的荒诞与黑色幽默,只是穿插在云山雾罩的对话与行为逻辑之中。所以给人以不实在和“端着“的感觉。
电影
落在电影上,除了情节处理、对白处理,还有色彩的处理。色彩的明丽,特有的影棚感,是我对《门前宝地》的第一印象。色彩比起《师父》更为浓重,剧情又荒诞如《倭寇的踪迹》。人物对白,动作,更有小说感。如一开始师父的去世、孟会长的中枪倒地、小混混最后的敬礼,有早期小说荒诞黑色幽默的彰显。在小说中看到会莞尔,在电影中是荒诞,在大众眼中是笑柄。
《门前宝地》主旨是面子、规矩、秩序。同时又夹杂着诸多民国风俗、时代特征。对于大众就有了端着与杂糅感,信息量过大。想到《国术馆》封面上的宣传语,莫言的评述:高术莫用。也许限制徐皓峰的就是没有限制。当表达欲过盛,高术尽用,对于大众来说,就像眼球接收了过多的色彩,最终消化不良。
如果说徐皓峰的小说是王小波的平替,之于我,其电影即是姜文的平替。
心平能愈三千疾。
热门跟贴